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一直在思考后續(xù)的該如何發(fā)展,這需要了解目前國內的局勢如何。他在敦煌這樣的邊陲小城所收到的信息相對滯后,對于天下局勢他在胡安那里知道的最多。
隋文帝在建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世家地方豪強的勢力,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方面,摒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結構。
確立三省六部制、簡化地方官制、修訂開皇律、均田制、設置糧倉、改革貨幣、推行府兵制度等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整個國家逐漸變得民富國強,后世把這些制度改革成為開皇之治!這對后面的政治制度發(fā)展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來說,隋文帝可謂開拓者。
604年楊廣即位,之后平定土谷渾,大力推動發(fā)展外貿,絲綢之路盛極一時。然而為了遷都洛陽,勞民傷財建造洛陽城,沒等百姓緩過來又開始開鑿大運河,其中民夫更是死傷無數(shù)。這些種種都極大消耗了國力,極傷民心。開鑿大運河其實有利與國內南北的經濟發(fā)展,可是忽略了國庫以及民力。
到了611年,隋煬帝開始對高句麗發(fā)動戰(zhàn)爭,但由于準備不充足,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斗。612年即開始最大規(guī)模的征伐戰(zhàn)爭,出動的兵力達到一百二十萬之眾,至于這一仗的結果如何,李煒尚未得知......
----------------------
隋煬帝在612年正月誓師進攻高麗,為了體現(xiàn)遠征軍的浩大,四方兵皆集涿郡,涿郡位于后世的北京境內。
陸路分左右各12軍,加上一路水軍,總兵力一百一十三萬,三路大軍同時向高麗進發(fā)。此時的高句麗有兵力50萬這樣,作為防守方這是一個優(yōu)勢,本土作戰(zhàn)也是一個優(yōu)勢,隨時可以征調青壯補充兵員。所以客觀來說,如果是硬碰硬,采取添油戰(zhàn)術,這場戰(zhàn)爭必敗無疑,唯有攻其不備,速戰(zhàn)速決。
在大軍中也是不乏將帥之才,對于此等形勢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有識之士都對這場戰(zhàn)爭很是擔憂,庚質就是其中一人,此時他正在臨渝任職。
由于庚質是有名的才子,曾經任職隴州司馬,大業(yè)初年又升至太史令。后來因為他讓自己兒子輔佐齊王,本來皇帝就有些猜忌齊王楊諫,這就讓煬帝十分不爽。為此單獨召見了他,當面懟他:“你不能一心一意的侍奉我不好嗎,問什么還要讓你的兒子去侍奉齊王?”,后來就是因為這事,直接從太史令貶為合水令。
但是有才華的人,很多時候都是令人難忘的。這不,有一天皇帝的內侍總管找到庚質:“庚大人,皇上口令,讓你隨咱家去面圣,快些隨我來吧!”
庚質也是驚訝,以為皇帝都把他給忘了,聽到皇帝召見連忙拜謝:“微臣遵旨,有勞王總管了!”
他跟隨太監(jiān)頭頭來到煬帝行宮,對著皇帝俯首跪拜:“微臣,拜見皇上,吾皇萬歲!”
煬帝瞟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庚質,輕聲道:“起來吧,朕叫你來呢,是向問問你對東征的看法?!?p> “高麗人數(shù)跟我一個郡差不多,現(xiàn)在我出動近兩百萬的兵馬,你覺得能不能把高麗打下來嗎?”
庚質有才是有才,可是就是有些耿直了,也可以說是一名諫臣。聽到煬帝問題關于東征的意見,俯身回道:“回陛下,我軍將士忠勇無雙,打肯定能打下來的。但微臣認為,陛下不用跟隨親征?!?p> 煬帝聽到他這樣說,臉色一下沉了下來,大聲喝斥:“大膽,朕身為天子,已經誓師親征,如今連敵人的影子都沒看到,難道你要朕這樣灰溜溜的回去嗎?這讓天下人怎么看朕?”
