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賈,你就沒算算咱們西涼軍一年要多少軍糧?”
“您是說......”
“你看啊,咱們西涼軍如今各部加起來差不多十五萬將士,連同城內(nèi)三十萬百姓,長安城共有四十五萬軍民。去掉張士度(張濟(jì))帶走的一萬將士和近十萬移民,段煨五千人去了藍(lán)田,胡才、韓暹又走了一萬人南下,郭阿多和樊老三又是六萬多兵馬進(jìn)攻冀州,楊定、李樂還有一萬在扶風(fēng),你還帶了六萬多百姓屯田左馮翊,你算算,城里還有多少人?”
“呃,還有二十余萬軍民?!?p> “照啊,大司馬手下也就四萬多不到五萬本部兵馬,加上散落在城里的其他各部不到兩萬士卒,長安城也就六萬多各部西涼軍。一下子運(yùn)進(jìn)來一百多萬石糧食,你這是要把他們都撐死嗎?咱們還能賺到好處嗎?”
“那您的意思是說少交點糧?”
賈成明白了,這位不愧是商賈出身,算盤打的死精死精。老話說奇貨可居,糧食要是多了就不值錢了,沒人買不就爛在手里,和沒有有啥區(qū)別。
“那你您說咱該怎么辦?”
翟先索性手把手開始教了,他賬目處理上沒賈成精細(xì)、滴水不漏,可欺上瞞下這套熟練的很。
“這樣吧,你先把耕種數(shù)量減少一半,報一萬頃夠了。每畝地收成報一石,和往年差不多就成,咱們涼州還收不到一石,你這樣報大司馬肯定不會懷疑。運(yùn)到長安來的七十萬石當(dāng)中拿出一半,我?guī)湍阃魑粚④姼锎螯c打點,這事就算成了?!?p> “翟叔,這樣不好吧,只交三十五萬進(jìn)曹倉,能行嗎?”
“有你翟叔在呢,怕甚!”翟先瞪著眼睛道,“曹倉還有十來萬石陳糧呢,加上三十五萬新糧,夠這幫崽子們吃的了?!?p> “那城里還有十幾萬百姓呢?”
“問咱們買啊,”翟先不知想到什么,兩眼冒光道:“長安城富戶多得很,這幫刁民別看一聲不吭,藏錢的手段厲害的很。我聽說當(dāng)初太師遷洛陽百姓來長安,其中可有超過兩萬戶富人。雖說咱們西涼軍將士弄了不少,可我怎么算都覺得不對,這幫崽子沒見過世面,肯定沒把他們真正老本給弄出來。這回咱們手里有糧,不怕他們不拿出金銀來換糧食。小賈,機(jī)會難得,你可別手軟。”
賈成這回是真服了,翟先算計的真精明。長安城經(jīng)過這幾個月大浪淘沙,沒錢的平民百姓早就分流到弘農(nóng)和左馮翊屯田去了,剩下的可不就是還有些資財,不愿意出去干活吃苦的富戶嘛。
翟先把糧食一扣,故意造成持續(xù)性的糧荒,這些富戶就是再有錢,還不得乖乖拿出錢來買糧維持生計。
高!實在是高!
“翟叔,那小侄就按您說的辦,回去就讓人把糧倉建的隱秘些,等冬糧入庫,交了那七十萬石定額,再等您消息慢慢運(yùn)糧進(jìn)城給您?!?p> “行!就這么辦。對了,小賈,你剛才說一是進(jìn)城來見我,還有二呢?”
“哦,是這樣的,尚書仆射士孫公邀我前去他府中赴宴,我等下還要去他府上。”
“士孫端?他要見你作甚?”翟先有些狐疑的看著賈成。
“這個小侄卻是不知,”賈成微微搖頭,“老先生執(zhí)掌尚書臺,我家叔父都在其下做事,他召我去府中赴宴,我也不好推辭?!?p> “嗯,這倒也是,不過這些士人狡詐的很,我估計或許就是為了左馮翊屯田之事。你年輕經(jīng)驗不足,千萬要小心應(yīng)對,莫要壞了咱們大事?!?p> 賈成頷首:“小侄明白,絕對守口如瓶,不會壞了咱們賺錢大計?!?p> ......
“公美,汝去過長平館,觀這賈成賈功曹為人行事如何?”
士孫端所在的府邸就在未央宮南側(cè),先漢時曾經(jīng)作為丞相府,不過光武以后廢置丞相,政務(wù)歸于三公之一的司徒。
后來政務(wù)權(quán)力集中到尚書臺,司徒漸漸變成榮譽(yù)職務(wù),名義上領(lǐng)導(dǎo)尚書臺,實際掌握政務(wù)的是尚書令。
不過如今尚書令出缺,作為副手的尚書仆射士孫端便成為了政務(wù)一把手,原丞相府也就順理成章變成士孫端的府邸。
“老師,學(xué)生此番前往長平館獲益良多,大開了眼界,學(xué)生以為賈功曹乃少有的仁厚君子,大漢良吏?!本诳∫荒樑d奮的說道,他在長平館所見所聞,以及一路上和賈成的攀談,讓他對這個比自己還小幾歲的年輕人異常欽佩,一出口便是連聲贊揚(yáng)。
“哦?呵呵?!笔繉O端笑著伸手點點自己的得意弟子,“公美一向吝于褒贊旁人,今日怎的對一個少年幸進(jìn)之人如此推崇?”
“老師,您若是去過長平館,當(dāng)知學(xué)生所言不虛?!?p> 沮俊辯解道,當(dāng)即把他在長平館見到聽到的一切詳詳細(xì)細(xì)向士孫端解說了一遍。
末了道:“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賈功曹雖出身西涼暴軍,然而他不忘圣人教誨,恪守士人存身之本,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榜樣?!?p> 士孫端頷首,轉(zhuǎn)頭問下首端坐的中年人:“元常,汝既為賈文和薦舉,時常出于大司馬府,可有聽聞此人?”
這中年人姓鐘名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不到三十歲被察舉為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因病離職。董卓遷都長安,他正在洛陽養(yǎng)病,便隨同朝廷來到長安。
李傕原本想要賈詡?cè)紊袝?,可是賈詡以名望不足推辭了,轉(zhuǎn)而推薦士孫端為尚書仆射,主掌尚書臺,自己甘居其下?lián)芜x曹尚書之職。
這些天賈詡在郎官以及賦閑在家的士人中選了不少人才推薦到朝廷任職,這鐘繇也是其中之一,因為書法方面頗有造詣,任為黃門侍郎,負(fù)責(zé)為天子書寫詔書等工作,與李傕、賈詡接觸比較多。
“君策公,繇雖未見過此人,賈尚書也少有談及這個侄兒,不過大司馬倒偶有提及。說此人乃是西涼軍小輩之中少有喜讀書之人,其人不善武功,似乎對貨殖內(nèi)政之道頗有見解,聽大司馬言左馮翊屯田甚有成效,今冬糧荒當(dāng)能緩解許多?!?p> 士孫端微微一嘆道:“大亂乍起,糧食才是存身之道。元常,你我身在朝中為政,卻只能茍安于一時,不能扶天子,安黎民。尚不如一邊郡黃口小兒,親田畝復(fù)躬耕,可活京畿多少百姓。老夫慚愧??!”
鐘繇勸道:“君策公苛己甚矣,我等名為朝中重臣,實仰息于大司馬等人之下,掣肘于內(nèi),何談治政啊。”
士孫端面露堅毅之色:“所以才要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十步之內(nèi)豈無芳草乎?賈文和叔侄雖出于西北,然觀其作為,其行高潔,可為同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