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爭霸三國,開局先偷孫吳的家

第六十一章 意外繁華的偏僻縣城

  丁寬的祖地是陵陽縣,此處是靠近豫章的山區(qū)邊緣,距離著名的黃山、九華山均不遠。

  幾年的持續(xù)開發(fā),丁寬事實上已成為陵陽最大的地主,僅開設的農(nóng)莊就達到九個,開墾出的土地有幾十萬畝。為丁家耕耘土地的徒附就高達五萬多人。

  沒有這種家底,丁寬招募的五千丹陽兵和兩萬多的家屬靠什么吃喝?很快會回來的五千涼州兵哪有地方安置?

  丁家的徒附大都是從山中下來的山越人,這些人雖然名義上是徒附,但實際上只是沒有登記戶籍的佃農(nóng)。他們到了丁莊,并不象其他大族的徒附那樣失去了自由,完全成為了家奴。

  他們本質上是在租種丁寬開發(fā)出來的土地,丁寬收取的地租不高,是田里產(chǎn)出的三成。表面上,三成的地租比大漢朝廷十五抽一的天賦高了很多倍,但這些人在丁寬的庇護下,根本就不再向朝廷繳納賦稅。

  如此一來,田中的產(chǎn)出除了繳納給丁寬的三成地租,剩下的都可以留下來,實際的稅負負擔遠比那些自耕農(nóng)要低很多。

  只要肯賣力氣干活,一家人混個溫飽是沒有問題的,高興了甚至有余錢,能買點濁酒,吃點肉,做兩件新衣服。這可比在山中艱難度日已不知要強出多少倍了。

  也不是所有下山的山越人都來給丁寬當附徒,還有幾萬被丁寬教化下山的人,登記戶籍成為了在籍人口。這些山越人大多是整個村寨集體遷徙下來的,就在丁家的支持下,開墾荒地,成為新的亭里。有丁寬的庇護,官府縣吏下來這些亭里收算賦時,也不敢過于盤剝,很知道適可而止。

  原本陵陽只是一個偏僻下縣,在籍人口三千多戶,兩萬多人。這些新的戶籍人口,既然愿意齊民編戶,就是郡縣官員的政績所在。

  大批山越人下山齊民編戶,陵陽的戶籍人口幾年時間就躍升到一萬五千多戶,近十萬人口,在丁寬北上中原之前,就已經(jīng)從下縣升格為上縣。

  陵陽縣長張廷,只是益州一個寒門出身,年近五旬才被派到這么個偏遠小縣城當縣長。本以為仕途就到此終老了,沒想到居然撿了個大便宜。

  連續(xù)幾年政績考核全郡頭名,直接從縣長變?yōu)榱丝h令,品秩由六百石升為千石,怎么會不把丁寬當成命中的貴人,全力抱大腿。

  幾萬人口涌入一座小縣城,這些人又有養(yǎng)家糊口之道,陵陽很快就繁華起來,丁寬更是極力慫恿這位張縣令在重視農(nóng)耕的同時,鼓勵工商。

  一個小縣城,人口持續(xù)快速增加,開墾的荒地也越來越多,官府盤剝又不重的情況下,自然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庶民手中有了財產(chǎn)的剩余,不是再投入開墾更多的土地,就是增加消費,改善一下生活。

  由此帶來的就是手工業(yè)、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業(yè)的繁榮,丁寬對這種自發(fā)出現(xiàn)的手工業(yè)是強力扶持的態(tài)度,農(nóng)書中收集整理了很多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方法,手工藝品的生產(chǎn)制作方法,丁寬都無償?shù)耐茝V教授給這些鄉(xiāng)里。

  對于丁寬來說,自己通過一些奢侈品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銷售,已經(jīng)賺的盆滿缽滿了。這些附加值不高的產(chǎn)品,自己完全沒必要再去大規(guī)模的涉及。

  而適時推出的定時集市,更是加速了這種繁榮的進程。在漢末亂世將至的大背景下,陵陽縣反而日漸富裕繁華。

  在丁寬的建議下,陵陽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就會搞一次大集。而且城外的各鄉(xiāng)里也會搞定期的市集,只是輻射范圍肯定比不上縣城的大集,時間上也會與縣城集市錯開。

  每逢集日,縣城之內(nèi)就會人頭涌動,各種手藝人都會拉著自己的手工產(chǎn)品,從四面八方而來。甚至很多周邊城市的小商人都會紛紛跑到陵陽進貨,再運回去販賣。

  從各地而來的士族子弟,原本聽說丁寬的祖地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偏僻之地,已經(jīng)做好了到窮鄉(xiāng)僻壤一游的心理準備,沒想到來到陵陽,看到的卻是一個異常繁華的城市。

  雖然這種繁華與洛陽、宛城這樣的天下名城不能相比,但卻遠超了很多中原的普通縣城。尤其特別的是,在陵陽能夠看到,這些居民臉上普遍洋溢這一種滿足的笑意,與其他城市中整天苦著臉,為生計奔波的人截然不同。

  這些士族子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城市的諸多不同之處。很多人到丁莊吊唁完畢之后,根本不急著離開,而是在丁莊住了下來,要體驗觀察一下,這個出人意料的繁華城市。觀察越仔細,發(fā)現(xiàn)的新鮮東西就越多。

  在集市上,這些士族弟子就見到了很多形制新奇的竹編器物和木質器物。漢時,木質器具和竹編的工藝已經(jīng)相當成熟,但丁寬擁有超越兩千年的眼光,仍然指揮丁莊的工匠造出了很多,此時尚未出現(xiàn)的新形制器物。

  這些基本都是實用之器,不可能買到很高價格,因此并未遠銷,卻在丹陽漸漸流行起來。升斗小民也有精神需求,幾年發(fā)展下來,很多竹編器具在實用的同時,也相當美觀,在士族子弟眼中,這就上升到趣致了。

  再有就是各種新鮮的吃食,集市上到處都是兜售各種吃食的商販。那些食肆之內(nèi)的菜肴,更是很多都從未見過,味道又是異常的美味。簡直讓這些平常錦衣玉食的大族子弟,誤以為自己才是鄉(xiāng)下土包子。

  隨著植物油的出現(xiàn),鐵鍋開始在丹陽流行起來,這當然是丁寬引領起的風潮。這兩種事務出現(xiàn)之后,很多新的烹飪之法也跟著紛紛出現(xiàn),與后世的飲食習慣已經(jīng)越來越接近。

  丁寬這些年不斷引入了諸多蔬菜、香料品種在丹陽種植,有推出了諸多熏制、腌制食材的新方法,食材加工的新方法,再加上經(jīng)營者自身的不斷創(chuàng)新。

  結果就是諸多新食材被開發(fā)出來,很多食材的保質期被大大延長。食材品種的豐富,煎炒烹炸等加工方式的普及,香料的大量使用,自然就出現(xiàn)了眼前的這幅景象。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