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篡政者王莽

第十章 王莽改制,政治變革(一)

篡政者王莽 淡霧沉錦 5827 2022-09-27 13:39:36

  王莽自幼飽讀經(jīng)書,十分向往《周禮》等所描繪的古代制度,因而即位后,為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又在劉歆等經(jīng)學家的幫助下,大力進行托古改制,推行各種新政,來穩(wěn)定政局,鞏固自身統(tǒng)紿。

  (一)官名改革,加強君權(quán)

  儒家有“名不正則言不順”之說,所以王莽的改革時十分注重官名更改,使之名正言順,他即附會《周禮》,又對歷代制度加以損益繼承,最后形成了以四輔、三公、四將、九卿、六監(jiān)為核心的新中央官制,即前面所封的十一公:安新公、就新公、嘉新公、美新公、承新公、章新公、隆新公、廣新公、奉新公、成新公、崇新公,每一公都有“新”字,以反襯新朝之興盛。而細品這些被封“公”的人都只是因為他們的名字是“王家”“興”“盛”的意思,又是銅匱符命上,于是就被選拔出來,破格提為最高層的十一公。王莽實則利用這種封賞,來突出了王權(quán)神授的特點,不過更多地體現(xiàn)了王莽意志的權(quán)威性。

  秦漢時代的官制是公卿制度,立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又稱相國、大司徒。有時置左右兩丞相。負責幫助皇帝處理-些事務。

  太尉,又稱大司馬。掌管軍事,統(tǒng)領各將軍。

  御史大夫,又稱大司空。在殿內(nèi)負責圖籍秘書,對外監(jiān)察各級官吏,接受公卿的奏事,匯總情況,向皇帝報告。

  秦漢的九卿是:太常、光祿勳、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

  秦漢的地方長官,郡有太守,縣有令、長。幾個郡合為一州,派州刺史負責監(jiān)察工作。這些祿制在秦漢時代,雖有一些變動,但三公九卿是基本不變的,公卿以下的屬員一般根據(jù)需要設置,數(shù)量不等。

  王莽對這些制度、名稱作了一系列改革。三公各置一個助手,大司馬有“司允”,大司徒有“司直”,大司空有“司若”。九卿中大司農(nóng)改名“羲和”,后又改為“納言”;大理即廷尉改稱“作土”;太常改“秩宗”;大鴻臚是接待外賓的長官,改稱“典樂”;少府改為“共工”。

  九卿分屬于三公。每一卿設置三個大夫,每一大夫設置三個元士。這樣就有了完整的以三為倍數(shù)的官員體系。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這種設其實是受了董仲舒思想的影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說:“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董仲舒還用天象來證明這是王者據(jù)天象而設置的官制。王莽相信天命,就按他說的來辦,不管正與錯。

  此外,秩百石改庶士,三百石叫下士,四百石叫中士,五百石叫命士,六百石叫元士,千石叫下大夫,比二千石叫中大夫,二千石叫上大夫,中二千石稱卿。各個等級官員的服飾和車輛都有差別。又設置了司恭、司徒、司明、司聰、司中大夫及誦詩工、徹膳宰等。

  此外他對一些建筑的名稱,王莽也做了改動。長樂宮改常樂室,未央宮改壽成室。前殿改王路堂,門就是王路門,門外居攝一條王路,在王路上設“進善之及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并派出四個諫大夫坐在王路門聽取百姓的意見,來進一步收集民心。

  王莽新改的名稱,很多都是參照了上古先皇舜的制度名稱。例如,舜任命垂為共工好、益為朕虞、伯夷為秩宗、夔為典樂、龍為納言等。舜開四門,接待四方來賓,征詢意見。王莽設王路四門也是想聽取四方的意見,但是,僅過了幾年,王莽就聽不進批評意見了,開始獨斷專行。納言馮常、大司馬司允費興都因進諫而被罷了官。王路上的誹謗之木、敢諫之鼓也都成為了擺設,而無人在用,空費資源。

  西漢時封了許多諸侯王,還封四夷的首長為王。王莽根據(jù)“天無二日,土無二主”,認為這么多王是不合適的,不符合大一統(tǒng)的原則。于是,他決定將諸侯王都改為“公”,四夷的王都改為“侯”。王莽還把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把高句麗改為下句麗。

  王莽對官制的改革,在中央設置了比漢朝更多的高秩級官員和眾多分司辦事機構(gòu),同時也保留了中朝這一決策的核心和指揮調(diào)度全國行政運行的總樞紐。王莽正是通過這個總樞紐把大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使君權(quán)進一步強化。而對外族的名稱改革,雖滿足了王莽的虛榮心,但卻引來一系列外交問題。

