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tǒng)稱兩漢。[1]新朝末年爆發(fā)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陽[2],延續(xù)“漢”的國號,史稱東漢。[3]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4]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5][6]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后,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7][8]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nóng)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fā)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9][10],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序幕。[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西歸(196年)[23],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24][25][25][26][27][28][29][30][31]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jù)時期。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鄭玄將經(jīng)學推向高峰并開創(chuàng)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jīng)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nèi)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jù)漠北,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32][33][34][35]
中文名東漢
外文名The Han Dynasty
別名后漢、大漢帝國、炎漢、天漢
時間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帝王劉秀、劉莊、劉炟、劉肇、劉隆等
國號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室后裔,延續(xù)“漢”的國號,建都洛陽,由于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故稱東漢。又西漢在前東漢在后,又稱后漢。[39][40]
東漢政權歷史新末大亂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朝之后,先后頒布“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與盲目崇古。終適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fā)了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終于使這場由封建統(tǒng)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告終。
光武帝劉秀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親劉欽曾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南頓縣縣令。[41]赤眉、綠林起義爆發(fā)后,新朝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長兄劉縯為恢復劉姓統(tǒng)治,起事于舂陵,組成“舂陵軍”。[42]王莽地皇四年(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中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標志著新莽賴以維持統(tǒng)治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43]同年綠林軍攻破許昌,王莽死于義軍之手,新覆滅。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后,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qū)鎮(zhèn)撫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后歸附,使他在河北站穩(wěn)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