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xiàn)又叫“高氏高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于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說法?!稌x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
高句麗與隋的戰(zhàn)爭
589年,隋滅南陳統(tǒng)一中國后,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598年,高句麗先發(fā)制人攻遼西,引發(fā)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zhàn)爭。當隋文帝準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lián)結(jié)反隋勢力,當隋煬帝在突厥可汗處發(fā)現(xiàn)高句麗的使臣后,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麗戰(zhàn)爭遂爆發(fā)。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來由于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zhàn)役取消。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為高句麗連年戰(zhàn)事造成國內(nèi)弊端甚多,而且兵力嚴重不足,高元聞隋大軍已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謝罪,并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于隋內(nèi)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使隋朝國力銳減,并引發(fā)隋末民變。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嚴重的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阻止其泛濫崛起的勢頭。
唐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和與新羅的聯(lián)盟
唐初貞觀末期,**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zhàn),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fā)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fā),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zhèn)遼東城,斬俘兩萬余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占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余人,唐軍陣亡數(shù)千人,戰(zhàn)馬損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nóng)時,幾年后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這一建議。以后,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fā)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wèi)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于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lián)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zhèn)(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發(fā)35軍,水陸分道并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zhàn)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于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wèi)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zhàn)敗,龐孝泰戰(zhàn)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后一次勝跡。由于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lián)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后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nèi)部已經(jīng)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
高句麗的滅亡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后,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麗內(nèi)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后一年多時間,各戰(zhàn)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zhèn)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并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占扶余城,斬俘萬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風歸降,再戰(zhàn)薛賀水斬俘3萬余人,乘勝攻占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fā)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chǎn)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zhàn),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平高句麗后,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tǒng)之,任命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zhèn)守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shù)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