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德操?
《荀子·勸學(xué)》載曰:“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p> 后世人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德操,謂有德而能操持也?!?p> 陳琳所言,贊譽(yù)非凡,是以劉祈大名,很快于徐州士人中傳頌。
郯縣,郡府內(nèi)。
太守江沛,正巧將劉祈送來之奏報(bào),再度翻看了一遍,隨之放下,看去對面跪坐之人影,笑著道:“這劉希德所述,當(dāng)真詳細(xì)。
傳言所論,乃是一回事。
實(shí)于現(xiàn)實(shí),更添兇險(xiǎn)。
且觀今于東??ぶ?,劉希德滅泰山來犯之匪,覆無良抗命之鄉(xiāng)豪杰,時以為稚童,編制成歌謠,廣為傳頌。
漢瑜言之人杰,我且自厚之,言然也!”
江沛喜色稍收斂,又道:“根據(jù)泰山郡,及雒陽傳來消息,實(shí)可確認(rèn),其人為魯恭王之后,乃是高帝子孫。
如此德行,又出身宗室,我亦打算,于來年間,舉之為孝廉!
漢瑜以為如何?”
江沛所喚“漢瑜”之人,年四旬,身姿雄偉,人多儒雅之態(tài),又顯堅(jiān)毅之風(fēng)。
其人正是受朝廷所命,準(zhǔn)備往沛國相任上的陳珪。
陳珪乃是下邳人,廣漢太守陳亹之孫,太尉陳球之侄!
半月前,離開下邳時,即得曉徐州士人中,關(guān)乎劉祈傳聞,遂生好奇。
這次路過東??ほ翱h,江沛乃是其故交,遂做拜訪,不覺感嘆江沛治下,能人諸多。
劉祈確實(shí)給江沛長臉了。
多年前,他同陳珪一道,往雒陽游學(xué),更是與袁術(shù)等結(jié)識。奈何他才華平平,不及陳珪,當(dāng)時打擊不小。
這次難得顯露,見好友陳珪如此夸贊,心中愜意,便將劉祈又往上送了一個臺階。
知好友性情,默做品茶的陳珪,臉上依舊帶著淡然之色,心中卻是有些狐疑。
好友江沛,何時喜歡上了這等古怪茶水,不得不,此間之沖茶,帶著幾分奇異之味,實(shí)讓人回味無窮。
兩人下首小案處,這次同往沛國的陳珪之子陳登,正于此侍奉,他亦是小口品嘗其中茶水,自覺口味異樣。
少頃,等江沛說完了,陳珪看了眼下首兒子陳登,這才道:“即是路過,我必看看周南治下,這位少年名縣長。
但以子盛舉之為孝廉,這劉希德,仿似弱冠罷?
能以弱冠之年,而為周南你所舉,實(shí)也是天下少有也!”
陳珪這么一說,江沛才想起來,劉祈之年少,但以其人處事,才讓讓忽略了其中年紀(jì)。
時以順帝(劉保)陽嘉元年詔:“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yīng)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p> 什么意思?
便是除“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外,孝廉察舉年紀(jì),當(dāng)于四十歲以上。
不過而今,這個規(guī)矩,早以虛空。
以弱冠年紀(jì),被舉為孝廉者,大有人在,比如說今已是濟(jì)南相的曹操曹孟德,二十歲即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
天下各處,亦不乏弱冠為所舉者,只是稀少而已。
可一旦選擇推舉,作為舉薦之人,也要擁有相對責(zé)任。
為陳珪所言,江沛笑道:“其有才華,即是弱冠,我舉之若何?
漢瑜且看,我言劉希德,將來之成就,必高于我也!”
略過這個話題,兩人又談起了豫、徐之所,此起彼伏的黃巾軍起事。
至黃昏私宴中,只有陳氏父子,江沛也無大憂心,同陳珪暢談起了國事,二人皆對當(dāng)今天子昏庸,任用宦官,更多收割私財(cái),表達(dá)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于次日,陳珪與子,攜仆從將離開,而往赴任時,江沛竟是送了些茶葉,離開時言之,此乃劉祈為興地方民生,所治之炒茶。
而今茶葉種植,多于巴蜀和荊楚之地,且多為煮茶用之。
江沛手中茶葉,正是劉祈多日前所贈,特拿來招待友人,看出陳珪喜愛后,特意贈送一些。
論及起來,茶葉之物,隨時代之發(fā)展而變化,自漢之于后世,漢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diǎn)茶,明清泡茶。
工序不同,更代表百姓與不同時期之探索。
也只有于中唐時期,才“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劉祈以茶葉工序擴(kuò)散,實(shí)正是泡茶之清飲,不僅便于攜帶,還給了大漢人,耳目一新之感。
陳珪自是收下。
離開郯縣,陳珪之子陳登,不免話多了起來,由茶葉論民生,即時下黎民之苦,感嘆道:“阿翁前所有言,時以黎民疾苦,少為民治世之臣。
即以傳聞,還有張子布,陳孔璋之所贊,劉希德誠是為民之官!
兒打算陪阿翁往昌慮后,于縣地多停留兩日!
看看劉希德于地方,具體之治理!”
陳登年有二十,長相隨父親陳珪,極具文雅之氣,于徐州這兩年游歷,更感受百姓不易,時做感傷,早生扶世濟(jì)民之志。
這次同父行走,也是想往豫州等地看看。
于子陳登,陳珪于其少時,即用心教導(dǎo),知子所為所念,從船上,遙望水岸,頷首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我即得聞,也曉劉希德于治理方面,大有可取之處。
今次隨乃翁而過昌慮,你停留數(shù)日,若能有見知,也是幸事!
再過數(shù)年,待你成家立業(yè),便也可入仕,為官地方,乃翁且盼你不忘初心!”
“兒受教!”
……
昌慮。
劉祈尚不曉,人言所傳下,他之名字,已傳入到了出身士族名門的陳珪父子耳中。
擊敗泰山匪后,他之重心,即放在鄉(xiāng)地整合方面。其中之要點(diǎn),則是韋氏等土地,收歸縣衙后,重新劃分。
以劉祈所欲,正是授給無地,且為陣亡、得功之鄉(xiāng)卒家庭,并做隱戶入籍,流民安置之用。
于此,多日前,他以威信,告知縣吏,并張貼縣衙外后,無人反對,百姓歡呼。
具體實(shí)行,亦需時間。
劉祈在將縣衙諸事安排妥當(dāng),并由方真等協(xié)同處置后,他更是下鄉(xiāng)地親自指導(dǎo)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