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代言情

喜歡就行,不必非要愛

16、滄浪亭北宋名園景致迷人 廖曉秋閑逛中愛上網(wǎng)師園

  【長篇職場言情小說】

  《喜歡就行,不必非要愛》

  作者:顧雪林

  16、

  滄浪亭北宋名園景致迷人

  廖曉秋閑逛中愛上網(wǎng)師園

  廖曉秋下車,未進園門便可見一池綠水繞于園外,這就是滄浪亭的獨特之處——未入園先得景。進滄浪亭舉目一望,進門即可見山,這符合宋人的山水畫理,正所謂“開門見山”。

  山上古木郁蔥,藤蘿蔓掛,并配有亭榭,山體高下陡峭,小徑曲折變化,極富野趣。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面對美景,廖曉秋舉起手機,拍照不止。

  廖曉秋在出差前,就做足了功課,她知道:在蘇州現(xiàn)存的近200處園林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園林風格,其中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的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園林。

  滄浪亭山水間以曲折復廊相連,亭臺樓閣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布局極富山島水鄉(xiāng)詩意。2000年,滄浪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齊名的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之一。

  廖曉秋看到,滄浪亭上刻有對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她在手機上搜索查看,得知,此聯(lián)為清代學者梁章鉅為蘇州滄浪亭題的集句聯(lián),該對聯(lián)上聯(lián)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lián)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這副對聯(lián),不僅敘說了滄浪亭的建亭過程,也寫盡了滄浪亭情景交融的風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熱愛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在情感上親和的環(huán)境保護理念。

  蘇州園林有三大名廊:拙政園的水廊、留園的爬山廊、滄浪亭的復廊。滄浪亭的這條復廊依水而建,北臨葑溪,南傍石山,復廊中間用粉墻漏窗相隔,兩面皆有小徑,“內徑”可觀山景,“外徑”可觀水景,山水一墻相隔,風景相看不厭,堪稱滄浪亭一絕。

  滄浪亭精美的漏窗與花窗,也是一大特色。據(jù)介紹,整座園林共有108扇圖案各異的漏窗,它們看似齊整一律,卻并非規(guī)整的方形,而是秋葉、扇面、海棠、葫蘆等各種優(yōu)美的形狀,遮遮掩掩地透出窗外的風景,令人產生柳暗花明的驚喜和聯(lián)想。

  廖曉秋沿著粉墻黛瓦的長廊前行,在最高處看到有一座御碑亭。亭中的御碑為清朝康熙皇帝題寫,內容是康熙重視農業(yè)、顧念百姓、鼓勵吏治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滄浪亭雖然小,千百年來卻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雅士來此游覽。據(jù)傳說,在清代,共有三位皇帝為滄浪亭題詞,乾隆皇帝更是先后四次到此游園。

  出了滄浪亭,廖曉秋前往那座最小的蘇州園林“網(wǎng)師園”。

  廖曉秋在網(wǎng)上搜索得知:網(wǎng)師園始建于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后廢。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wǎng)師園”。網(wǎng)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wǎng)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

  網(wǎng)師園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廖曉秋在網(wǎng)師園中移步換景,深愛此園。她很贊成點評家陳從周的觀點:“蘇州園林中的網(wǎng)師園,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wǎng)師園“地只數(shù)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边@評價中雖有些詞語不太明白,但廖曉秋知道,這些晦澀的詞,都是極盡夸贊之語。

  據(jù)網(wǎng)上的專家們介紹:網(wǎng)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紹興年間,侍郎史正志因反對張浚北伐而被劾罷官,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蘇時筑園,因府中列書42廚,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對門造花圃,名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明《姑蘇志》、隆慶《長洲縣志》引《施氏叢鈔》云:“正志,揚州人,造帶城橋宅及花圃費一百五十萬緡。僅一傳,圃先廢?!闭叟c常州丁姓,僅得一萬五千緡。后被占為百萬倉糴場。

  清乾隆時,官至光祿寺少卿的長洲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yè),作歸老計(一說為奉母養(yǎng)親之所),初名“網(wǎng)師小筑”,后名“網(wǎng)師園”,內有十二景,沈德潛作《網(wǎng)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彭啟豐來園參加元宵張燈宴樂并賦詩。宗元死后園大半傾圮。

  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倉富商瞿遠春購得網(wǎng)師園。瞿氏增建亭宇,疊石種樹,半易網(wǎng)師舊觀,有梅花鐵石山房、小山叢桂軒、月到風來亭、竹外一枝軒、云岡諸勝。由于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wǎng)師園“地只數(shù)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鼻×辏X大昕作記。當時園中盛植牡丹芍藥,嘉慶時范來宗有“看花車馬聲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園不過三十年,即轉歸天都吳嘉道。同治初年為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在蘇舜欽始建的宋代名園滄浪亭之東,李氏自稱蘇鄰,名園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筑。李能詩畫,積書數(shù)萬卷,兼蓄金石碑版、書法名畫。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園歸退居蘇州的清光緒朝將軍達桂,再加修葺,乃復舊觀。民國元年,已有馮姓居此。1917年,軍閥張作霖以30萬兩銀子從達桂手中購得此園,作為禮物贈予其師,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易名“逸園”,時有蘿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諸勝,尤以十二生肖疊石形象為別處罕見。

  1932年,漱滬抗戰(zhàn),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借寓于此,與葉恭綽同住一園近4年。善孖養(yǎng)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畫。園景幽雅嫻靜,但聞翠竹搖動,流鶯酬答??谷諔?zhàn)爭爆發(fā)前,張氏兄弟先后離去,園主家境中落,仍賃與他人。

  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購得此園,費時3年,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guī),并充實古玩書畫。復用“網(wǎng)師園”舊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游人。1946年,何病故,園由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

作家京城翎管王

網(wǎng)師園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