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五百六十二年

第二十七章 最后一個對手

五百六十二年 黃巢0238 5999 2020-06-26 11:38:46

  隨著呂不韋的倒臺,另一個名叫李斯的人卻在逐漸崛起。

  李斯者,楚國上蔡人,早年在楚國地方擔任小吏,而他與秦國的淵源還要從一件小事說起。

  由于是基層公務人員,所以李斯經(jīng)常要打入群眾內(nèi)部,因此他也就會經(jīng)??吹揭恍┥硖幐呶坏娜丝床坏降那榫埃热缯f廁所里的老鼠和糧倉里的老鼠。

  正是這兩個地方的老鼠,改變了李斯的一生。

  他始終想不明白,同樣身為老鼠,為什么廁所里的老鼠要在那么臭的地方吃那么臟的東西,并且每逢遇到人和狗來的時候還要被驚嚇逃跑。而糧倉里的老鼠卻可以住在大屋子里,吃著囤積的粟米,不用擔心受到驚擾。

  這問題困擾著李斯,但很快他就找到了答案,并且把這個問題延伸到了人身上來,于是發(fā)出了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一個人能不能成為賢才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

  看透了這一點,李斯便也明白,自己在這個小吏的位置上是不可能出人頭地的。于是李斯果斷放棄了公務員的鐵飯碗,開始游學天下,很快,他便找到了一個出名的老師---荀子。

  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李斯很快便學有所成,現(xiàn)在就是大展身手的時候了,然而一個問題還是擺在了他面前---該何去何從?

  是啊,天下之大,列國之多,李斯該前往哪個國家呢?

  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分析,李斯覺得楚國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了,絕不能再回去,而山東諸國也是勢衰力弱,滅亡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只有秦國,有吞并各國之志。

  于是李斯果斷告別了老師荀子,走上了前往秦國的路。

  來到秦國之時,正值秦莊襄王去世,秦國國政盡歸呂不韋之手,明白了這一點,李斯便找到了呂不韋,很快便受到賞識,得到了一個小吏的職位。

  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又轉(zhuǎn)回了原點,這在秦國做小吏和楚國做小吏有什么區(qū)別啊。

  別說,還真有區(qū)別,因為在秦國做小吏有面見秦王的機會,所以在一次面見秦始皇的時候,李斯說出了令秦始皇心動不已的話---掃平諸侯,成就帝業(yè),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

  李斯的話深深的留在了秦始皇的腦海里,然而秦始皇此時的年紀還小,不能立馬重用他,所以只能尊他為客卿。

  而就在這時,秦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叫鄭國的韓國人以在秦國修渠為名做間諜的事,于是秦國王族和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驅(qū)逐各國來秦的說客。

  毫無疑問,李斯也在驅(qū)逐之列,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最終,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令,而李斯也憑此升官來到廷尉之職。

  廷尉,秦漢官名,九卿之一,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負責修訂律令,總管全國刑法。

  也就是在這個位置上,李斯構建了中國未來兩千年的制度框架。

  關于李斯的事跡,更多的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所以,我現(xiàn)在不講那么多。總之,有了李斯的協(xié)助,秦始皇在他的王位上更是得心應手,很快便開始了他的統(tǒng)一步伐。

  然而,在統(tǒng)一的過程,秦始皇還需要碰幾次釘子,讓人意外的是,這釘子還是趙國。

  趙國精兵盡卒于長平,國都邯鄲又被秦國圍著打了將近兩年,雖然勉強擊退了秦軍,收復了失地,但國力日落西山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現(xiàn)在欺負他正是最好的時候,燕王喜就是這么認為的。

  于是,行動開始。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國派出他們的相國栗腹來到趙國,與趙國訂立友好盟約,并送上五百金給趙孝成王表示祝賀。

  不是說要打人家嗎?怎么這又是訂盟約,又是送禮的?

  不要急,我們先看一下粟腹怎么說。

  從趙國回到燕國,粟腹立馬向燕王喜報告說:“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趙王國內(nèi)年輕力壯的人都戰(zhàn)死在長平了,他們的孩子又還沒有長大,現(xiàn)在正是進攻趙國的最好時機)?!?p>  原來是去考察了,這禮送得有點毒啊。

  聽完粟腹的報告后,燕王喜當即召集群臣,商量伐趙之策。

  本以為有了粟腹的報告,群臣一定會上下一致,統(tǒng)一贊成伐趙,然而,還是出乎了燕王喜的意料。

  就在大伙議論紛紛之時,樂毅的兒子樂間站了出來,表示強烈的反對,說到:“趙四戰(zhàn)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p>  樂間的意思很明白,趙國,打不得啊。

  但燕王喜卻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問樂間:“要是我們五個人打他一個人呢?”

