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漢起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人人爭相改課本

漢起 赤血萌萌 2074 2018-06-11 23:58:30

  “關于九江太守盧植上奏一事,諸位看了奏章,有何看法?”皇帝劉宏問道。

  太尉東海陳耽是一個古板正直的人:“盧植剿平叛亂,就是有功,有功當賞。怎么能隨便辭職呢?把國家的名器,太不當回事啦。我的意見就是不許辭職!”

  司徒袁隗的妻子是馬融的女兒,而盧植是馬融的得意弟子,兩人也算熟悉。袁隗卻不說話,拿眼睛去看司空許訓。

  司空許訓是汝南郡人,他的族侄大大的有名,一人叫許邵、字子將,后來開創(chuàng)了月旦評。另一人叫許靖、字文休,也以評論人物著名:“這個,盧植有功,該賞就要賞嘛。至于辭職,奏章里寫了原因,主要是身體不好,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也算情有可原。

  當然,盧植這么急著辭職是不對的。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陛下和我們三公九卿用他時,給他官職,不用他就逼著他辭職呢?!?p>  許訓說幾句,都是和稀泥,兩邊不得罪!如同沒說。

  楊賜鄙視的看了一眼許訓,大部分人眼中,許訓才干、名氣不算突出。之所以能當上司空,一個原因是緊緊抱住同鄉(xiāng)袁隗的大腿,另一個原因是緊緊抱住宦官們的大腿,簡而言之就是兩頭倒、應聲蟲、和稀泥,毫無士大夫的風骨。

  楊賜出自弘農楊氏,祖父楊震,少年時即好學,跟隨太常桓郁學習《歐陽尚書》,當時的儒生稱贊他“關西孔子”,長期隱居,不接受各級征辟,直到五十歲才在州郡任職,以剛直著稱于世,留下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之后逐步做到司徒、太尉,被誣陷免職之后,在雒陽西門飲鴆而卒。父親楊秉,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四十多歲才接受征辟,司空征辟,歷任四州刺史,以廉潔著稱,后亦官至太尉。

  楊賜本人,少年時精研經文,也是名大儒,亦不接受征辟。后接受大將軍梁冀征辟,之后歷任地方、中央,并當上皇帝劉宏的老師。曾任司空、司徒,只是因為災害頻發(fā),改任了光祿大夫。

  楊賜家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三世三公,位高權重,處于斗爭的中央卻能三世不衰,比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稍弱,并為東漢一等一的世家豪門,隋文帝楊堅既是楊賜的直系后代。二是經歷三世,從楊震、袁安的耿直、剛烈、堅持理想,逐漸演變?yōu)楦訄A滑、更加務實,又與龍亢桓氏等世代交好,構成了一張權貴網絡。

  楊賜家族第三個特點,就是通曉今文《尚書》為家學,是今文經文的有力傳導者,與研究修行古文馬融、盧植、鄭玄等終究有古文、今文之爭!

  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量經學著作失傳。西漢建立之后,一些學者口口相傳的經書,稱之為今文經書。但不同學者腦中記憶和解釋的就有差別。

  東漢時期,從墻壁、宅地、墳墓中發(fā)現(xiàn)了埋藏的古文經書。

  矛盾的基礎是,古文和今文內容不完全一樣,就像學校用的歷史課本,韓國的歷史上寫著中國東北是韓國的,這還得了?

  矛盾的發(fā)展是經書的解釋不一樣,兩派互相指責,古文學者認為今文經書在傳授過程中,已經改變了,不是真經書,要求返古搞原教旨的古文。今文學者們認為世界是發(fā)展的,古代的圣人能寫出經書,為什么今天學者不能寫呢?

  如果任由矛盾進一步發(fā)展,或許會如歐洲的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從指責對方是異端,發(fā)展為互相仇殺。

  要說盧植最擅長的古文《禮記》與楊家的今文《歐陽尚書》并沒多大矛盾,但盧植同時還研究并注釋《尚書》,而楊賜也不可能只研究《尚書》、不研究《禮記》,兩人就有著學術上的矛盾,還有著大批學生和支持者,有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錯的!

  古文、今文學術上的矛盾,逐步發(fā)展為觀念上的差別,進而演變?yōu)檎瘟龅牟顒e,加上關西、關東地域上的矛盾,使得楊賜并不愿意盧植參與修訂經書:“陛下以我為首修訂經書。盧子干想回來修訂經書,也不是不可以,但應該聽我指揮,不能隨便刪除今文!

  編書時若有分歧,必須經過大儒們討論一致,可不許繞過我直接給陛下匯報,也不許撂挑子,使性子。。。”

  皇帝劉宏還只是不滿二十的少年,還在輕佻多動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雖然親政了,還沒有完全掌握權力。每當看幾個老頭子爭論過去、議論回來,就忍不住犯困,打著哈氣,想著弄好玩的東西,想著后宮的美人。

  站立一旁的張讓,輕輕地推了推皇帝:“陛下,陛下,下面請你發(fā)表意見呢?!?p>  皇帝劉宏被搖晃醒,口水流到衣服上,立即感到臺階下重臣、大儒們不善的眼光,他根本沒聽清楚完整下面說什么,不好意思地說:“這個,太尉說的有道理,那個,司空說的也有道理,光祿大夫說的也有道理。都有道理,怎么辦呢?”

  張讓悄悄在皇帝耳邊說:“有事不絕,可問大長秋?!?p>  皇帝劉宏立即振奮精神,心想幸好我有大長秋:“大長秋怎么看?”

  大長秋曹節(jié)有擁立之功,很得皇帝信任:“宦官濟陰丁肅、下邳徐衍、南陽郭耽、汝陽李巡、北海趙佑等五人,特別喜歡經學,平日都在里巷中學習、研究經學,并傳授給年輕的宦官們。

  丁肅等曾經去東觀看過,感覺有些東西跟他學的不一樣。

  李巡認為諸博士考試或辯論爭高下,有的甚至行賄改定蘭臺留存的漆書經字。

  陛下不如讓宦官中的佼佼者,例如這五人與諸儒生共同勘定刻五經!宦官們沒有利益,應該能站在比較中立的位置來評判!”

  陳耽怒道:“不可!宦官缺乏實踐經驗,不知道民間疾苦,如何能讓宦官與儒生共定經書?”“”

  楊賜也說不可。

  曹節(jié):“當初蘭臺官吏,收受賄賂,如今儒生編訂書籍,難道就不會收受賄賂以修改經文么?

  司馬遷也是宦官,也能寫出史記。趙佑等博學,看書很多,諸儒生都稱贊他,為何不能讓他等參加勘定經書?

  禮不辨不明,臣的看法就是讓更多的儒生參與到經書的勘定工作中來。盧子干可以,趙佑等宦官也可以?!?p>  皇帝劉宏:“好了,這事就這么定了,讓盧子干回來擔任博士。什么,博士已經補了缺?那就讓他先任職議郎,和趙佑等都去勘定經書。”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