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執(zhí)政大夫子產(chǎn)去世了,這是鄭國的一大損失,也是整個春秋江湖的一大損失。
子產(chǎn)在世時,大家經(jīng)常看到子產(chǎn)在對待晉國人方面有力有理有節(jié),多次讓蠻橫的晉國人討不到什么好處。
現(xiàn)在,子產(chǎn)去世了,晉國人的蠻橫無禮,又開始在春秋江湖漫延了。
魯國,就首先嘗到了晉國卿大夫范鞅的蠻橫無禮。
公元前519年夏,晉國卿大夫范鞅到魯國聘問。
當時,負責接待范鞅的是魯國執(zhí)政上卿叔孫婼。
這讓季孫意如非常不滿,或者說是羨慕忌妒恨。如此一個交好晉國卿大夫的機會,就給了你叔孫婼,如果自己是執(zhí)政上卿,那這個機會是自己的。
想想自己季氏家族,在整個魯國權大勢大,但卻不是執(zhí)政上卿,這與家族的實力不相符。
季孫意如做夢都想著將叔孫婼這個執(zhí)政上卿給擠走,由自己來擔任魯國執(zhí)政上卿。
但叔孫婼執(zhí)政,兢兢業(yè)業(yè),無任何詬病,自己又能拿他怎么辦?
突然,季孫意如眼睛一亮:有了,如果讓范鞅對叔孫婼生氣,那叔孫婼豈的威望不是大大降低?自己再在適當時候努力一把,執(zhí)政上卿之位豈不是到手了?
對,就這樣干了。
季孫意如的如意算盤很快打響了。這一次,他已經(jīng)有了陰一把叔孫婼的主意。
季孫意如派人對具體負責接待事務的官吏講,范鞅是晉國卿大夫,大國卿大夫相當于小國國君。
那按小國國君的招待之禮,應以七牢之禮招待。
七牢,即要以牛、羊、豬這三牲各七頭的宴席招待。
七牢這樣的禮儀安排,對當時晉國作為諸侯聯(lián)盟盟主、超級大國的卿大夫來講,本已是違規(guī)。但列國諸侯為了拍晉國的馬屁,確實已經(jīng)在通用了。
所以,季孫意如的提議也算是符合規(guī)制了。
而且,季孫意如這樣提議,對魯國人來講,是季孫意如考慮周全。
于是,相關事務就按七牢之禮的規(guī)格安排了下去。
只是,誰也沒料到的是,季孫意如卻偷偷將一個消息放給范鞅知道:想當年,魯國在招待齊國卿大夫鮑國時,也用了七牢之禮。
這事倒也是真的。因為九年前,魯國季氏家臣、費邑大夫南蒯作亂,帶著費邑投靠了齊國。
魯國這一場內(nèi)亂,直到七年前才平定。當時還是因為季孫意如采納了家臣冶區(qū)夫的建議,對費人不斷施恩,最終讓費人聯(lián)合起來反叛南蒯,迫使南蒯流亡齊國。
然后,費邑的司徒老祈等人專程赴齊國,請求齊國將費邑歸還給魯國。
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圈,有意拉攏魯國,加上費邑人心歸魯,所以順水推舟將費邑還給魯國。
這對魯國來講是天大的喜事。要知道,如果齊國拒不歸還費邑,魯國還真沒辦法。如今,齊國居然歸還費邑,這樣的大喜事,魯國自然高度重視。
所以,當齊景公派卿大夫鮑國前來魯國交割費邑時,魯國上下對鮑國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為了將這種感謝進行得徹底一些,魯國決定,提高對齊國卿大夫鮑國的接待規(guī)格,從原本最多五牢之禮,提高到使用七牢之禮。
季孫意如暗暗得意,心道,如果你叔孫婼使用了七牢之禮,相當于是將晉國卿大夫范鞅等同于齊國卿大夫鮑國,那范鞅能高興么?
但魯國用七牢之記,確實是符合禮制的,這必然導致范鞅心生不滿,卻無可奈何。
但這也必然會導致范鞅對負責接待的叔孫婼不滿!
