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珪,字君貢,諸葛瑾、諸葛亮之父,曾任泰山郡丞。
諸葛玄:字胤誼,漢末曾任豫章太守。諸葛亮的叔父。
諸葛瑾(174-241):字子瑜,瑯邪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諸葛亮之兄。三國時期吳將。初為孫權(quán)長史,轉(zhuǎn)中司馬。孫權(quán)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后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quán)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睂O權(quán)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lǐng)豫州牧。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居丞相。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請之,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jù)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占領(lǐng)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后,受遺詔輔佐后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xiāng)侯,兼領(lǐng)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fù)中原,乃東和孫權(quán),南平孟獲,而后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zhàn)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自幼和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叔父死后,與諸葛亮隱居隆中。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后,諸葛均仍在隆中。后為蜀國長水校尉。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瑯琊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諸葛瑾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quán)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dāng)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于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撫越將軍,領(lǐng)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quán)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建興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shù)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于新城,數(shù)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后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瞻(226-263):字思遠,瑯邪陽都(今屬山東臨沂)人。諸葛亮之子,三國蜀漢大臣。諸葛瞻從小聰明穎慧,是一個早熟的人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后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兩年后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于綿竹關(guān),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諸葛融:生卒年不詳。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諸葛誕支
諸葛誕(?-258):字公休,瑯琊郡陽都縣(今屬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臣。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宗,初為尚書郎、滎陽縣令。后來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因魏明帝惡其沽名釣譽而罷官。曹芳繼位之后復(fù)職,諸葛誕又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因討伐毋丘僉等人叛亂而升任鎮(zhèn)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為削弱其兵權(quán)而召入朝為司空,諸葛誕起兵反叛并投降吳國,在吳國出任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封壽春侯,后被司馬昭殺死。
諸葛靚(jìng),字仲思,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后,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少子。諸葛誕叛亂后入仕東吳。吳亡后投降晉朝,但因父仇而終身不仕,時人稱許他至孝。[1]
諸葛頤,生卒年不詳,字道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晉太常。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孫,吳右將軍諸葛靚長子,東晉尚書令諸葛恢兄。弱冠知名,受到晉元帝的器重。晉簡文帝司馬昱為瑯邪王時,諸葛頤任瑯邪國相。[2]
諸葛恢(265-326):字道明,晉代瑯邪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曾任安東將軍司馬睿(即后來的晉元帝)屬下的從事中郎,后官至尚書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