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嘗試凝聚太陰月華就成功,對于張永年來說是個不錯的好消息。
這意味著他通過太陰月華來換取資源的想法是可行的。
然而這都比不過他在這個過程之中的特殊發(fā)現(xiàn),也就是太陰星第一特質(zhì)“水”的效果的發(fā)現(xiàn)。
張永年有預感,它不僅僅會讓自己原本失敗的嘗試變得成功,同樣也能夠讓自己成功的嘗試變得更加成功。
這或許也就意味著,張永年凝聚出來的太陰月華,會比同階修士凝聚的品質(zhì)更高。
甚至這種對于品質(zhì)的提升,會隨之張永年太陰星命星雛形的不斷凝實而效果越發(fā)明顯。
而張永年凝聚出來的太陰月華,對于同階的修士來說算是不錯的一種靈物。
可以直接服用、藥用,甚至可以用來培養(yǎng)靈植。
算是一種相對溫和的靈物。
對于張永年來說,他自己的修行本身倒是不需要太陰月華。
因為太陰月華對于人體的功效,他在凝聚太陰月華的同時,其實就已經(jīng)得到了類似的效果。
這也就意味著,在凝聚太陰月華的同時,張永年并非是在浪費時間,同樣也在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改善肉身。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太陰月華在修行太陰命星的弟子中那么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觀星閣之中,雖然每年都招收一千左右的弟子,可并不是每年都有弟子選擇修行太陰命星的。
一千的弟子中,最終能夠到達命星境的,不會超過兩成。
其中,有個人天資和修行的原因,也有資源等各方面的綜合原因。
觀星閣每年吸納了那么多弟子,當然不可能在每個弟子身上都花費那么多的資源。
所以,在最底層的弟子中,觀星閣的培養(yǎng)方式更像是散養(yǎng)。
普及性的三個月新弟子入門培訓之后,就看自己個人的造化了。
之后的一年之期,并非是讓弟子們都在一年的時間里達到命星境,這不現(xiàn)實。
哪怕張永年自詡為同批次弟子中的佼佼者,都感覺難以做到這一點。
要知道,命星境對于到道家的修行體系,就是筑基境。
哪怕加上張永年在進入觀星閣之前的自我修行,一年之期后,張永年修行的總時間也不超過五年。
所以,大部分的觀星閣弟子,如果突破命星境的話,大部分是在一年之期結(jié)束后的十年內(nèi)取得突破。
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年之期結(jié)束后,觀星閣的弟子都需要找到供養(yǎng)自己修行資源的方式。
可以選擇接受山門的任務,做些跑腿、看守某些區(qū)域、養(yǎng)護靈植靈獸等等的任務。
也可以選擇走上煉丹、煉器、煉符、陣道等等路線。
當然,也有像張永年這樣,因為修行的特殊,可以用凝聚太陰月華這樣的方式供養(yǎng)自己修行。
盡管觀星閣之中有這么多完備的獲取資源的方式,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夠做到供養(yǎng)自身修行的。
有些天資本就一般的人,就是會受到這些雜事的干擾,修行更加困難。
以至于在感覺自己沒有上升的希望之時,選擇離開觀星閣。
這也是修行的殘酷之一。
畢竟修行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財侶法地,缺一難行。
這不過是修行路上的必要考驗罷了。
按照這個算法,觀星閣每一年的弟子中都會出現(xiàn)二百名命星境,其中勉強突破命星境,潛力耗盡的,估計又要占據(jù)不小的一部分。
當然,這方面的信息還不是張永年能夠知曉的。
不過張永年明白,命星境的修士在觀星閣之中算不得什么,同樣也是處于普通修士的范疇。
這一點,從張永年進入觀星閣到現(xiàn)在,命星境的修士基本都只是處在服務者的位置就能夠看出來。
負責新弟子入門培訓、帶新弟子轉(zhuǎn)移位置、介紹山門情況、登記藏經(jīng)閣借書情況……
這些事情,哪怕是在修行界,也只是最為普通的事務罷了。
距離觀星閣的核心還差得遠呢!
命星境的修士在觀星閣之中是這樣的地位,更何況是張永年這樣的新入門弟子。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察結(jié)果,張永年在選擇命星的時候,會多幾分考慮,最終選擇太陰星作為本體命星就有一部分這方面的顧慮。
事實證明,張永年的選擇沒有錯。
比起外界的散養(yǎng),隱脈在弟子的培養(yǎng)上至少還多花了不少的心思和資源。
畢竟隱脈吸收弟子的難度,比起其余的七個道脈也難上很多。
張永年有理由相信,自己可能是近幾年來,少有選擇太陰星作為命星的弟子。
如果張永年進入命星境,他甚至可能是最近十年來少有的選擇太陰星作為命星的弟子。
張永年思考這個問題并非是毫無意義的。
恰恰相反,有了這個認知之后,他就能夠更加清晰的認知到自己凝聚出來的太陰月華的價值。
通過上面的思考,不難得出太陰月華哪怕是在觀星閣內(nèi)部沒有那么容易獲取。
張永年甚至再想,恐怕在隱脈之中,自己的太陰月華都不會缺少買家。
如果在隱脈之中出手,至少能夠保障張永年個人的修行情況。
不至于過分暴露自己修行的命星是太陰星的信息。
畢竟觀星閣同大乾王朝的聯(lián)系還是太過緊密。
如果在觀星閣之中沒有辦法保密的話,恐怕在大乾王朝也不會是秘密。
所以,在查清母親之死的真相前,張永年就算要出手太陰月華,也需要注意保密問題。
當然,他也不需要過分緊張,畢竟走向修行之路后,和外界的關系就變得越發(fā)復雜。
原本的立場在修行面前,未必還會起到到大的作用。
就好像張永年如果沒有母親之死的牽絆,恐怕他的心思大部分都會放在修行上。
外界的一切因果,都會隨著時間慢慢變淡。
百年之后,外界的熟人凋零大半,他不就更加沒有牽掛了嗎?
所謂的太上忘情,恐怕也只是在時間的作用下慢慢看淡一切吧。
修行,本身就是一條孤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