只要范鞅這樣位高權重的晉國執(zhí)政大夫?qū)κ鍖O婼不滿,那以后代表魯國出面與晉國搞關系的,必然是由自己來負責了。
叔孫婼啊叔孫婼,這下看你怎么辦。
果然,當范鞅發(fā)現(xiàn)魯國竟然以招待鮑國的規(guī)制接待自己時,非常不高興。
但令季孫意如萬萬沒想到的是,蠻橫慣了的范鞅,根本沒有把這種不滿藏在心中,而是當場發(fā)飚了:“咋?貴國是看不起鞅么?居然將鞅等同于一個二流諸侯的卿大夫?”
范鞅的脾氣發(fā)得很大,整個魯國都懵了。那還不整改?
魯國無奈,最后按照范鞅的要求,以十一牢的規(guī)制招待范鞅!
范鞅洋洋得意,心滿意足辦完公差,回國了。
既然范鞅大人都心想意足了,那豈不是對負責招待的叔孫婼滿意了?
季孫意如很郁悶,這一次確實是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非但沒有達到讓范鞅對叔孫婼不滿的目的,反而讓范鞅對叔孫婼非??隙ā?p> 據(jù)說,范鞅離開魯國時,對叔孫婼立行立改的整改措施非常贊賞!
唉,沒辦法,誰讓魯國國力弱小呢?
讓魯國人還沒想到的,是后來吳國北上中原,吳王夫差到了魯國,聽說魯國曾經(jīng)以十一牢的規(guī)制招待過晉國卿大夫范鞅,干脆提出要求,用足足一百牢來招待自己!
禮,完全崩了;樂,完全壞了!
孔子聽聞此事后,長嘆一聲。當然,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必須推廣禮儀的決心!
此時的孔子,已經(jīng)三十歲了。
孔子自己曰過,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的孔子,知識越來越淵博,名氣也越來越大。他已經(jīng)有了好幾位弟子,其中有的還史料留名了。
這一次,孔子得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其中一位弟子--仲由。
仲由,字子路,魯國卞邑人,約于公元前542年出生,卒于公元前480年,享年63歲。
仲由比孔子小九歲,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被后人評價為孔門十哲之一,名列孔門七十二賢。
但仲由拜入孔門,卻是一個不打不相識的過程。
據(jù)說,有一天,仲由赴魯國都城曲阜辦事。途經(jīng)闕里時,聽說闕里有一位大賢士孔仲尼正在招收學生。
仲尼?仲尼是什么人?跟老子的名字差了一個字,有意思。仲由心想著。
他攔住一個老者,恭敬詢問孔子的情況。
那老者正是闕里人,見一年輕壯漢攔路,不由打量了一番。
見此壯漢摸約二十歲出頭,長得五大三粗,肌肉發(fā)達,膚色黝黑,眼有精光,頭戴巾帽,帽插雞羽,還佩把長劍。
這樣的打扮,應該是一個士人。
老者見仲由講話率直,雖長得有些兇的樣子,但只要是士人,那應該是講道理的。
老者對仲由道:“仲尼就是孔夫子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魯國勇士、前陬邑大夫叔梁紇之子。在曲阜,孔夫子無人不知,他是一位極具德行的人。
其他的不用說了,單是他少年時就知書達禮,更在母親去世時,于五父之衢停棺,遍尋其父墓地,最后為父母合葬。
這樣的孝子,連國君都贊美,故在他得子時,送魚以賀。
看您是外鄉(xiāng)人吧?真要了解孔夫子,您不如直接去孔府與孔夫子一見,遠勝小老兒在這里介紹?!?p> 說罷,老者拱手施禮而去。
仲由忙拱手還禮相送,心里卻在嘀咕:孝本就是為人子女天經(jīng)地儀的事,孔仲尼這樣的孝也值得國君贊美?
也難怪仲由會有此嘀咕,因為仲由本人就是一位在卞邑家喻戶曉的孝子!
仲由并非出身士族,而是普通的農(nóng)民,而且家里非常窮。
窮到什么地步?
沒法形容,反正是那種經(jīng)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貧農(nóng)生活。
童年、少年時期的仲由,靠著粗糧野菜長大,有時還要餓著肚子下地干活。
有一年,卞邑遭災,仲由家里沒了米,甚至連粗糧都吃完了。
此時的父母正巧都患病臥床,食欲全無,靠仲由辛苦挖來的一點野菜湯實在難以下肚。
再不想辦法,父母就要在又病又餓中死去。
仲由急了,他想起自家有一門親戚,離自家就隔了兩座山,生活條件稍好一點,那就向親戚借點米吧。
無論如何,都要讓父母吃上一頓香噴噴的米飯。
見少年仲由居然要去親戚家借糧,仲由的母親頓時急了:“兒吶,不行。太遠了,幾十里地,又要翻山越嶺,野獸出沒,途中你一孩子,怎么去?”
