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欲封孔子七百里
借此機會,為在陳國那些公卿大夫們面前突出一下孔子的才華,陳湣公特意問孔子:
“夫子高才,寡人佩服至極。想當(dāng)年,夫子在魯國治政,盜賊不起,人心服從,國泰民安,名振天下。
寡人誠懇求教夫子,如寡國現(xiàn)狀,兵微地小,強鄰環(huán)伺,該如何治理?”
孔子捋須,微微一笑,心道你陳國如今已經(jīng)不容易了,要說治理,首先當(dāng)然得將楚國這樣的大國給侍奉好。
當(dāng)然,孔子嘴上可沒這樣說,因為治國理政乃大事,得講大道理。
孔子道:“國之存亡興衰,不限于疆域之大小,亦不在于兵力不足。
想當(dāng)年,文武二王,地僅百里;成湯初封,僅七十里。然成湯、文武之國,最后席卷天下,成就一代天王。
貴國是二王三恪之國,地位尊貴,初封侯爵,享地七十里,與成湯、文武等同。
成湯、文武后來之所以能統(tǒng)一天下,列國諸侯無不悅服來朝,全都是因為依禮而治?!?p> 這話過于高大上了。因為開創(chuàng)商王朝的成湯,和開創(chuàng)周王朝的文武二王,在春秋時期,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對陳湣公而言,他現(xiàn)在焦慮的,是陳國如何能在這血腥的春秋江湖活下去的問題,而非稱霸江湖的問題。
陳湣公謙虛道:“成湯、文武之偉業(yè),寡人豈敢奢望?不過,既然夫子提到先賢能自弱小而起,最后一統(tǒng)天下,寡人試問夫子,這又是如何做到呢?”
孔子認(rèn)真道:“昔成湯、文武,修國以待天時,舉賢以佐國政。這就是成就偉業(yè)的根本。
成湯得到大賢臣伊尹,委以國政,伐夏桀而建國。周文王訪太公望于渭水,周武王繼承父業(yè),重用太公望,遂成克滅商紂之偉績。
相反,夏桀殺龍逢,商紂王殺比干,天下賢士裹足不前,國遂滅亡。
歷覽古史,凡能舉賢而任用者,國必興;忠奸不分者,國必亂;嬖奸害賢者,國必亡。
至于以小國事奉大國,唯先恭順而已。
君侯在位十年,能于吳、楚兩大強國之間,至今尚能安然圖存,君侯已然不易也?!?p> 陳湣公見孔子表揚自己,心下高興。聽孔子說要重用賢人,如今賢人就在自己面前,豈有不用之理?
陳湣公正胡思亂想著,忽有近侍上前,在陳湣公耳邊低語道:“主公,臣以為孔夫子雖有大才,然陳國無福用之。
臣聽聞,魯國已遣人欲邀孔夫子回魯輔政,更有楚王亦聽聞孔夫子在陳國,有意邀請。據(jù)說,楚王欲封孔夫子七百里地......”
?。看说戎靥卮笄閳?,寡人如何不知?
陳湣公頓時心灰意冷,如果說魯國來人,他倒無懼,孔子曾在魯國出仕,然有職無權(quán),甚至連一塊土地都未給。
但楚國那邊就不好辦了,連天意都決定了,陳國得視楚國為宗主國。那楚國要用的人,自己小小陳國,敢與楚國爭搶人才?
陳湣公嗟嘆不已,亦后悔不已,自己早在前幾年就應(yīng)該不顧朝中那些大臣反對,孔夫子一來,就直接任命為執(zhí)政大臣!
想想自己,想想陳國,陳湣公心下惻然。
如果不是這些年被吳國搞得焦頭爛額,疏忽了孔夫子在陳國之事,陳國早就擁有了這位大賢。
幸虧自己對孔夫子一直以來恭敬有加,孔夫子如果在楚國出仕,想必亦會善待陳國。
一念及此,陳湣公心下稍安,對孔子道:“聽聞楚王欲請夫子赴楚,寡人還聽說楚王對夫子虛位以待,不但欲托付國政,還將封七百里之地予夫子,實乃可喜可賀之事?!?p> 此言一出,不用說孔子及眾弟子聽后大吃一驚,連陳國不少公卿大夫聞之亦動容。
古之封地,大國不過百里,中國七十里,小國五十里。七百里之地,這是什么概念?
