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書寫吾的歷史

中國朝代之隋朝

書寫吾的歷史 劉玄德公 5549 2022-01-29 10:53:12

  隋朝(中國歷史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tǒng)一朝代,享國三十七年。[1]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營建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5]又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創(chuàng)了萬國來朝的“大業(yè)盛世”。[6][7][8]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fā)隋末民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fā)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逼楊侑禪讓,國號“唐”。619年王世充逼楊侗禪位,國號“鄭”,[9][10]隋朝徹底滅亡。[6]隋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改革。政治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yōu)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xiàn)象,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jiān)察制、考績制,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jù)南北朝的經(jīng)驗改革政治,興建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11][12]軍事上繼續(xù)推行完善府兵制,經(jīng)濟上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nóng)民生產(chǎn)壓力,又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13]

  中文名隋朝

  外文名Sui Dynasty

  別名隋,大隋,隋楊,大隋王朝

  時間范圍581年至 619年

  都城大興城、洛陽城

  國號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西晉后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tǒng)朝代。[14][11]由于皇室姓楊,又稱楊隋,尊稱大隋。

  隋歷史大隋開國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15],自稱“天元皇帝”,[16]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17]其中就有楊堅長女楊麗華。[16]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北周宣帝死后,身為關隴門閥之首的楊堅聯(lián)合劉昉、鄭譯矯詔以外戚身份輔政。[16]大定元年(581)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定都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北周覆亡。[18][19]南下滅陳參見;隋滅陳之戰(zhàn)隋文帝意圖南下消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陳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破壞陳的軍事儲積,使陳損失慘重。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zhàn)勝利后,開皇七年(587)十月廢除西梁。次年發(fā)動滅陳戰(zhàn)爭,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南朝陳。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lián)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jié))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589)二月,隋軍攻入建康,俘陳后主,陳亡。開皇十年(590)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19][21][22][23]開皇之治參見:開皇之治隋文帝倡導節(jié)儉,節(jié)省了一定政府開支、廢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tǒng)一了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分裂的中國,從此在大多數(shù)的世紀里都保持著隋朝建立的統(tǒng)一。[25][26]

  隋文帝楊堅政治方面,隋文帝統(tǒng)一后,一方面躬行儉樸[27][28][29],一方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楊堅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30],所以由他統(tǒng)治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jié)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躬行節(jié)儉,使人民負擔得以減輕,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21]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隋文帝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31],制定隋律,簡要刑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32][33]經(jīng)濟方面,沿襲北魏的均田制,頒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yè)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谷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34]學術文化方面,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鑒于前代長期戰(zhàn)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jīng)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fā)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tǒng),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zhàn)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統(tǒng)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xiàn)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該時期為隋朝的鼎盛時期。[35][36][37][38][39]皇位交替隋文帝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接著在開皇二十年(600),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仁壽二年(602),隋文帝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40]仁壽四年(604)七月,隋文帝臥病在床,楊廣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此消息后將柳述、元巖抓入獄,并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侍疾并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fā)走。不久后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41]大業(yè)盛世參見:三征高句麗、隋唐大運河、馳道隋煬帝在位前期國力仍然強盛,隋煬帝繼位之初便決定營建東京[2]洛陽,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筑長城,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商貿(mào)發(fā)展,并對四周展開征討,擴大了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煬帝過于急功好利,這些舉措相反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破壞。[42]開通大運河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等人于洛陽興建東京(大業(yè)五年改為東都[43]),[2]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jīng)濟,在洛陽周邊的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國家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44][3]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洛陽的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4]

  隋煬帝楊廣半身像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溝通江南經(jīng)濟地區(qū)、中原政治地區(qū)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qū)的運輸與經(jīng)濟發(fā)展,隋煬帝推動了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將中國眾多水系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wǎng)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fā)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yè)城市,促進各個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東方文明。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又以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為四個組成部分,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加強了南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交流。[45][46][47][190]然而,由于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jīng)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shù)占全部一半以上。[48]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wèi)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49]。大業(yè)三年(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jīng)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xié)助開鑿馳道[50]。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大業(yè)四年(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一帶)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51][52][53]。大業(yè)五年(609),隋煬帝西巡,到達焉支山后召開了一場“萬國博覽會”,[54]會上吐屯設向煬帝獻地數(shù)千里,煬帝大悅,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調發(fā)戍卒,大興屯田。此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顿Y治通鑒》評價:“隋氏之盛,極于此矣?!盵55][56]在東方,隋煬帝于大業(yè)八年(612)到大業(yè)十年(614)三征高句麗,更成為隋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直接原因。[57]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58]這些都屬創(chuàng)新的典章制度。[57]但與此同時,隋王朝政治腐敗,“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反抗已經(jīng)不可避免了。[57]隋末危機參見:隋末民變、瓦崗寨起義隋煬帝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隋末危機[59]。大業(yè)七年(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余郡,王薄率眾于長白山(今山東省鄒平縣)發(fā)動叛變,抵制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qū),不久被隋軍鎮(zhèn)壓。大業(yè)九年(613年),劉元進據(jù)吳郡,自稱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風稱帝,但他們沒堅持多久,同年就被剿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于黎陽(今河南省??h)舉兵起義,達官子弟踴躍參加,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fā)動叛變,隋朝統(tǒng)治集團也開始分裂[60]。[61]河南有翟讓、李密的瓦崗起義軍。大業(yè)十二年(616),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今河南省滎陽市),打下滎陽諸縣。義寧元年(617),瓦崗軍又攻破距都城洛陽的糧庫興洛倉。由于李密擅長作戰(zhàn),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國號魏,以洛陽洛口為根據(jù)地。隨后占領回洛倉,直逼都城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楊侗。[62]

  瓦崗寨起義舊址河北有竇建德的起義軍,大業(yè)十二年(616),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zhàn)河北各地,占據(jù)河北冀州部分地區(qū),兩年后自封夏王。與此同時高曇晟、高開道也在河北的懷戎、漁陽割據(jù)。江淮地區(qū)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大業(yè)九年(613),兩人在齊郡(今屬山東?。┡e兵叛亂,隨后南下江南。義寧元年(617),占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與北方的聯(lián)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江都之變、李淵隋朝在此局勢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煬帝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跟隨他的大臣衛(wèi)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都想逃回中原。義寧二年(618)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fā)動兵變,殺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67][68][69][70]不久宇文化及又殺楊浩自行稱帝,國號許。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lián)合剿滅。義寧元年(617)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71],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72][73]

  隋煬帝陵義寧二年(618)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74]洛陽都城留守“七貴”在得知隋煬帝死訊后于6月22日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5月23日,王世充廢黜楊侗,兩個月后弒之,隋朝亡。[75]唐并之崛起。

  臨汾、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恒山、博陵、河間、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古徐州地:彭城、魯郡、瑯邪、東海、下邳古青州地:齊郡、北海、東萊、高密、文登古荊州地: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古揚州地:江都、鐘離、淮南、弋陽、蘄春、廬江、同安、歷陽、丹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余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寧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政治中央制度參見:三省六部、隋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御史臺、太常、光祿、衛(wèi)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nóng)、太府、國子、將作等監(jiān),左右衛(wèi)、左右武衛(wèi)等府?!盵85]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tǒng)。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86]

  三省六部制隋煬帝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fā)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87]科舉制度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jīng)”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xù)實施。

  科舉考試開皇七年(587),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guī)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jīng)科的考試,大業(yè)二年(606),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jīng)試經(jīng)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88]。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