仲由對母親一笑,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道:“父親,母親,看兒子這身板,野獸來了正好,打了吃肉。幾十里路,兒子一天就能到。放心好了,兒子今天清晨去,晚上一定趕回!”
就這樣,仲由辭別父母,翻山越嶺,赴數(shù)十里外的親戚家,借了一小袋米。
看著自己將香噴噴的米飯端到父母病床前,仲由非常高興。
父母一邊吃著飯,一邊流著淚。
仲由一定很累,幾十里山路,還要背著一袋米,小小的肩都磨出了血,就算是大人也是非常艱辛的。
看著父母心疼自己而流淚,仲由故意耍了一套拳腳,對父母道:“父親,母親,仲由已經(jīng)長大了??矗稽c也不累,也沒受傷?!?p> 其實,仲由只是沒對任何人講這幾十里山路來回的艱辛,尤其是回來時,天色已晚,自己也一路擔驚害怕著,畢竟那個時候的山區(qū),蛇蟲狼豹經(jīng)常出沒。
所以,背負著一袋米的仲由,一刻也沒敢停歇?;氐郊依?,已經(jīng)累得精疲力竭,匆匆喝口水,又立即為父母做飯。
這事很快就傳開了,左鄰右舍紛紛對仲由交口稱贊。
后來,仲由為父母借米的故事,就被收于《中華二十四孝》第五則故事“為親負米”。
仲由就在這樣的貧困環(huán)境下成長,而且是茁壯成長。
小小年紀,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要責任。
仲由身體格外強壯,為了保護父母不受欺負,他經(jīng)常與人打架,在一次次扁與被扁中,終于成長為一個具有一身蠻力且武藝高強的青年小伙子。
他尤其喜歡練武,勤習劍術,并精于射、御等藝。
在仲由看來,這個世道世風日下,盜賊橫行,拳頭是硬道理。只有自己的拳頭足夠硬,才能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生活中的仲由言語直接,性情剛烈,不喜歡與別人講大道理,一言不合,就拳腳開路。
后來,父母先后去世了,仲由看著自己家里那幾畝薄地,連年遭災,再守下去遲早餓死。
仲由實在不想再這樣生活下去了,那就出來走走江湖吧。
走江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仲由給自己精心裝扮了一下,他變賣了家里的房子和土地,給自己置換了一套行頭:
一頂高大上的帽子,還插著兩枝正宗雄雞尾羽;一把青銅制成的長劍,配套了一個正宗公豬皮制成的劍鞘;再一身看上去士人才有可以穿的衣服。
就這樣,仲由搖身一變,從貧農(nóng)變成了士人,而且是一位佩著長劍、看上去孔武有力的勇士。
這樣的人,當時有一個漂亮的專稱,游俠。
游俠?
是的,我們在后來的武俠小說中對那些武藝高強、為人仗義、仗劍行走、專打不平的英雄人物,有一個統(tǒng)稱,大俠。
大俠,也許就是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誕生的。
據(jù)說,春秋時期,人們把性格豪爽、交游天下、輕生重義、救死扶傷的人,給了一個俠的善稱。
因這些俠,往往帶著一柄劍游走諸侯列國,故稱游俠。
本身崇尚武力的仲由,也許少年時就見過這樣的游俠,見過游俠如何懲治那些欺負良善的惡霸。
仲由相信,自己應該先當一名游俠。
這個年頭,看來種田是沒活路了,讀書自己又不喜歡,以一個游俠的模樣出現(xiàn),在江湖闖蕩一番。
最好闖出點名氣來,說不定會有大夫級別的高官看中自己,招收自己為家臣,從而有機會參軍打仗,立下戰(zhàn)功,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士,甚至大夫。
但這樣亂穿衣服亂打扮是要吃上官司的,在那個年代,什么樣的人可以穿什么樣的衣服,佩戴什么樣的飾品,那都是有規(guī)制的,亂來就是違法亂紀。
沒關系,游俠嘛,反正是要游走四方的,只要離開卞邑,這天下不就沒人認識自己了?
就這樣,一身游俠打扮的仲由來到了魯國都城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