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是否進行有效的提問,關系到老師的授課效果和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尤其在全國高考的形勢下,更要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以達到課標要求和全國考綱的要求,并使學生理解領會所學習的內容。那么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本文想結合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歷史教學中有不少難點,需要一步步解答才能夠講清楚。這時提問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導,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思維逐步展開,這種使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段歷史,而且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認清歷史的本質,以達到論從史出的目的,也借此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歷史必修一“英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時,就英國制度的發(fā)展變化特點及影響時提問:“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之后英國民主制如何進一步的發(fā)展完善?該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什么影響?”像這樣的問題可以直觀了解英國民主制的發(fā)展歷程,有助于學生逐層理解英國制度不斷變化的特點和影響。在解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最開始的問題相對基礎,學生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逐步加深,第三個問題便需要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和相關材料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這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提高了提問的有效性。
巧妙設疑,啟發(fā)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基礎知識,而且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誘導的、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疑,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或者過于簡單,要具有啟發(fā)性,要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積極探究,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思辨,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提高歷史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若采用比較性提問就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維的火花在瞬間迸發(fā)。例如在教選修“日本的明治維新”時,可如下設問:“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自己所學,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國際環(huán)境方面進行比較說明。此問題立刻激發(fā)了學生想要探究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學生很快結合中國戊戌變法并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探究較好的完成了這個問題。也使得學生對中西方之間的差異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
歷史與現(xiàn)實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歷史知識與當今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倍感親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樂于進一步的探索,有助于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提高?W生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如在授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和平常感興趣的熱點出發(fā),設計問題,增強歷史知識與現(xiàn)實的接軌。如講到中日問題時,教師可以依據(jù)當前中國與日本關系的具體情況相比較設計課堂問題,在講到領土問題時,也可以延伸到當前與日本的領土爭端問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歷史,結合歷史反觀現(xiàn)實。接著再對他們進行合理適度的引導,告訴學生在當前國際形勢飛速變化的時代下,不僅要知道這段歷史的確切存在,歷史不可忘卻,同時更要理性地認清當前的中日關系并理性的愛國。這樣既讓課堂接軌社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既可加深學生對中日問題的認識,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所謂角度,就是指教師要正確及時地把握好時機,恰到好處地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從課標出發(fā),巧妙設計好課堂的問題。通過對課標的深入分析,在把握知識重難點的基礎上,有目標性地設計出高水平的問題。二是從學生出發(fā),選準角度,提出問題。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如疑惑不解、精力分散等等進行及時把握。三是從問題出發(fā)、適時調整問題角度。問題設置的角度應立足于學生的疑惑處、教學的關鍵處、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歷史事件的比較處、規(guī)律的探索處等。這些都是與學生的歷史學習有關系的問題,不但使得教師的提問有針對性,也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對歷史進行探究。
把握難度就是在提問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符合學生認知的邏輯性特點。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既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認知上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經(jīng)過努力思考后可以解答,又要使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疑難性,能夠調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問題太難或過于容易,都難以達到對教學對話的理想效果。
深度,是指課堂不能局限于淺顯的提問,而要稍微超越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首先讓學生知道“是什么”,然后理解“為什么”,最后讓學生明白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淺顯的提問,往往難以達到這些效果,因此在設問時應不局限于對所學內容的回憶、再現(xiàn),要在恰當?shù)貢r候引導學生挖掘事件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和?律,引導學生對這種歷史現(xiàn)象進行深度思考,對歷史事件進行借鑒。
這樣的提問既能揭示歷史事實的本質,把握其規(guī)律,更能讓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過程中,打開思維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得到啟發(fā)。
良好的教學就是一場精彩的對話,而達成有效對話的關鍵便是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課堂提問中如果教師能找準角度、把握難度、挖掘深度、關注熱度的話,相信對話教學可以讓高中歷史課堂煥發(fā)出它獨有的藝術魅力,更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新課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