  像這種反問句,意思就再明顯不過。

  關于打仗這事,我沒研究過,但關于打架這事,小時候就經(jīng)常干,所以我還是有一定發(fā)言權的。

  據(jù)我所知,在個人實力差距不是很大的時候(職業(yè)選手與非職業(yè)選手),五個打一個,勝算是絕對的。五個人一起上,冒著挨拳頭的風險,兩人死死拉住一個人的雙手,另外兩人死死抱住這個人的雙腳,剩下的一個人基本就可以自由發(fā)揮了,拖鞋、皮帶、折凳什么的,直接上去招呼就是了,不會受到任何抵抗。因為一只手或者一只腳是不可能扭得過一個人全身的力量的(參考格斗技能十字固),當然,練過黯然銷魂掌和九陰白骨爪的武林高手除外。不過,戰(zhàn)國那會,像金庸先生筆下這樣的武林絕學好像還沒有問世。這一點,燕王喜好像很清楚,所以他堅信,五個人打一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從這方面來看,燕王喜跟我想的是一樣的。

  但如果把打架換成打仗,我就不這么認為了。先不說打仗是會用兵器的,什么刀砍劍刺都算輕的,狠點的來個狼牙棒啊什么的,一招呼,基本就是連皮帶肉掉一塊了,還有長槍長戟啊什么的,人隔幾米遠,就被戳了個大窟窿,想想都恐怖。要是再來個弓箭,估計人沒看到就被射穿了。

  這些兵器一使出來,基本就沒有機會去抱死人家大腿了。

  并且,用兵器正面交鋒的,還都算是講道理的。像有些不講理的,挖個坑,搞個埋伏,玩?zhèn)€什么檑木滾石之類,那就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打到那個份上,比的就不是人數(shù)了。

  再說了,就算非要比人數(shù),人家也不一定一次性拉出來跟你比。比如說你五萬對人一萬,按照燕王喜的邏輯,就是五個打一個啊,勝算穩(wěn)穩(wěn)的。但在實際戰(zhàn)斗過程中,人一萬往往不跟你五萬打。他一般都會躲起來,然后再找你這五萬人中落單的,要是找到兩千,他就一萬一起上,用你五個打一個的邏輯消滅你這兩千,然后又躲起來,再找下一個兩千人的落單小隊。如此循環(huán),五萬人也就夠人家玩?zhèn)€二十五次的了(當然,一般玩不到這么多次,有了個幾次,基本就嚇死了,不敢出來)。

  所以我覺得,燕王喜作為一國之君,把打仗想成打架,是比較幼稚的。而樂間卻不能跟著他幼稚,因此面對燕王喜的反問,樂間依然堅持自己,回答到:“不可?!?p>  樂間強硬的態(tài)度立馬惹怒了燕王喜,眼看這架勢,雙方都不好下臺,這時燕國的大臣們趕緊過來解圍,紛紛表示,趙國還是可以進攻的。

  得到了群臣的響應,燕王喜也不再跟樂間計較,當即派出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粟腹率領,進攻趙國的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領,進攻趙國的代郡,而自己也親率一支部隊,隨軍出發(fā)。

  燕軍軍威赫赫,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到達趙國的宋子(距離邯鄲也就三百里的樣子)。

  收到燕軍來犯的消息,趙國并沒有如燕王喜所料的那樣如臨大敵,趙孝成王而是很鎮(zhèn)定的任命廉頗為將,當即率軍北上抗擊燕軍。很快,趙軍便在鄗城打敗了粟腹,而樂乘(樂毅族人)也在代郡打敗了卿秦。

  什么叫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看看燕王喜就知道了。

  擊退燕軍的侵略,廉頗并不準備就此收手,而是一路追亡逐北,打到了燕國的都城薊。并且,打到這里了還不準備退兵,而是順勢把薊城圍了起來,這一圍還就圍了兩年。

  這就比較麻煩了,說是去打人家,結果被人家把都城給圍了,這面子實在沒處擱。不過現(xiàn)在也不是考慮面子的時候了,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想辦法讓廉頗退兵才是當務之急。

  沒辦法,只能求和了。

  于是,燕國派出使者來到廉頗的軍營,表達了議和的請求,然而,廉頗卻耍起了脾氣,表示不答應。

  這就完蛋了,難道等著亡國不成。

  其實,滅亡燕國,此時趙國還是沒有這個實力的,廉頗耍耍脾氣,無非就是刁難刁難燕國,因為在廉頗看來,燕國有資格出來議和的人只有將渠一個(樂間在燕軍進攻趙國的時候就跑到趙國去了)。

