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到此,也許有人會產(chǎn)生疑惑。匈奴突然南下,劉恒倉促間何以能組建這么個龐大軍團前去應戰(zhàn)?
漢文帝時期,朝廷常規(guī)軍約在七十萬左右,京城南北大營合計二十來萬,地方駐軍加起來約有四五十萬。
這個數(shù)字雖然很龐大,但能隨時送上戰(zhàn)場的并沒有這么多。
首先,關路隘口的駐軍是動不得的。比如滎陽,平時駐軍約十萬,遇緊急情況最多能抽出來五萬人就很不錯了,因為這個地方如果人數(shù)太少,難免會使一些不安生的諸侯蠢蠢欲動。至于北方諸郡的駐軍就更別提了,雖然在緊急時刻會在這些地方抽調(diào)人手過來幫忙,但不能全指望這些人。因為他們本就處在陣地的最前沿,匈奴人有事沒事跑去騷擾,已讓這些人疲于應付了。
其次,各地駐軍在短時間內(nèi)也趕不過來。別忘了,漢軍的主力是步兵,等他們提兩條腿從邊防線上跑到京城,黃花菜都謝了。至于各路諸侯的軍隊,就更沒指望了。這些年來,朝廷防賊一樣防著這些人,不斷削弱其兵力,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都快被弄成了光桿司令,抓個逃犯都很吃力,別說領兵打仗了??v然如此,劉恒還不忘在第一時刻讓他們過來幫忙,一則多個蛤蟆二兩氣;二則讓他們亮亮家底,免得有人渾水摸魚。
說白了,朝廷在短時間內(nèi)能動用的兵力,也就京城南北大營及附近的一些兵力,總?cè)藬?shù)不會超過三十萬。那劉恒的四十五萬人是怎么湊足的?多出的十五萬人可不是小數(shù)目,一二十天里就莫名其妙地冒了出來,著實令人費解。
然而,當我們層層剝開包裹真相的外衣后,就會突然發(fā)現(xiàn),劉恒搗鼓的這個數(shù)字一點也不夸張,甚至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會有這么過效果,得益于西漢的兵役制度。
漢繼秦制,規(guī)定不份貴賤,男子20歲在官府登記,根據(jù)“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23歲起正式服役,役期一般為2年,一年在本郡縣,稱為“正卒”;另一年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wèi),稱為“戍卒”,如遇戰(zhàn)爭需要,須隨時應徵入伍,直到56歲止。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全民兵役制。
并且漢初軍訓制度較為嚴格,除演練射御、騎馳、戰(zhàn)陣之外,每年秋季都進行教閱,又稱“都試”。邊郡則常由太守親自組織實戰(zhàn)演習——“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
有了這兩條制度,想湊足四十五萬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大軍,簡直易如反掌,只需要查查戶籍簿就行了,方便快捷。
記得央視大劇《漢武大帝》里有這么一個場景,漢武帝后期,曾走訪民間,一眼望去,滿大街都是缺胳膊斷腿的老百姓。觀此場景,武帝悲痛欲絕,留下來一道影響深遠的詔書——“罪己詔”。那部電視劇上映時,有人問我,匈奴人沒來京城肆虐啊,何以弄的滿大街殘疾人?問題的癥結(jié)就在那條兵役制度上,因為所有男人都是兵,有的現(xiàn)在是,有的曾經(jīng)是。十幾年惡仗打下來,所有人都有機會上戰(zhàn)場。只要上了戰(zhàn)場,變成個殘廢就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但不管怎么說,劉恒湊足了這么多人,開去了前線。
稽粥這個人也挺有意思。他打掉彭陽后,并沒把目光投向長安,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回攻固原(固原在彭陽之北)。
這道命令讓身邊的中行說極盡抓狂。盡管他費盡口舌,還是沒能把稽粥給拉回來。就這么一折騰,為劉恒“爭取”了二十多天備戰(zhàn)時間。
也許有人會疑惑,明明都快到劉恒的家門口了,為何扭頭又跑了回去?難道是閑的沒事干,完全在瞎溜達?
事實上,稽粥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固原,關鍵原因是這里有一個很特殊的城池——回中宮。
這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巡行此地的行宮,隨后幾經(jīng)修建,頗具規(guī)模。漢朝成立后,回中宮依然發(fā)揮這它的作用。既然是皇帝的行宮,自然有一些金銀財寶之類的東西,雖然不是太多,但對沒見過世面的匈奴人來說,已經(jīng)極具吸引力了。
說白了,稽粥現(xiàn)在還只是個見錢眼開的職業(yè)強盜而已,他如果能對這些擺在眼前的金銀財寶不動心,那才是怪事。
最終,匈奴人調(diào)轉(zhuǎn)馬頭,奔向了固原。
而就在此時,漢朝四路大軍也正朝著相同方向進發(fā)了。
一聽有東西可搶,匈奴人立馬來了勁,爭先恐后往固原跑,誰都不愿以拖后腿。這些人一口氣跑到回中宮,幾番沖擊,撬開大門,然后就開始了搬家工作。前前后折騰了好幾天,還是有很多好東西搬不出來,沒辦法,既然來了就得讓漢朝人領教一下什么叫職業(yè)強盜。最終,一把火燒掉了回中宮。
就在稽粥帶著小弟們愜意地烤火時,四路漢軍陸陸續(xù)續(xù)抵達了指定地點。
如此看來,劉恒這次能夠順利擋住匈奴人的腳步,還的感謝有稽粥從中幫忙。如果中行說算是“漢奸”的話,那稽粥這一次可以稱得上是個“匈奸”。
稽粥的確是錯過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如果不是他這么無厘頭地胡亂搞,他手下的這十四萬匈奴鐵騎也許真能改寫歷史。
也許有人會反對。的確應該反對,漢軍三十五萬,比匈奴多了二十多萬,只要會算加減法,誰強誰弱似乎一眼就能看明白。但在戰(zhàn)場上,強弱之勢并不是靠加減法算出來的。
這么來說吧,漢軍人數(shù)雖多,聽起來很牛氣,但真要打起來的話就不是那回事了。
此時三十五萬漢軍中,絕大部分是步兵。步兵鉆進了防御工事,比如城池之類,那騎兵就無可奈何了,畢竟騎著馬爬不上城墻。
可一旦步兵站到荒天野地,那就完了,人數(shù)再多,也擱不住整隊騎兵的輪番沖擊。記得巨鹿大戰(zhàn)時,項羽就憑借5萬騎兵硬生生地沖散了王離二十萬大軍。
如果稽粥揮師南下,直奔長安,不給漢朝調(diào)集大軍的機會,或者給提腿趕路的漢軍迎頭一棒,說不定還真能把西漢王朝攪的天翻地覆。
但歷史沒那么多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