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五百六十二年

第二十八章 出局

五百六十二年 黃巢0238 5884 2020-06-26 11:43:14

  回到熟悉的崗位,李牧一如從前,一連幾年,匈奴在這里都討不到半點便宜。于是,他們就使出來了他們的殺手锏---在背后議論李牧。

  事實證明,有時候這招也是非常管用的,不堪其煩的李牧在一次匈奴小股部隊侵擾的時候,就果斷率軍出擊。

  而事實也再次證明,不冷靜是要付出代價的。出擊的李牧很快被匈奴擊敗,除了給匈奴送去幾千俘虜之外一無所獲。

  李牧出擊,真是百年難得一見,消息傳來,匈奴單于大喜過望,決定不能放過這次機會,于是率領(lǐng)大批部隊前來。

  而李牧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其實,早在出擊匈奴小股部隊之前,李牧就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千三百輛戰(zhàn)車,一萬三千匹戰(zhàn)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

  而他所謂的敗退,也是裝的,為的就是把匈奴大部隊吸引過來。

  所以當單于步入李牧的圈套后,趙軍立即分成左右兩路包抄匈奴部隊。由于是多軍種作戰(zhàn),且是設(shè)計好的,匈奴軍來不及反抗便被一頓暴揍,十幾萬騎兵三下五除二就被李牧收拾干凈。

  此戰(zhàn)過后,匈奴再也沒有了南下的資本,趙國北境就此迎來了十多年的安寧。

  之后李牧便被派往趙燕邊境,多次率兵攻打燕國,戰(zhàn)績也是頗豐。

  北境安寧了,東北境也安寧了,但西境和南境卻是狼煙四起。

  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悼襄王去世,其子趙遷繼位。

  國君新老交替之際,正是人心不穩(wěn)之時,秦始皇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時機。

  于是就在這一年,秦國派出王翦、桓齮、楊端三名大將兵分兩路進攻趙國。其中王翦率領(lǐng)一路軍攻占閼與和撩陽等趙地,而桓齮和楊端則率領(lǐng)另一路軍攻占趙魏交界的鄴城和安陽等地。

  行動很順利,過程很簡單,收獲很豐富,于是秦始皇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趙國不堪一擊。

  有了這樣的錯覺,秦始皇很快便開始了第二次伐趙行動。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國再次派出大將桓齮率軍自上黨而出,進攻趙國的平陽。

  有了上次的教訓,所以這次面對秦軍的進攻,趙遷立馬做出回應,派出大將扈輒前往抵抗。然而不幸的是,扈輒根本不是桓齮的對手,一年時間不到,所率十萬大軍便全軍覆沒,自己也戰(zhàn)死沙場。

  再戰(zhàn)而勝,秦軍士氣高漲。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桓齮便乘勝追擊,率軍跨過太行山,深入到趙國的大后方,企圖與西路軍東西夾擊邯鄲。

  情況十分危機,趙遷立馬想到了李牧,急令他率領(lǐng)北境邊防軍南下抗秦。很快,李牧便和邯鄲趙軍匯合,直奔前線,與秦軍在宜安附近形成對峙之勢。

  來到宜安,李牧做了認真的分析,認為秦軍連戰(zhàn)連勝,士氣正高,現(xiàn)在絕不是與它決戰(zhàn)的時候。于是下令筑營札寨,堅固防守,拒不出戰(zhàn)。

  二十七年前,廉頗在長平以三道防線抗擊王龁,把秦軍死死守在河水對面,半步不得前進。現(xiàn)如今,李牧使出同樣的招數(shù)。

  這讓桓齮陷入了沉思。

  世間已無戰(zhàn)神白起,不會再有人來接替自己破趙軍防線了,這骨頭,得自己啃。

  對于李牧的打算,桓齮當然知道,秦軍遠出,最忌久戰(zhàn),他是想用拖的方式把秦軍拖垮。所以桓齮決定,當即出擊,進攻肥下,希望能誘使李牧前往救援。只要趙軍離開了他們的營壘,秦軍就能于運動戰(zhàn)中殲滅他們。

  對于桓齮的打算,李牧當然也知道,所以他下令趙軍不得出營,但一個叫趙蔥的將領(lǐng)卻站了出來,表示一定要求援肥下。

  每當看史看到這種情形的時候,我就會懷疑史書記載的真實性,為什么總有人在關(guān)鍵的時候站出來否定那個正確的決定。明明局勢已經(jīng)很明朗了,明明孰強孰弱已經(jīng)一目了然了,他們?yōu)槭裁催€是要站出來說出那種犯二的話。不能打的時候,他們總是跳出來非要打,能打的時候,他們又總是瞻前顧后,畏畏縮縮。