  (二)創(chuàng)新祿制,壓榨勞動力

  王莽在官制方面,是分封與郡縣并存,因此有授爵與任職的差別。

  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王莽到明堂授諸侯茅土。明堂中有一土壇,是天子大社,由五色土組成,南方赤土,東方青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分封諸侯時,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壇上一色土,用茅草包裹,帶到封地去立社。茅草包的一色土,就是茅土,是受封者立社用的,具有一定相征意義。

  之后王莽又按《禹貢》將天下分九州,按周朝分爵五等。設諸侯、附城各一千八百員,用于賞有功者。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公爵封萬戶,土方百里;侯、伯一國,五千戶,土方七十里;子、男一則,二千五百戶,土方五十里。附城大的九百戶,土方三十里,小的只有十里。當時王莽授茅土的有十四公、九十三侯、二十一伯、一百七十一子、四百九十七男,共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一十一人。

  授了這么多爵位,分了這么多茅土,但由于當時地理圖集尚未確定,受封者并不能及時到封地去立社建國收稅,所以只能在京師苦一告等待,而朝廷發(fā)放的生活費又很少,根本不夠一家之開銷,大多受封者生活都很困難。官員們?yōu)榱烁纳粕睿坏酶黠@神通,不過大多官員通過貪污受賄、以公充私,來發(fā)財致富,改善生話,但也導致奢侈腐化的局面出現(xiàn)。節(jié)約財政開支本是利國,但其的結(jié)果,是將本來應由政府發(fā)放的俸祿,讓官吏自己通過一些不正當或非法的手段向百姓瑣要,最終受害的,只能是底層的百姓,讓百姓苦不堪言,心生怨恨。官吏們競相貪污受賄,形勢日趨惡化,社會風貌也日益衰敗實。但朝廷給官員的俸祿減少,也減弱了對官吏對中央的凝聚力,也削弱中央對其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利于中央治理地方。

  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五月,王莽頒布了“吏祿制度”,規(guī)定:“四輔公卿大夫士,下至輿僚,凡十五等。僚祿-歲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輔而為萬斛云?!绷攀亲畹图墸妮o是最高級,俸祿相差-百多倍。這是國庫發(fā)給行政官吏的俸祿。封侯的就靠封地內(nèi)收稅來供養(yǎng),豐收年,收入多,在禮儀上就充足些;有災害的年份,收入就少,各方面就要削減一一些。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公”也有所承包,各級官吏都隨上司的損益而增減俸祿。王莽這樣做,是要百官與豐歉相聯(lián)系,與百姓同苦樂。但這種制度非常繁瑣,很難計算,。再加上天災人禍農(nóng)民收入不穩(wěn),以導致當官的收入不穩(wěn)定,所以許多官員經(jīng)常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開銷,只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假公濟私,貪污受賄,來彌補俸祿的不足。

  同時王莽為了防止官場的不正之風,王莽派得力的官員到各地去進行督察,每郡都有一名督察員。王莽下令詳細考察始建國二年以來,軍吏和邊疆各郡縣的官吏中通過不正當手段發(fā)財?shù)娜耍瑳]收其所有財產(chǎn)的五分之四,作為邊防經(jīng)費。王莽希望通過這種措施可以起到減少貪污腐敗的作用,但實際上卻發(fā)生官官相護,權(quán)錢交易,以勢壓人,使社會更加不穩(wěn)定。

  國家財政收入供養(yǎng)行政官員和軍隊,一般是沒有問題的。財政緊張往往與災害、戰(zhàn)爭、大興土木以及濫封濫賞有關。但王莽時期,財政收入增多,卻舍不得發(fā)出去,官吏俸祿定得更低,還經(jīng)常找借口扣除吏祿。官吏因俸祿不足,貪污受賄成風,把負擔轉(zhuǎn)嫁給百姓,敗壞世風。地皇元年(公元20年),在“府帑空虛,百姓匱乏”的情況下,王莽還大興土木,毀漢宮,建九廟,又給財政增加了沉重的負擔,使其不受百姓愛戴。

  在如此重祿下,也會有官吏不貪污受賄,但那是極少數(shù),也易被人陷害使其免職;在王莽的薄祿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官吏都是貪污受賄,根本無法撤換,即使全部換掉,也無法防止貪污受賄,如果采取強制措施,反而會使貪污受賄更加嚴重。薄祿使遵紀守法的官員清苦不堪;卻使投機取巧、營私舞弊的官吏如魚得水。就這樣世風被他們毀害完了。