  當初燕王喜準備進攻趙國的時候,除了樂間外,將渠是另外一個出面制止的,甚至一度拉著燕王喜的腰帶不讓他走,結果被燕王喜一腳踹開。

  拒絕了燕國的第一次求和,廉頗表示,只有讓將渠出面,自己才接受議和。

  沒辦法,只能讓他上了。于是燕王喜任將渠為相邦,命他前往趙營議和。

  隨著將渠的出面,廉頗隨即解除了對薊城的包圍,撤軍回國。

  本想趁人病要人命,沒想偷雞不成蝕把米。燕國可算栽了個跟頭,但對趙國來講,這就是翻身之仗了。

  接連打敗秦國和燕國,一掃長平之戰(zhàn)的陰影,趙國又站了起來,而這也成了廉頗最后的輝煌。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一生戰(zhàn)火不斷的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一繼位,便立即解除了廉頗的職位(搞不懂為什么),用樂乘代替他,這一決定引起了為趙國征戰(zhàn)一生的廉頗不滿,當即率兵攻打樂乘。

  樂乘沒辦法,只好逃走。而打完樂乘之后,廉頗也知道,自己肯定在趙國是待不下去了,于是投奔到了魏國的大梁。

  但是,在大梁住了很長時間,魏國卻始終不重用廉頗。

  這就不太好了,沒仗打渾身難受啊。而就在廉頗居住大梁的這段時間內(nèi),趙國卻是接連受到秦國的進攻,在上黨和太原相繼淪陷后,秦國依舊向東逼進,大有滅亡趙國之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悼襄王才再一次想起了廉頗,于是派人前往大梁看望趙國昔日的功臣。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了。

  就這樣,趙國徹底放棄了他們的軍事支柱---廉頗。

  而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無所事事,當即派人去把他接了過來,準備讓他發(fā)揮一下光和熱。

  來到楚國,廉頗再次拿起了他的將軍大印,但始終毫無建樹。最終,春秋戰(zhàn)國名將榜排行第九的廉頗老死于楚國的新都壽春(從陳縣搬過去的),臨終前留下了一句話---我思用趙人。

  趙國送走了廉頗,那它是如何成為秦始皇的釘子的?

  是因為一個人。

  在春秋戰(zhàn)國十大名將榜的大榜單中,還有一個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小榜單,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這四個人與大榜單中的其他人有不同的地方---他們的排名是靠一系列戰(zhàn)爭打出來的。不像孫武、吳起、孫臏、樂毅、田單和趙奢一樣,就打了一兩場著名的戰(zhàn)爭。

  關于戰(zhàn)國四大名將是什么級別,別的不說,光這榜單中有白起,大家就應該知道。

  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還沒有出場的李牧。

  李牧者,趙國人,他的名將生涯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在趙國北境抗擊匈奴,第二個階段才是向西抗擊秦國。

  在第一階段,李牧主要駐守代郡和雁門郡一帶,在這里,李牧經(jīng)常自己設置官吏,并且還把代郡和雁門郡當?shù)氐馁x稅收入自己的幕府,儼然是一個當?shù)剀婇y。

  這樣的行為,顯然會讓邯鄲方面很不爽。

  但李牧卻依舊我行我素。

  當然,他把當?shù)氐馁x稅收入了幕府,也不是供自己開銷,而是當成了軍費全部用在了邊境防御上(這可能就是邯鄲方面雖然不爽但也一直沒有對他動手的原因)。

  并且,李牧也非常善待士兵,動不動就給他們殺牛吃。

  有這樣的領導,士兵們當然也很賣命。

  但是,讓士兵們賣命也不是李牧防御匈奴成功的秘訣。

  趙國北境幾年來風平浪靜,這還得益于李牧的一條命令: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這條命令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一旦發(fā)現(xiàn)匈奴來襲,立即龜縮營區(qū)自保,有膽敢出去捕虜敵人的,殺無赦。

  這看似是一條膽小怯戰(zhàn)的命令(又是讓邯鄲方面很不爽李牧的一點),實則卻是李牧在與匈奴打交道多年來才總結出的最好策略。

  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擅于騎馬射箭,來去自由,速度極快,機動性極強,這樣跟他們對打是很吃虧的,所以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躲在長城后面。

  這里需要普及一下歷史知識,很多人一說起長城就會認為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樣子,由磚頭砌城的,有烽火臺,有射箭的孔,有掩體的高大堅固的防御體系。

  確實,這是長城,但只是明長城,而不是先秦長城。

  先秦時期,由于生產(chǎn)落后,根本造不出這樣宏偉的長城。

  那先秦時期的長城是怎么樣的呢?

