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茅山道士
“多謝善人。”
并肩走出便利店,迎著明媚的陽光,老道在一旁小聲說道。
何年轉過頭,看著那皺紋橫生的臉龐。
忽然意識到,對方可能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老。
七十?八十?
如果不是身體看著還算硬朗,眼神也很明亮,就這模樣,說是九十估計都有人信。
“聽道長這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何年下意識道。
“貧道是從延陵來的。”
老道認認真真地回答。
說完,又翻找起身前那個漿洗到微微發(fā)白的灰色布包。
一個螞蚱趁機從包里蹦了出來,順著老道的手指,一躍到他的肩膀上。
何年見此一幕,也是頗感新奇,注意力卻是被老道所說的地名吸引。
延陵。
如果不是寫過兩年歷史小說,期間查閱過許多資料,他還真不一定知道這個地名。
所謂延陵,其實是個古邑名,位置就在今天的常州一帶。
要說和道士有什么關系,就不得不提它轄區(qū)內那處無人不曉的仙家福地——茅山。
那里是道教上清派的發(fā)源地,世稱“上清宗壇”,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
而在其中修行的道士,也因為各種藝術作品的廣泛傳播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面紗。
如果說僵尸、厲鬼是華夏式恐怖的話,那他們就是華夏超英的代名詞,各路妖邪的絕對克星。
不管是多么驚悚的場景,只要茅山道士一出場,人們心中就會生出難以言喻的安全感。
仿佛只要有他們在,一切危機都將迎刃而解。
“道長是從茅山上下來的?”
聽到這話,老道木然地抬起頭。
而何年也通過他的表現(xiàn),知道自己大概是猜對了,隨即就輕嘆了口氣。
在他記憶里,茅山道士在那場瀛州大戰(zhàn)里出力最多,最后也幾乎全軍覆沒。
看這老道的年紀,如果真是茅山來的,大概率親歷過那段歲月,甚至有可能就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可通過這一小會兒的觀察,何年總覺得對方有點過于“不諳世事”了。
和那些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還不太一樣,人家只是抓不住科技時代的巨浪,經驗閱歷總歸是不缺的。
而這位,除了不會用智能設備,各種表現(xiàn)總讓何年產生自己在陪伴一個乖小孩的錯覺。
總之就是說不上來的怪異。
“善人?!?p> 翻找一番后,老道總算在布包里找到一卷保存得當卻也皺皺巴巴的紙幣,然后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張老式十元錢,遞給何年。
何年沉默一陣,還是將錢收了起來,然后就把給自己買的面包和礦泉水塞到了老道拎著的塑料袋里。
想了想后,他又折返回便利店中,找店員要來紙筆,飛快記下了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揣進老道兜里。
“道長,我現(xiàn)在正好沒什么事,你要是有什么想去的地方,我可以帶你一程。”
何年想了想,又補充道:“當然,你要是想自己走走也可以。這是我的聯(lián)系方式,如果碰到什么問題,可以隨便找家店,讓人給我打個電話,我基本都在?!?p> “貧道已經勞煩善人夠多了,接下來的路,還是貧道自己走吧?!?p> 老道說完又十分鄭重地揖了一禮。
何年看著他這一身似是而非的道袍,略微思考后笑道:“我是學制卡的,對各種宗派的老物件很感興趣,道長如果有什么東西想出的話,也可以聯(lián)系我。”
老道聞言愣怔了一下,隨即說道:“觀里倒是有些經書袍服、把件玩物,善人若不嫌棄,等回了山,我就收拾好郵寄過來?!?p> 似乎是不大喜歡某個字眼,老道嘴巴翕動,糾結半天,才憋出一句:“不要錢?!?p> “那也不能白p……白拿道長的。”
何年一時嘴快,差點就把某個不太雅觀的詞順嘴吐了出來。
雖然就是真說出口,不會上網沖浪的老道長也聽不出來,但當著真修說這些詞,總覺得有點怪。
“我知道像道長這樣的出家人也不愛那些阿堵物,談錢就是對您的玷污,可一些本地的點心小吃我肯定是要郵的,有來有往才是交朋友?!?p> 眼見老道似乎是被“朋友”兩個字震住了,何年又加重語氣說了句:“你覺得呢,道長?”
“那就依善人所言?!?p> 老道再次揖了一禮。
他總是這么客氣。
何年回了一禮,轉過身就準備上車離去。
坐進車里時,卻忽然想起,老道肩膀上那只蚱蜢,剛才好像也學著主人的模樣,朝他作了個揖……
“又是個隱藏高人嗎?無計可施到只能尋求外力……估計這次事后,桃源就會重新‘洗牌’了……”
輕輕搖了搖頭后,何年閉目思考起今天碰到的這兩位僧道。
用低情商的話說,就是這倆人都有點奇葩。
換成高情商的話,就是這二位異于常人。
如果不是虛有其表,心力修為可能會非常高。
可那又怎么樣呢?
就智遠和尚那不靠譜的樣,當個主顧就夠了。
老道倒是頗有幾分得道真修的模樣,可他連對方的聯(lián)系方式都沒有,只能等對方主動找他,更指望不上。
結交他們,就是為了建立搜集素材的途徑,方便自己成長。
這一點,何年心中從始至終都十分明朗。
“不過話說回來,那老道叫啥來著?”
何年眉頭微蹙,方才反應過來,自己應該是忘記問了。
不過這也不是什么要緊的事,他現(xiàn)在比較糾結的,還是怎么應付自己那個“天才小姑”。
按說以他的心理年齡,本不該在這種事上感到煩惱。
可一想到自己可能會被一個小孩說教,還是頗感頭疼。
“話說,那何南柯到底是怎么一個人來著?”
何年努力回憶,卻只能想到對方那出眾的長相和才能,人品性格方面則沒有半點印象,就好像對方只存在于親人長輩的口口相傳中。
不過這也是正?,F(xiàn)象。
他們兩家雖為同宗,可到底是遠房,三年五載都打不了幾回交道。
有道是“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如果不是對面出錢在祖地建了個祠堂,只怕兩家早就斷了聯(lián)系。
他又怎么可能對那位小姑有什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