  后來我明白了,他們是來負責搞笑的,因為史書真的太枯燥了,要是不加點幽默的因素在里面,怕是不會有人看了。

  但這一次,李牧覺得,自己絕不能成為這搞笑的背景,所以他狠狠的鄙視了趙蔥一頓,說他連最基本的“兵家大忌”都不懂。

  李牧畢竟是主帥,被他一頓說,趙蔥也不好再說話。但這并不代表他就是服氣的,起碼在他心里,他還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并且,他總想著自己有朝一日替代李牧,成為趙國真正的救世主。

  放心吧,你會有這個機會的,只是當你替代李牧的時候,也就是趙國滅亡的時候。

  在李牧的堅持下,趙軍依舊固守營壘,這讓桓齮來到肥下后并沒有等到趙軍的主力,但是李牧卻因此看到了一個機會。

  秦強趙弱,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李牧固守,雖然能抗拒秦軍,但是卻不能擊退秦軍,不過看著秦軍主力前往肥下只留下薄弱兵力駐守營壘后,李牧明白,戰(zhàn)勝秦軍的機會來了,于是當即下令趙軍進攻秦軍營壘。

  趙軍一貫龜縮防守,秦軍只有進攻的份,從不防守,即便是在主力前往肥下的情況下。所以這一次面對趙軍的突然攻擊,駐守的秦軍毫無準備,三下五除二就被李牧收拾了。

  秦軍大營被占,留下的輜重糧草全部被李牧俘獲,戰(zhàn)場局勢就此逆轉(zhuǎn)。

  在攻占秦軍大營后,李牧又料定,桓齮在收到戰(zhàn)報后,必然會率軍回援,于是便將趙軍主力分成左右兩翼,伏擊在肥下前往秦軍大營的必經(jīng)之路上,然后再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于正面阻擊秦軍。

  當然,這小部分軍隊得到的命令肯定是只許敗不許勝(這種戰(zhàn)術(shù),見太多了)。

  正如李牧所料,聽說大營被趙軍攻占了后,桓齮二話不說,掉頭就往回趕。然而沒走多久,便遇到了趙軍的阻擊。

  這在桓齮的意料之中,換做了自己,也會在攻占對方的大營后阻擊對方的回援之路。所以面對趙軍的阻擊,桓齮下令,強攻前進。很快,趙軍的阻擊部隊在秦軍的猛攻下便紛紛退去。

  這一點也在桓齮的意料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是他所能意料的了。

  本以為擊退趙軍的阻擊后,秦軍便能很快回到大營,然而就在秦軍匆忙趕路的時候,突然道路兩旁雷聲躁動。隨聲而來的便是從兩旁山坡上滾下來的巨石和巨木,不出一會兒,秦軍主力便死傷過半。隨后兩旁山坡上的趙軍便沖殺而出,對著剛躲過暴擊的秦軍又是一頓砍殺。

  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戰(zhàn)(tú)斗(sh?。┖螅剀姶髷?,桓齮僅帶著少量的親兵突圍而出。

  秦始皇的第二次伐趙行動就此失敗。

  有意思的是,關(guān)于桓齮戰(zhàn)敗后的去向,歷來說法不一。最有趣的是,說桓齮戰(zhàn)敗后畏罪逃往了燕國,還說他就是獻上頭顱給荊軻供其行刺秦始皇的樊於期。

  關(guān)于這個論點,后面再講,現(xiàn)在只講李牧。

  由于大敗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一個蘇秦、白起曾經(jīng)擁有的封號。

  趙國因為一場勝利而歡呼雀躍,但秦國并沒有因為一場失敗的垂頭喪氣,畢竟家大業(yè)大的,這點損失,還是小意思的。

  當然了,損失雖然不痛不癢,但秦始皇還是很生氣的。一個半殘的趙國都能抵抗秦國大軍,這樣下去,何年何月才能一統(tǒng)天下啊。

  為了目標,前進,于是秦國再次行動。

  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僅一年之后秦國大軍再次發(fā)兵趙國,直指邯鄲。由于上一次東西夾擊邯鄲的戰(zhàn)略失敗,這一次秦國做出了改變---南北夾擊。

  秦始皇親自統(tǒng)籌,秦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鄴城北上,另一路由太原南下,致使邯鄲形成腹背受敵之勢。

  面對秦始皇精心策劃的圍攻,趙遷不為所動,因為看著身邊的李牧,他有足夠的信心擊退秦軍。

  當然,李牧也是這么想的。

  自秦軍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起,李牧便對當前局勢做了認真的分析。因為鄴城自魏文侯任命西門豹為縣令起便一直是魏國在北境牽制趙國的橋頭堡,所以趙國為了應對魏國也是在南境修建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因此李牧斷定,有了長城的防護,自鄴城北上的秦軍一時之內(nèi)必然也難以突破趙軍的防守。