  嚴格來說,是由泥巴、石頭、木材、甚至是茅草混合搭建的障礙物(都是就地取材),高只有兩三米,沒有掩體,沒有箭孔,平平無奇,就那樣延伸在防線上。

  很多人就會問了,這樣的長城有什么用啊,隨便一個梯子就能翻過去,身手好點的,徒手都能過去,這還怎么防御。

  確實,這種長城防不住人,但它可以防住馬。一匹馬想跳過這種長城,基本是沒有可能的。

  而這就是先秦長城的真正作用,游牧士兵如果放棄他的馬,只身翻過長城,駐守邊境的士兵是根本不怕他們的。

  射箭?誰不會啊。

  拿刀對砍?我們?nèi)硕啵膊慌履?,我們還可以搞搞偷襲,弄弄埋伏什么的,就怕你不來。

  當然,很多人肯定又會問了,那人過去了再把馬弄過去不就行了嗎。

  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來很難。

  在沒有吊車和叉車的年代,徒手把一匹馬弄到三米高的城墻上。

  怎么弄?硬弄?

  幾個人站在城墻上,拿繩子套著馬,硬把它拉上來?然后又拉下去放到另一半?

  先不說這樣的效率低,體力消耗巨大,四五個人拉一匹馬都要拉半天。單單說邊境的防御者,你搞這么大動靜,當人家死人啊。

  言歸正傳,李牧正是憑借著不在長城外與騎馬的游牧士兵正面交鋒,才讓代郡和雁門郡幾年來財物無所損,人馬無所丟的。

  說實話,這也是中國農(nóng)耕民族幾千年來對付北方游牧民族最好的辦法,像漢武帝那種主動追出去打的,幾千年來能有幾個。并且,要是大家能知道漢武帝為了打匈奴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估計也不一定會贊同他的做法(從百姓的角度來看)。還有,像朱元璋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豪氣云天的在《喻中原檄》中喊出“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后,最終不也是對蒙古人采取安撫為主,清剿為輔的策略了。后來Judy(朱棣)不信邪,非要去打蒙古人,打著打著怎么辦,把自己都搭進去了,最后有明一朝兩百多年不都還是采取朱元璋那樣的老策略了。

  歷史啊,走來走去,又走到了原點,唯一進步的只有科學技術。

  又跑題了,還是說回李牧吧。

  成功抵御匈奴,按理說功勞不小,但李牧卻什么也沒有得到。

  匈奴人認為他膽小怕事,每天嘲笑他,估計給他編了不少段子。而他手下的官兵也覺得他很慫,背地里也是紛紛議論他。

  對于背后的聲音,李牧可以不理,但來自邯鄲方面的聲音,他是沒有辦法的。趙王多次責備他,李牧依舊不改,所以只好把李牧召回邯鄲,由別人替代他。

  也好,不給別人試一試,他們永遠不知道匈奴怎么打。

  聽說李牧調(diào)走了,匈奴人差點就放煙花慶祝了,于是果斷攻打代郡和雁門郡。并且,打一次還不過癮,一年多的時間,只要有空,全家老少就出發(fā),麻袋籮筐什么的,全部帶上(搶劫的時候好裝東西)。

  接任李牧的將領,就是奔著打匈奴來的,所以每次匈奴來襲,他都會率軍迎擊。毫無疑問,每次也都會失敗,并且是傷亡極多的那種。

  關于“每次”這兩個字,我是很懷疑的,一次兩次的還可以怪運氣不好,每次都傷亡慘重,難道他就看不出什么名堂來嗎?

  哎,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反正自從把李牧調(diào)走后,趙王也是挺煩的,一會傳來戰(zhàn)報,一會傳來戰(zhàn)報,還是戰(zhàn)敗的那種,誰受得了啊。并且這一年多來,代郡和雁門郡在匈奴人的襲擾下,連正常的種植和放牧都沒辦法進行了。

  妨礙了生產(chǎn),就這動了國家的根本了,沒辦法,趙王只能去找李牧。

  而這時李牧脾氣卻來了,不用我的時候就把我踹一邊,用我的時候又來求我,不干。

  最后,在趙王的多次哀求下,李牧才答應再次出山,當然,是有條件的: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

  大王想要用我,那我就跟以前一樣,不然我不去。

  行行行,誰讓你有本事呢,于是李牧再次來到代郡和雁門郡,負責防御匈奴。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