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之王者降臨

第四十章 后續(xù)反應

三國之王者降臨 黃牛道人 2183 2019-04-28 23:33:49

  朝廷收到李利的奏表,李傕等人那是毫不關心。這口賦錢,別說州郡現(xiàn)在多半押解不上來。就算是押解上來了,按照慣例,這也是天子的個人收入,歸少府管。和國庫沒一毛錢關系。李傕、郭汜等人再是胡來,也不可能去搶天子的私房錢吧。

  既然這錢和自己沒關系,李利又是因為要撲滅動亂才這樣做。自然是毫無過錯,大有功勞了。

  而楊彪、士孫瑞等大臣,卻看出了一絲不一樣來。前任河東太守王邑就在長安,河東什么狀況一問便知。河東不說太平無事,但要說民怨沸騰那也絕無可能。

  既然這樣,那李利出手,就是有意為之。嘿,這就有意思了。涼州諸將,素來殘暴無行,無法無天,現(xiàn)在出了個小字輩卻知道存撫百姓,愛恤民力。諸臣覺得,這涼州軍中,也并不是都無好人,或許,似乎,仿佛還能搶救一下?

  自靈帝駕崩后,董卓擅權,又是廢帝又是遷都,一通亂搞,搞得天下諸侯紛紛起兵抵抗。那些起兵反董的就不說了,哪怕是保持中立的,也在騎墻觀望,再沒一家諸侯把收到的租稅賦解押至朝廷。

  而涼、幽、并等諸州,別說收租了,朝廷每年還要倒貼。這會公孫瓚為什么在幽州和上司劉虞鬧得不可開交,還越境攻打冀、青等州,還不是沒錢鬧的。以前青、冀兩州賦稅會調(diào)撥到幽州去填幽州的坑,現(xiàn)在袁紹到了那里,又豈會如公孫瓚的意。公孫瓚麾下幾萬兵馬嗷嗷待哺的,沒錢沒糧只好搶了。本來只想搶下胡人,結果劉虞還不讓。人家要懷柔。本來這政策也沒錯,可也不看看現(xiàn)在是啥時候了。天下都亂套了,還對胡人懷柔,公孫瓚哪里肯干?

  話說回來,既然這人頭稅錢是少府的,收不收得回來都是皇帝的私人錢,那朝廷自然也會贊同李利的做法,給百姓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荀子.哀公》里早就有記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一點,朝廷的公卿們絕對是深信不疑的,畢竟黃巾之亂就是前車之鑒。

  楊彪等人一商量,索性就找上了李傕,對他說道:“李將軍,吾觀河東之政甚佳,宜當推行關中,以恤百姓?!币仓荒茉陉P中推行了,因為朝廷能控制的也只有關中了。其他地方,早就不睬朝廷了。

  今年兗州刺史劉岱和黃巾叛軍交戰(zhàn)不利,戰(zhàn)死沙場。結果兗州地方派系就直接迎了曹操來當這個兗州牧。朝廷得知劉岱之死,遂任命京兆金尚為兗州刺史,金尚到了兗州,曹操占了地盤,哪里肯讓,就率兵驅(qū)趕金尚,逼得金尚無路可走,只能南奔袁術。

  這還是曾經(jīng)心心念念想著要做大漢忠臣征西將軍的曹操。其他心懷鬼胎的各路諸侯,就更不用說了。眼里只有自己的地盤和別人的地盤,哪里還會想著關中還有個朝廷。袁紹早就想另立中央了,要不是袁術暗中想自己當皇帝,和袁紹撕破臉兩兄弟搞分裂,這事就真讓袁紹辦成了。

  李傕對政事不太精通,但基本的道理還是懂的。這放養(yǎng)百姓也不能涸澤而漁,焚林而獵,豬養(yǎng)肥了才能宰。既然侄兒李利和楊彪都覺得這么干有好處,那就這么干唄。

  于是便點頭同意。天子制書遂便下達關中各郡,著諸郡口錢恢復舊制。消息傳出,百姓一片歡騰。

  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百姓其實很容易滿足的,你只要不把他壓迫得沒有一點辦法了,他就會任勞任怨的受你剝削一輩子。你稍微對他好一點,他心里面也會感恩戴德一輩子。

  很快,又有消息傳出,是河東太守李利先行一步,這才促使朝廷跟進,在關中全面推廣此條政策的。關中百姓心中的感激對象,自此之后又多了一個河東太守李利。而王宏、宋翼辭官之后,不敢在長安久留,遂與家眷北返并州老家。途經(jīng)河東時,在安邑逗留許久,特意上門感謝李利的救命之恩。

  河東世家聞知之后,心中更是震動。士人之間,也在不知不覺間,開始改變對李利的看法了。

  張遼被軟禁李利軍中,這次也一并來了河東。李利并不限制他的行動,只是身后隨時有一群人跟著。

  張遼倒是動了幾回心思,想要逃走。只是他搶了馬匹和兵刃又如何,逃得出這安邑城嗎?逃得出這河東地面嗎?

  想通了之后,索性就不去動這個念頭了。每日里在城中轉一轉,倒也是自從軍以來沒有過的悠閑。

  這日在城中,張遼閑逛,聞得數(shù)十人聚在亭子之下,便聽得旁邊高處,站了個小吏,一面敲鑼一面大聲念道:“太守有令,口賦錢征收恢復漢家舊制,7歲起征,14歲乃止,每人每年出錢20!太守有令……”

  張遼聽了,心中就是一動,咦了一聲,便湊了過去。細看那亭子之下,張貼的果然是官府的布告。鮮紅的大印格外分明。

  張遼曾經(jīng)也算是涼州軍的一員。他對涼州軍,可謂是了如指掌。董卓得了大權之后,又是給黨人平反,又是擢用名士入朝,但這都是他為了獲取自己的名望而采取的手段。真真正正能惠及百姓的政策,卻沒出過一條。

  董卓在臺上幾年,對桓、靈二帝的苛政,從來就沒有要改動過的心思。他的所有精力,全部都放在篡權和對付關東諸將上面去了。

  至于李傕、郭汜等人,在張遼心中,也不過是一介粗鄙武夫罷了,又如何懂得民間疾苦。只是張遼沒想到,李傕之侄李利,居然做起親民官起來了,嘿。真是有趣得很!

  過了幾天,李傕請張遼赴宴,張遼閑在府中無事,便也去了。到了地方一看,只見滿座儒冠,兩個坐在賓客位置最前方的中年儒生,與李利正在談笑風聲。

  張遼就心想,什么時候李利能和讀書人打交道了?聽了半天,這才明白過來,那兩個中年人,竟然是前左馮翊和前右扶風。兩個卸任高官,還是王允的同鄉(xiāng)。李傕要害他們兩個,還是李利救下來的。

  張遼就有些想不明白,李利要搞什么事了。

  這邊張遼還在心生感慨,過兩天再出門,卻又聽到流言,說是張遼恨呂布背信棄義,數(shù)次弒主,遂果斷棄之歸漢。

  甚至有那好事之徒,給編成了故事,在坊間流傳。張遼聽了,又驚又怒,這到底是何人在編排他?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