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偏居一隅,初封給王室宗親召公奭,召公奭派長子克代封??说窖嗟?,帶來的只是上等的周人,其間只能借用商人舊臣與民眾接觸,從而使商人成為燕國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后來燕國發(fā)展,消滅了薊、孤竹、令支、無終等國,加上與當(dāng)?shù)赝磷宓娜诤?,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燕文化。
燕文化中,商文化最重,周文化次之,并間雜北方民族文化共存,擁有與各國不同的文化風(fēng)俗。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任何一事都要問上一問。商人的占卜,其實更有點投票表決的味道,“王有疑難,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因而參與表決的有王、龜、筮、卿士、庶民五類人,但凡筮和龜一致贊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反對,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龜、筮都反對或龜、筮意見相左時,事情才不可行。
筮是巫替鬼神發(fā)言的方式,龜是史替鬼神發(fā)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學(xué)問的人,他們的意見也是決定性的,因而其地位很高。
同時,燕國各種官僚機構(gòu)已經(jīng)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和將,分別主管文武之事,他們的意見亦會主導(dǎo)燕國的走勢。
幾方下來,燕丹需面臨更為復(fù)雜的國內(nèi)形勢,既要說服燕王,又要將相歸心,還要令群臣折服,更要在占卜中一致通過,如此等等都需在明日朝會時解決,燕丹并無把握。
走出宮門,燕丹對鞠武深施一禮道:“往日不聽太傅教誨,以致有今日之錯,望太傅勿怪?!?p> 鞠武似料燕丹有此一舉,說道:“太子此言差矣!剛才已言,刺不刺秦王,秦兵必至,故太子無錯,錯在秦強燕弱。”
此為明白之人,燕丹嘆服,求道:“明日朝會還請?zhí)抵С??!?p> 鞠武答道:“太子,武人微言輕,朝堂上實則無語,不過,朝會前武還能辦兩件事,請?zhí)臃判娜氤!?p> 得到鞠武應(yīng)承,燕丹松下一口氣,告辭離去后,亦苦思次日應(yīng)答之策。
翌日,群臣入宮議政,各方禮畢。燕王說道:“昨日太子歸來,道荊軻刺秦王必然失敗,應(yīng)早做籌備,諸位有何意見?”
此話看似詢問,實則把燕丹推至火前。燕丹苦澀,父王呀父王,父子之情在哪里?
燕丹有苦難言,眾臣卻深為震驚。消息尚未傳來,無人能測結(jié)果,太子居然說刺秦王失敗,既如此,何必去刺?
“太子,此話何意?”一人站出來詢問。
燕丹望去,見是上大夫公孫闌,乃成安君公孫操之后。公孫操任燕惠王相國,卻將惠王殺害,擁立武成王繼位,得封成安君,至公孫闌仍有不少威望。
燕丹冷笑,逆賊之嗣也敢責(zé)問,不怕橫尸乎?只是此時還得隱忍,他于是把前日所述刺與不刺之言論又講一遍。
眾人聽聞,皆低頭不語。燕丹所述有根有理,確無虛言。
“太子謬矣,秦燕交好,若不刺秦,豈會伐焉?”再一人站出責(zé)問。
燕丹看那人,見是大夫栗曷,為前相國栗腹之子。栗腹任相國期間,鼓動燕王伐趙,結(jié)果兵敗身死,燕王感念其忠誠,令其子栗曷為大夫。
此為無能之輩,卻占據(jù)要位,燕國有此種人焉能不衰?燕丹答道:“國與國何來交好之說?有利者相交,無利者相惡,秦燕相交皆因有趙,為共同之利,如今趙亡,秦燕之間無利,相交已是名存實亡,若還為秦燕相交而不思進取,其不為國家之舉,而是小兒之舉也?!?p> 燕丹一席話可謂擲地有聲,說的正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的道理,如今秦燕之間共同的利益趙國沒了,哪里還有交好一說?如果還抱有那種天真的幻想,就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了,而是小孩間的過家家。
栗曷聽聞,面紅一片,羞愧退下。
“太子,老臣有疑,可否解惑?”這時一老者出列向燕丹問詢。
燕丹見是相國將渠,不由心中一驚,相國親自詢問,定然極為關(guān)鍵,不過見其語氣誠懇,不似有刁難之意,心下倒放松一些。
對于將渠,燕丹知之甚詳。其任大夫時,便有不俗的表現(xiàn)。那是燕王喜四年,趙國長平之戰(zhàn)剛剛失敗,燕王在栗腹的鼓動下欲乘虛攻打趙國,舉國都贊成,只有將渠和樂間反對,其言:“與人通好約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p> 只是燕王不聽,令栗腹領(lǐng)兵,并親率偏軍出征,急得將渠扯住燕王衣帶,不讓其隨軍而去。然而,燕王執(zhí)意出戰(zhàn),用腳將將渠踢倒。結(jié)果燕國大敗,栗腹被殺、大將卿秦被俘,更有薊城被圍、危在旦夕,最終還是將渠出面才使得燕國割地求和。
此一戰(zhàn)燕國損失慘重,損兵折將割地賠款不說,連樂毅之子樂間也因此逃離了燕國,使得燕國數(shù)年都一蹶不振。
唯一的好處便是燕王任用將渠為相,一時間穩(wěn)定了燕國的局勢,使燕國延續(xù)至今。
這是一個賢才,卻也有些懦弱,燕丹恭敬答道:“相國請講?!?p> 將渠問道:“方今天下,韓、趙已滅,魏名存實亡,齊向秦,楚自保,唯有燕、代躍躍欲試,如此形勢,如何抗秦?”
這是天下大勢,確實如將渠所言,并不容樂觀。不過,燕丹自有說法,上前答道:“相國之言有理,然丹有不同看法。天下看似已失半壁,無法周全,實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抗秦力量依然強大。魏有大梁,王室亦在,時刻想著復(fù)國;趙亡退而為代,代王亦想復(fù)國;韓室雖消,卻有后裔,韓人亦痛恨秦人,自然想驅(qū)秦立韓,得以自由;更不用說尚有齊、楚及我大燕皆未傷一發(fā),若能集天下之力,秦必亡矣。”
將渠又追問道:“當(dāng)年六國合縱尚不敵秦,如今分崩離析,如何再集力?”
燕丹答道:“有道是,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之前不敵皆因諸國各懷心思,這才導(dǎo)致軍力不齊,當(dāng)下卻又不同,大家唇亡齒寒,自是齊心協(xié)力。雖然各國暫時未作聯(lián)合,只因缺一契機,如今契機已擺在面前。荊軻刺秦,勢必惹起嬴政怒火,大兵攻燕已迫在眉睫,若此一役敗秦,燕國只須奮臂一呼,天下群雄競起,亡秦不遠(yuǎn)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