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于原著劇情與海宴原著的不同
本作的主角是靖王蕭景琰,他的行事風格和性格跟榜1完全不同,打個比方:他相當于是《雍》劇里面的雍正+《貞觀》里面的唐太宗,并且加了“湘軍之母”胡林翼的設定在里面,可以說是這本書里面治國、權謀、武力、智商、軍事才能都極為逆天的人物。
因此,這個籌謀十二年,更像是蕭景琰籌謀了十二年,這是他的上位史。而梅長蘇更像是隱藏在梁帝國陰暗角落的罪惡人物。他在蕭景琰不斷獲得節(jié)度使支持,導致梁帝權力喪失的情況下,借時借勢,依靠蕭景琰強大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復仇計劃。
所以我寫的是個正兒八經(jīng)的權斗劇,其實還是很悶很壓抑,我這里花了很多時間去看二十四史,以及近現(xiàn)代史,我這里對海宴原著的部分設定進行如下修改。
首先還是要說明白的是,這本書你很難肯定一個人到底是不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
比如說這本書算是最好的一個人:蕭景琰。他有過賄賂他人的行為,而且多次有殺梅長蘇的想法(他其實知道梅長蘇的身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淮河以北,幽州以南的吏治腐敗和經(jīng)濟問題、農業(yè)凋零、流民遍地等問題是蕭景琰自己解決的。
此外,瑯琊榜的主角梅長蘇,他全家被害,但是我們不能太過同情梅長蘇,因為他在本作的一個重大節(jié)點,也就是“張猛案”后,差點導致了數(shù)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去給他的復仇計劃陪葬,若不是張猛喝醉酒透露了自己造反的計劃,張猛完全有可能扼住梁朝咽喉,把梁朝滅亡,并使整個淮河以北的中國北方陷入劇烈的軍閥混戰(zhàn)中。
然后很糾結歷史事實的人總是會懷疑瑯琊榜到底是講南朝梁還是五代后梁?這里我決定根據(jù)元朝在1339年發(fā)生的“范孟案”和元朝以及五代十國的氣候環(huán)境對瑯琊榜原著前十二年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設定。
我將解答幾個問題,將設定修改如下
一:赤焰案死七萬人是怎么回事?
由于很多人認為這是個巨大的劇情Bug,我改成赤焰軍總人數(shù)七千人,同羅紹威制造的魏博鎮(zhèn)牙兵屠殺事件一致,赤焰軍全軍覆沒,死亡七萬是后來朝廷諫官編造的謊言,由于本作設定的事件是928年開始,因此宋代的臺諫合一制度并沒有出現(xiàn),所以蕭選將大量諫官殺死并辟謠。
二:大梁首都為什么不是汴梁?而是金陵?
由于蕭選在五王之亂后于汴梁登基,并迅速發(fā)動赤焰案,導致梁國在關中的防守陷入極端的窘迫之中,所以抽調了大量位于汴梁的軍隊北上抵抗大渝和北燕的進攻,導致了河南掌控的嚴重空虛,這里設定蕭選在大概類似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范圍內廣布手下心腹,使整個中原滴水不進。
但是由于五代十國處于中國第三個寒冷期,嚴重干旱,干旱導致梁帝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漕運危機,大量漕糧運不進當時梁朝的首都汴梁,導致河南官場出現(xiàn)嚴重的分裂,最終在一名叫做張猛的底層小吏的策動下,由江左盟作為依托,對河南官場進行大規(guī)模的破壞,破壞結果就是梁帝蕭選在汴梁及河南官場的心腹出現(xiàn)巨大損失,河南、淮南的官場幾乎真空,在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影響下,蕭選不得不遷都江寧,并改國都名為金陵。
三:梅長蘇的原型設定,廊州到底在哪里?江左盟的收入是怎樣的?
這里,作者決定根據(jù)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方國珍的故事對梅長蘇進行改編,將廊州改為浙江東北海域的一座小島,而江左盟則截斷了大梁帝國十分之一的稅收,這些稅收全部來源于鹽稅,而梁帝國一年歲入大概是八百萬貫左右,江左盟一年便能利用強大的私鹽收入獲得八十萬貫的進項,而在“張猛事件”出現(xiàn)之前,梅長蘇通過個人手腕在三吳廣布產業(yè),使江左盟一年的收入就遠遠超過了一百萬貫(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百多萬兩銀子),這也是梅長蘇可以安插大量的心腹進入梁朝各地的原因。
四:為什么全國輿論聲浪都支持梅長蘇?可以讓梁帝對他放下心中的芥蒂。
這一方面,作者反復觀看了中國農民起義史,認為梅長蘇在當時不斷宣揚道教和佛教合一的“江左五斗米道”,跟瑯琊榜史料本一致,在這個情況下,朝廷上下除了譽王和太子黨以外,大部分人都去相信江左五斗米道,而蕭選都選擇相信這種教派,導致蕭景琰登基前,朝廷內外形勢格外嚴峻,內部傾軋極其嚴重。
五:為什么梁帝會信任蒙摯這個赤焰舊人?
我認為,蒙摯在赤焰案中應該是選擇了隱忍,他不斷地巴結討好梁帝,通過捧殺的方式趕走了一批上級,最后控制了梁國禁軍的兵權,最終幫助梅長蘇平反。
六:南楚的宇文氏改為馬氏,抵消觀眾的違和感。
七:“云南鐵騎”稱呼劍南軍,因為背景是架空的五代十國時期,而且“劍南軍”也比云南軍更加好聽更加霸氣一些。
八:為什么梁帝不查江左盟
這本書里設定了節(jié)度使制度的存在,因此江左盟有很多個節(jié)度使作為自己的后臺,在發(fā)展壯大之前,梁帝需要依靠揚州的節(jié)度使來保證江南提供的國庫收入,因此不查,也查不了江左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