此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事,還真不是空穴來風(fēng)。
楚國國君楚昭王曾經(jīng)有一次聽說孔子在陳國多年,知道孔子是世上鮮有之大賢,故欲請孔子赴楚國出仕。
楚昭王認(rèn)為,列國諸侯均不敢重用孔子,是因為齊國和晉國這兩大國,都對孔子予以了排斥。
孔子本有意赴晉國,但由于此時晉國執(zhí)政卿大夫為中軍元帥趙鞅。而孔子對趙鞅不對眼,認(rèn)為趙鞅不值得自己輔佐。
一是因為趙鞅曾殺了賢大夫竇犨,設(shè)計害死了周王室大夫萇弘,重用了自己所厭惡的魯國原執(zhí)政大臣陽虎和衛(wèi)國世子蒯聵等人。
二是因為晉國的政治生態(tài)與魯國差不多。魯國是三桓當(dāng)政,晉國是六卿把持朝政,國君都是提線木偶。
這種政治生態(tài),使孔子的主張和施政措施難以落實。
孔子對齊國沒有好感,是因為齊國雖然有著強勢的國君,但齊國這種融合了太多蠻夷風(fēng)氣的國家,對禮教文化尤為排斥。
曾經(jīng),孔子有機會在齊國出仕。當(dāng)時,齊國國君齊景公甚至也已經(jīng)作好了封賞土地、任用孔子為齊國大夫的準(zhǔn)備,但齊國的國家戰(zhàn)略,決定了孔子的理念不可能在齊國得到推廣。
甚至,連孔子眼里的賢大夫晏嬰,都排斥孔子。
對齊國,孔子根本沒任何好感。
而楚國就完全不一樣了。
楚國本就一蠻夷之國,歷代楚王勵精圖治,終于成就春秋一霸主之國。
長期以來,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成了春秋江湖的主線。
論國力、軍力,楚國完全不弱于晉國。
但楚國在與晉國爭霸中,往往略輸一籌。為什么?楚國上至楚王下至民間高士認(rèn)為,主要在于楚國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
這種差距帶給楚國最直接的損害,就是哪怕是楚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對晉國的絕對優(yōu)勢后,中原列國諸侯表面上對楚國服從,但實質(zhì)上仍追隨著晉國。
一句話,無論你楚國怎么努力,中原諸侯就是很難跟楚國同心同德。
晉國,畢竟是正宗的大周王朝宗邦諸侯。而楚國,無非是一介蠻夷之國。
正因為如此,所以楚國在后來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禮教文化,渴望全面融入中原。
直到二十多年前,周敬王與王子朝二王并立爆發(fā)內(nèi)亂,最終楚國支持下的王子朝帶著大周王朝最齊全的典籍到了楚國,使楚國一下子將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一個令人仰望的高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春秋晚期的楚國,可以說是少數(shù)幾個高度重視禮教文化的諸侯國之一。
那如孔子這樣全世界禮教文化界的頂尖大師,楚國怎么不動心?
所以,楚昭王就有意了。
而陳湣公所得到的消息,正是楚昭王與楚國第二把手令尹公子申的一次談話傳出的。
據(jù)說,楚昭王對令尹公子申透露了重用孔子的信息。
如何重用法?
一是直接任命孔子為楚國卿大夫。
二是重用孔門弟子,只要愿赴楚出仕的孔門弟子,人人都有官做。
三是封賞孔子七百里土地。楚國地大物博,七百里地,楚昭王完全拿得出。
本來,這是楚昭王與令尹公子申的一次非正式交流。但這次交流的內(nèi)容卻不知為何,居然流傳到了陳湣公耳中。
所以,當(dāng)孔子聽聞此消息后,心臟跳動頓時加速,血液流淌頓時加快。如果不是見多了世面,孔子差點無法淡定,當(dāng)場歡呼雀躍起來。
孔門弟子,包括顏回、仲由、公西華、端木賜等人,人人都面露喜色。
但在陳湣公以及一干陳國公卿大夫們面前,孔子終于克制住了自己的激動。他對陳湣公道:
“君侯就請勿笑話丘了。古往今來,何嘗有諸侯對臣子封地愈五十里之說?土地五十里,實乃封國。除非天子,方可封國。故此乃繆傳也?!?p> 陳湣公聽后,想想倒也是,自古以來,諸侯國內(nèi)哪有這種封法?
但陳湣公轉(zhuǎn)念一想,你們魯國的季氏、叔氏、孟氏三大家族,其城邑不是早就超過了五十里?更不要說晉國卿大夫們了。
孔夫子的封地理論,在時下已然是陳舊之說了。
陳湣公相信,憑楚國數(shù)千里之地,封孔子數(shù)百里,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