  (三)重劃政區(qū),監(jiān)控天下

  改革中央官制的同時,王莽對地方行政區(qū)劃分以及地名、官職也進行了多次改定。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依據(jù)《尚書堯典》改漢十三州為十二州。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又依《尚書禹貢》改為九州。同時,又以西周之制設東西兩都,改長安為常安,做西都,以洛陽為東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再一次重劃全國行政區(qū),以常安為中心,分城旁六鄉(xiāng),分三輔為六尉郡。以洛陽為中心,分城周為六郊州,河東、河內(nèi)、河南、弘農(nóng)、南陽、潁川為六隊郡。此外,都城周圍五百里內(nèi)設內(nèi)郡,五百里之外設近郡,邊境地帶設外郡。全國共設九州一百二十五郡,二千二百零三縣。每州設州牧為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兼任監(jiān)察官。

  王莽還頻繁改定各郡縣官吏的名稱。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郡太守為大尹,都尉為太尉,縣令為縣宰。天鳳元年,王莽下令,在六鄉(xiāng)各置帥一人;六郊州各設州長一人,人各主五縣。在六尉、六隊各置大夫,職如郡守;置屬正,職如都尉。改河南大尹為保忠信卿。由于郡縣長官多數(shù)都有爵位,只是爵位高低因職位而異。正常情況郡太守,若以侯爵任之,稱卒正;以伯爵任之,稱連率;無爵者任之,稱大尹。都尉,以子爵任之,稱屬令;以男爵任之,稱屬長。邊境地區(qū)設竟尉,以男爵任之。

  王莽重劃的行政區(qū),較西漢增加二十六郡,六百十五縣??たh面積都較西漢有所減少。隨著農(nóng)民起義的風起云涌,王莽逐步增強郡縣官吏的軍事責任。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下令卒正、連率、大尹加號為將軍,屬令、屬長為裨將軍,縣宰為都尉,實行軍政合一這一地方官制。

  王莽的他的皇權(quán)是用篡政的方式奪取過以的,所以,他很擔心其他大臣也像他一樣,最后變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就虧大了,所以加大強化監(jiān)察制度,來監(jiān)察天下。

  在中央,設五威司命,作為最高監(jiān)察官,開府置吏,監(jiān)察所有朝中官員,讓心腹陳崇被任為五威司命,對“不用命者”“大奸猾者”“鑄偽金錢者”“驕奢逾制者”“漏泄省中及尚書事者”“謝恩私門者”這五者進行監(jiān)察。

  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jiān)察,王莽還設立中郎將和繡衣執(zhí)法等官,隨時接受皇帝差遣到地方行使特定的監(jiān)察之任,干一些見不著光的事,維護皇權(quán)。州和部是常設的地方監(jiān)察機構(gòu),但隨著對州的行政、軍事職能的強化,部的監(jiān)察職能不斷增強,當時全國設二十五部,各置部監(jiān)一人,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其職能與西漢的刺史相當。地皇二年(公元21年),又置部監(jiān)副,秩元士,協(xié)助部監(jiān)強化監(jiān)督事宜。在郡縣,設置左右刺奸,負責所轄地區(qū)的監(jiān)察工作。但細一看,我的天這監(jiān)察官真多,這真是死死地監(jiān)管天下。

  王莽建立了從上到下的較為嚴密的監(jiān)察網(wǎng)絡,從上至四輔三公的高官,下至一般的郡縣小吏,都施以嚴格的監(jiān)察,以使大小官吏只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為他的皇權(quán)服務。

  (四)外交匈奴,與之鬧掰

  西漢的外交,排在第一位就是匈奴了,打幾年,停幾年,和親結(jié)盟,毀約侵犯。雖然雙者各有勝負,但漢朝始終處于優(yōu)勢一方。不過匈奴的頑強的性格使其始終保持獨立的地位,從來不屈服漢朝,只是答應有條件的妥協(xié),匈奴始終作為自主的漢朝鄰邦。匈奴令漢朝皇帝為之頭痛不已,也讓此時王莽苦不堪言。如揚雄所說匈奴“真中國之堅敵”,可見此難纏程度。

  王莽攝政時,并沒有把匈奴視為“堅敵”,不放在眼里。但為了討好元后,王莽讓匈奴單于派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云來侍候元后,并給單于很重的賞賜,讓單于答應此事。

