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

學習從現(xiàn)在開始

其他1

學習從現(xiàn)在開始 早安說晚安 757 2024-06-07 19:47:53

  第四節(jié)衣領母型及其應用一、衣領結構線名稱輔助線和輪廓線,如圖4-4-1所示。

  主要結構點,如圖4-4-2所示。

  二,衣領分類

  盡管衣領造型絢麗多彩,變幻莫測,但從結構上來分析,基本上可歸納成以下幾種類型

  衣領

  無領

  坦領

  立領

  翻駁領

  其它領

  無領( a =0.b=0)

  坦領(0小于等于a小于等于1, b大于a )

  立領( a大于0, b =0)

  常態(tài)立領,變態(tài)立領,

  翻駁領( a大于1, b大于a )

  連領座翻駁領,裝領座翻駁領,

  其它領

  注: a表示領座高, b表示翻領寬。

  其中,無領是指既無領座又無翻領,單就領圈線作幾何形態(tài)變化的一類衣領。像一字領,和尚領等。

  坦領是指后領座高在0~1厘米內變化,后翻領寬大于后領座高的一類衣領。如海軍領、盆領等。

  立領是指無翻領而只有領座的一類衣領。如學生裝領、中式領等。

  翻駁領是指領座高大于1厘米,后翻領寬大于后領座高的一類衣領。如西裝領、兩用領、襯衫領、中山裝領等。

  其它領是指設有歸并到上述幾種類型的所有衣領。如環(huán)浪領、自由形態(tài)領等。

  此外,像波浪領、褶袍領、扎結領、裝飾領等衣領均可在以上類型的衣領基礎上變化而來。故這里不作為基本類型出現(xiàn)。

  三、坦領母型

  1.坦領母型的建立

  假設制圖條件

  具體方法及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確立衣身的領圈線造型(不論什么形態(tài))。

  第二步:以衣身領圈為基礎,首先將前衣身在肩縫線處按圖示要求重疊①,然后依次確定領角點②和領止口中點③,如圖4-4-3所示。

  第三步:劃順領座線④及領止口線⑤、前領線⑥,如圖4-4-3所示。

  2.應用實例

  [例1]飄帶式坦領,如圖4-4-4所示。

  假設制圖條件單位: cm

  應用:按坦領母型的制圖原理進行調節(jié)變化,如圖4-4-5所示。

  四、立領母型(一)立領母型的建立

  立領母型分常態(tài)型和變態(tài)型兩類。常態(tài)型是指衣身中領圈深和領圈均無明顯擴大,基本按標準領圈確立的立領母型;變態(tài)型則是指衣身的領圈深和領圈寬中至少有一個在標準領圈基礎上顯著增大的立領母型,現(xiàn)分述如下。

  1.常態(tài)型

  假設制圖條件單位: cm

  領圍( N ),領座高( a ),領彎線比值,領切點位。

  具體方法及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過領切點作前領圈的領切線①,再依次作領肩同位點②和領彎線③,如圖4-4-6所示。

  第二步:按后領圈長度在領彎線上確定領座中點④,然后作出領中線并確定領止口中點⑤.再依次劃順領座線⑥、領止口線⑦、前領線8,如圖4-4-7所示。

  當然,常態(tài)立領也可按傳統(tǒng)方法制圖。即以前領座翹勢及后領座彎勢獨立確定衣領,如圖4-4-8所示。

  其中,前領座翹勢越大,則前領止口線越靠近人體頸部;后領座彎勢越大,則后領止口線越靠近人體頸部。

  在實際情況中,使用這種方法會顯得更簡捷、更方便。但對于了解并解釋與衣身的相互關系及立領成型后的細部形態(tài),則不如前一種方法清晰、明了。

  2.變態(tài)型由于立領變態(tài)的實質是領圈的變態(tài),故應首先討論領圈的變態(tài)。領圈的變態(tài)主要反映在領圖寬或領圈深增大及領圈形態(tài)變化兩個方面。

  (1)領圈變態(tài)首先討論領圈深和領圈寬的變態(tài)。領圈深和領圈寬的增大大致有三種形式。

  其一,領圈寬不變,領圈深增大;

  其二,領圈深不變,領圈寬增大;

  其三,領圈寬和領圈深同時增大,如圖4-4-9所示。

  其次討論領圈形態(tài)的變化。領圈形態(tài)變化也大致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全弧形態(tài):

  第二種是半弧形態(tài):

  第三種是方角形態(tài),如圖4-4-10所示。

  此外,在領圈寬或領圈深增大及領圈形態(tài)變化的每一種形式中又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區(qū)別。因此,按不同的要求,可以得到無數(shù)種變態(tài)領圈。

  (2)領基圓

  由于領圈的變態(tài),造成了作領切線的困難,以及可能帶來的種種錯誤。為此,需要引入一種領基圓以保證制圖的準確性。

  首先在變態(tài)領圈中作領基圓,一般按二種情況處理。

 ?、偃珙I圈寬不變,領圈深增大,可將標準領圈當作領基圓。

 ?、谌珙I圈寬增大,不管領圈深是否變化,均應另作領基圓,作法如圖4-4-11所示。

  假設制圖條件

  (3)具體方法及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確定變態(tài)領圈線及領基圓,然后過切點作領基圓切線①,如圖4-4-12所示。

  第二步:依次確定領肩同位點②、領彎線③、領座中點④、領中線⑤,②~⑤的方法與常態(tài)立領完全一致。4-4-13

  第三步:依次確定領座轉折點⑥、調節(jié)領肩同位點⑦,調節(jié)領座中點⑧,依次劃順領座線⑨、領中線⑩、領止口線⑩1、前領線10②.如圖4-4-14所示。

 ?。ǘ┝㈩I母型分析1.領切線的變化角域領切線的變化角域,如圖4-4-15所示。

  其中,領切線變化角域的上限線平行于領肩點與領窩點的連線,下限線平行于上平線,領切線適宜于此角域內變化。

  2.領彎線比值取值范圍取值范圍為:15:Y(-△小于等于Y小于等于10- a ),如圖4-4-16所示。

  其中,領彎線下限在領切線下方,上限在領切線上方。領彎線通常在此范圍內變化,若越出該范圍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弊病。

  3、領切線與立領形態(tài)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領切線愈靠近上限線,意味著領座轉折點愈往上移。這說明領座線與領圈線重合的部分也就愈多。反映在制作成型后的立領上,前領線與衣身前中線夾角愈接近180。反之,領切線愈靠近下限線,則前領線與衣身前中線夾角愈趨向90。,如圖4-4-17所示。

  通過摸清領切線與立領形態(tài)的關系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選擇領切線。

  4、領彎線與立領形態(tài)的關系

  一般來講,領彎線比值的大小將決定領中線與衣身后中線的夾角大小。領彎線愈靠近上限線,說明領中線與衣身后中線夾角愈接近180。反之,領彎線愈靠近下限,說明領中線與衣身后中線夾角愈小于180,如圖4-4-18所示。

  可見,了解并認識領彎線與立領形態(tài)的關系,對于我們掌握結構設計的主動權是極有幫助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