  而與南境防線的穩(wěn)固相比,邯鄲以北的戰(zhàn)局就讓人放心不下了,自上黨和太原淪陷后,邯鄲的西境和北境幾乎是無險可守,秦軍的鐵騎幾乎是長驅(qū)直入。在這樣的情況下,所以李牧決定采取南守北攻的策略。

  具體的操作就是不管南邊的秦軍,由當?shù)伛v軍自己應對,而李牧則集中趙國精銳,出兵北上,與秦國北路軍正面對抗。

  事實證明,李牧的分析是極其正確的,趙國南境在司馬尚的指揮下成功阻擊秦軍,令秦軍半步不得北上。而在北境,李牧率領(lǐng)趙軍主力也與秦軍相遇于番吾,一番激戰(zhàn)過后,秦軍同樣大敗。

  在北境擊敗了秦軍,李牧迅速揮師南下,本就進攻受阻的秦國南路軍在聽聞北路軍戰(zhàn)敗后,還沒等李牧趕到,立馬就撤出了戰(zhàn)斗,只留下一臉懵逼的李牧。

  第三次伐趙行動就此失敗。

  隨著宜安之戰(zhàn)和番吾之戰(zhàn)的大敗,秦國十萬大軍盡損于趙國,這雖然未能大動秦國的根本,但還是讓秦始皇停下了步伐,開始思考人生。

  趙國這塊骨頭不好啃,不如把它放一邊,先搞搞韓國。

  于是,滅國之戰(zhàn)開始了。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守將騰主動投降并獻出南陽之地。

  對這意外的收獲,秦始皇當然照單全收。

  而在接收南陽之后,秦國又順勢將這里變成了攻韓前沿陣地,并且這名投誠的守將也沒讓他閑著,而是任命他為攻韓的急先鋒。

  什么叫物盡其用,這就叫物盡其用,讓韓國人打韓國人,秦國在后面撿便宜。

  話說騰確實也是有兩手,在他的帶領(lǐng)下,一年后秦軍很快南下渡過黃河,一舉攻克了韓都新鄭城,并俘虜了韓國末代國君韓安。

  戰(zhàn)國七雄之一,韓國,就此出局。

  滅亡韓國后,秦國在韓國的故土上設(shè)立穎川郡,領(lǐng)土直插中原腹地。至此,除了燕國外,其余各國皆受到秦國的死亡威脅。

  秦滅韓之戰(zhàn),屬于實力碾壓級別,所以整個過程平淡無奇。但其中還是有讓人好奇的地方,比如說秦國對韓國的實力碾壓向來已久,也沒聽過有守將投誠的事(馮亭是被逼得沒辦法了,并且也不是直接降秦),那為什么騰會在這個時候投降秦國?

  關(guān)于他的動機,史書沒有做任何交代,但考慮到當時的天下局勢,再加上南陽地處抗秦前線,所以不妨大膽猜測一下---已經(jīng)有人看到了結(jié)局,而騰就是其一。

  有了這樣的猜測,我忽然想起了某張姓導演拍攝的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天下各豪杰皆為國而戰(zhàn),生死不顧,可謂大義凜然。然而就在這些豪杰為“大義”而戰(zhàn)的時候,天下百姓卻是飽受戰(zhàn)火折磨,苦不堪言。直到一位英雄的出現(xiàn),看透了戰(zhàn)爭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那些所謂的家國情懷,實則虛無縹緲。對天下百姓而言,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安穩(wěn)的天下,至于誰是君,誰是王,并沒有多大區(qū)別。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瑯琊榜》

  在電影中,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是英雄,但在現(xiàn)實中,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卻成了反賊。

  為了天下一統(tǒng),為了黎民百姓,為了萬物生靈,有的人甘愿成為反賊。

  當然,說騰是反賊的也就韓國人,其實秦國對他還是不錯的。在滅亡韓國后,秦始皇又任命騰為南郡郡守,而在騰的治理下,南郡很快也變成了秦國南下攻楚的重要基地,算是讓他發(fā)光發(fā)熱了。并且,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依舊沒有棄用騰,而是任命他為秦國的內(nèi)史,讓他老而善終。

  對時代而言,騰就是英雄。

  滅亡了韓國,秦始皇再一次把目光放到了趙國身上。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再一次領(lǐng)兵攻打趙國。猶如三年前一樣,趙遷依舊不為所動,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李牧,此時在他的眼中,李牧顯然是趙國的救世主。