  王莽規(guī)定一個人不得有“貳名,貳心”。于是他派使者去給匈奴單于做思想工作,勸單于改名,臣服新朝,不過答應給他厚賞。匈奴單于名囊知牙斯,他上書王莽,改名為“知”,但有條件妥協(xié)。王莽知道后很高興,向元后稟報,說大漢德高望重,外夷慕化,并重賞了“知”(匈奴單于)。

  處理了幾回事以后,王莽覺得匈奴更好對付,也很聽話,無非就是想多點賞賜。于是,王莽決定把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對一性格頑強不臣服別人的民族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具有屈辱性的名號。王莽派五威將王駿率領甄阜、王颯、陳饒、帛敞、丁業(yè)等人,帶著厚禮去饋贈單于,要用新印更換漢朝封給的故印。故印的文字是“匈奴單于璽”,王莽給單于的新印的文字是“新匈奴單于章”。在漢代,只有諸侯王以下的官爵才有“章’字,而且新印又加了個“新”字,這明顯是要把匈奴當臣子看待,這匈奴能答應嗎?。不過單于被王莽的禮物沖昏頭胞,對新印也沒多在意,故印就被王駿等人換走了。晚上,陳饒便眾人說如果單于發(fā)現(xiàn)印文變了,要索取故印,我們該怎么辦?面對這樣局面。于是漢朝使臣為自保就把故印給砸碎了。第二天,單于果然派人來取故印,陳饒拿出已被砸爛的故印碎塊,單于知道后十分生氣,但也就無可奈何了。不過因果循環(huán),從此埋下了禍根。自宣帝以來,八十多年間,漢與匈奴和好,邊疆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大好局面。就因為王莽一個決策的失誤,一下就將幾十年積累的和平局面給付之東流,從此可看王莽有坑,??影傩?。

  匈奴單于知死后,他的弟弟咸立為新單于。咸剛即位,就派使者向王莽提出和親,并且強烈要求漢歸還在常安做質(zhì)子的兒子登。王莽又一邊送禮物給單于,一邊一口答應送還登。不過王莽也是有條件的,提出要引渡從西域叛逃匈奴的官員陳良、終帶等。單于一想行啊,于是就把陳良等抓來,送到了常安。匈奴使者回來以后,單于咸知道了自己的兒子登已經(jīng)被誅殺,于是懷恨在心,就派兵從西部進入漢境進行搶劫,之后說成是民間盜賊,或者是西域烏桓人,政府也難以管束,但這讓邊關百姓官吏頭痛不已。

  天鳳二年(公元15年),單于咸提出要把兒子登的尸體運回,王莽內(nèi)心有愧,便立即答應了。同時王莽怕咸懷恨在心,就把當時建議誅殺登的將軍陳欽抓入了監(jiān)獄,讓他隨行為其向匈奴請罪。陳欽知道王莽的想法,便在獄中自殺了。之后王莽派出能說會道的儒生王咸為使者,五威將伏黯為帥,護送登的尸體出使匈奴。不過王莽卻提出了歸還登的尸體條件:一是挖開單于知的墳墓,對其進行鞭尸,說明王莽對他恨意不小;二是要讓匈奴退到沙漠北邊,不再騷擾邊境;三是要匈奴獻出-萬匹馬、三萬頭牛、十萬頭羊,說白要點錢;四是要匈奴要送還被掠去的漢民。面對這么苛刻的條件,匈奴單于剛開始自然十個不愿意,但說客是王咸,王咸一頓說辭,說得那單于理屈詞窮,無奈便答應條件。這次出使,還把“匈奴”改為“恭奴”,“單于”改為“善于”,賜給印綬。封當?shù)膬鹤由轂楹蟀埠?。但單于,明面上遵守條件,暗地卻仍然讓兵士到邊境去搶劫,去騷擾百姓。天鳳五年(公元18年),單于咸死,他的弟弟輿立為單于。王莽要封當為須卜單于,想出兵輔立他,之后間接控制住匈奴。這下徹底激怒了單于輿,匈奴大兵南下,邊境全線崩潰。但此時天下處于大亂,劉秀率軍誅殺王莽,滅新朝。所以這場王蕎與匈奴的外交也就到此結(jié)束。

  在對外關系中,王莽采取的措施是:用利益換取匈奴的部分承認和妥協(xié),以便滿足自身需要。這就使其看似和平,而使自己落入被動,而這也是導致了他在外交上的失敗。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