庚質立刻跪了下來:“陛下,臣認為攻戰(zhàn)不力,這會損害陛下的威名。要是陛下留在這里,制定戰(zhàn)略,做中指揮,讓將士們出其不意,火速進攻,一定能將高麗打下來。”
“我軍屬于深入敵軍腹地作戰(zhàn),輸贏就在進攻的速度,如果能快速將敵軍有生力量殲滅,那么就會贏。要是,進攻遲緩...恐怕難以取勝。請陛下明鑒?!?p> 煬帝龍顏大怒:“哼,你既然害怕,就留著這里吧,在這等著朕得勝歸來!”
如果是一般人敢這樣跟皇帝說話,估計早就被砍了,可見庚質在皇帝心目重還是有些分量的。
可惜,此時的煬帝帶著一百三十萬的兵力,感覺已經無敵了。感覺人生已經到了高潮...沒有聽從這兩個忠臣的諫言,依舊按照他的想法實施,作為皇帝的他認為身為天子,豈能有錯!
其實朝中的大臣,軍中的將領還是有不少人知道這仗該如何去打,只是他們知道煬帝的性格和心思。這是時候提反對意見那是要被收拾的,被收拾不要緊,被收拾之后事情還是一樣發(fā)生,所以干脆就閉口不言......
煬帝下令,繼續(xù)兵分三路向高麗推進。
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馀、朝鮮、沃沮、樂浪等道。
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施、帶方、襄平等道,總趨平壤。
水路由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江淮水軍,出東萊(今山東掖縣),浮海前進。
左侯衛(wèi)大將軍段文振一生經歷的無數(shù)戰(zhàn)事,對兩軍形勢十分清楚,知道這仗該如何去打??上赀~體衰,在行軍的路上就生病了倒下了,病情危在旦夕。
可是他知道自己后面沒辦法指揮戰(zhàn)事了,還是擔心此次東征會出現(xiàn)意外,于是就給煬帝寫了一封奏折:臣以為遼東這個蠻夷,不服從朝廷的嚴格法令,致使我們從遠處調來軍隊,勞陛下親率大軍。但夷狄性多狡詐,必須嚴加防備,他們口說投降的條件,不宜倉促接受。積水剛剛降下,不可耽誤遲緩。只愿陛下嚴厲約束各軍,星馳速發(fā),水陸并進,出其不意,那么平壤這座孤城,勢必被攻克。假若傾覆了高麗國的根本,其余的城池自然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不能立即抓住時機,倘若遇到秋雨連綿,便會深陷艱難險阻的境地,兵糧枯竭,強敵在前,人在后,若是還遲疑不決,就決非上策了。
煬帝還是沒有完全采用段將軍的戰(zhàn)術,帶著大軍徐徐推進,從正月誓師出發(fā),到了三月,大軍還在路上。
如果你是高麗,知道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來打你,肯定是慌得一筆,必定倉促部署應對。然而對手不急不躁,緩慢行軍,多給你幾個月準備時間,讓你準備防御,思考戰(zhàn)略戰(zhàn)術,你是不是得感謝對手?
最后段文振在三月十二日死在了東征的路上,煬帝對此也是萬分惋惜,這是他信任倚重的老將軍,不然也不會如此大年紀允許他出征。
或許這真的是天意......
終于在三月十四日,東征大軍來到了遼水(遼河)邊,各路大軍也開始在此集結。集結的士兵密密麻麻地分成一個又一個方陣,對著遼水開始派兵布陣。
而遼水對面,高麗軍也在遼水邊占據(jù)有利地形據(jù)河而守,雙方都在準備著,雙方的將士沒有理會對方,更沒有看著敵人而謾罵,都在靜靜地準備。從這些行為動作就知道這些將士都是十分饒勇善戰(zhàn)的沙場老兵。
隋軍將士準備著,等待進攻號角吹響地那一刻便會奮不顧身地向遼水對岸發(fā)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