  然而他不會知道,這是自己最后一次對李牧的信任。

  帶著自己的副手司馬尚和趙軍最后的精銳,李牧走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在春秋戰(zhàn)國名將榜中,我們知道,在這之前,榜單中的人相互都沒有在戰(zhàn)場上交過手,這對于我們這樣的看客來說,無疑是一個遺憾。但隨著秦國這次進攻,這個遺憾就將成為歷史了,因為在這個榜單中排名第四的王翦和排名第六的李牧來了一場真正的較量。

  關(guān)于這場名將之戰(zhàn),過程沒什么好說的,也不是我懶,主要是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各位失望了)。你看我還前前后后還打了這么多字,但司馬遷他還就用兩個字帶過了---擊之。

  “擊之”也就是李牧成功阻擊王翦的意思,從他們各自作戰(zhàn)的目的來看,應該算是李牧贏了。

  第六名嬴了第四名,然而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秦國的脾氣我們是知道的,打只是他們的手段之一,當這個手段不管用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其他的手段。比如這一次,連王翦都收拾不了的李牧,秦始皇卻在趙國找到了一個叫郭開的人,讓他來收拾。

  郭開,趙國太原人,歷仕趙悼襄王、趙遷兩代國君,深受趙遷信任,時任趙國相邦。當初,趙悼襄王派人前往大梁看望趙國昔日良臣廉頗的時候,就是這個郭開賄賂使者讓他在趙悼襄王面前說廉頗老矣,不堪再用的話。

  郭開害怕廉頗回到趙國會搶自己的風頭,所以他才會不顧趙國軍事人才緊缺的現(xiàn)狀,毅然阻止廉頗回國??伤麤]想到,走了個廉頗,又來了個李牧。所以當秦始皇找到他的時候,他毫不猶疑的就答應了。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向趙遷進言,說李牧和司馬尚有謀反之心。

  這種套路實在是老的掉牙,但它偏偏就是那么有用。聽完郭開的話后,趙遷立馬就派趙蔥和齊國的降將顏聚前往前線準備接替李牧和司馬尚。

  國家存亡,生死一線,這場戰(zhàn)事對趙國而言,意味著什么,李牧比誰都清楚,并且他還很清楚對面的王翦有何能耐以及奉命接替自己的趙蔥和顏聚有何本事,所以這一次他選擇了抗命。

  為了趙國,李牧賭上了一切,但他卻感動不了任何人,他的抗命早在趙遷的意料之中,所以就在趙蔥和顏聚趕往前線的同時,趙遷的特務(wù)也來到了前線軍營,并趁著李牧親兵不備之時拿下了他。

  拿下李牧,趙遷并沒有給他任何解釋的機會,當即就殺了。

  趙國最后的一名良將,就以這樣的方式死在了他一生守護的領(lǐng)土上。

  我以前總是很好奇,為什么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他的統(tǒng)治者總是會做出那么愚蠢,那么不可思議的的舉動。明明他有很多機會可以扶大廈于將傾,明明他有很多良將可以力纜狂瀾,可為什么他總是要做最錯誤的那個決定。

  后來我明白了,這不是他們的錯,像這種錯,大部分統(tǒng)治者都犯過,不管是戰(zhàn)時還是非戰(zhàn)時,不管是國之將興還是國之將亡之時,以這種方式冤死的良將和良臣可謂是不計其數(shù)。然而該興的還是興,該亡的還是亡,國家并沒有因為這些錯誤發(fā)生一點改變,所以我覺得能解釋這一點的只有一個原因---天數(shù)已定。

  以前我總是不能理解“萬惡的封建社會”它到底“萬惡”在哪里,后來我明白了,天數(shù)大于人意,這便是他的萬惡之源。

  殺了李牧,趙國也就剩最后一口氣了,但在這最后一口氣里,很多人還是很開心的。比如趙遷,鏟除了謀反的人,喝個酒慶祝一下應該不過分吧。還有郭開,又除掉了一個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回家來個燭光晚餐犒勞一下自己也是要的。當然,還有一個趙蔥,他也是很開心的,之前作為李牧的副手,一直被壓制,現(xiàn)在終于有機會大展身手了。

  不過要說起開心,除了這三個人外,秦始皇也算一個。

  而他的開心,才是真正的開心。因為除掉了李牧,這世間便再也沒有人是王翦的對手了,秦軍也就可以縱橫天下。雖然此時的趙蔥和顏聚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王翦很快就給他們上了一課,當然,是有代價的---趙蔥被殺,顏聚被俘。

  趙國最后的精銳被破,趙遷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是多么愚蠢,然而為時已晚,只能接受被俘的命了。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自趙衰起興盛了四百多年的趙氏終于還是歸入了塵土。

  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就此出局。

  不過有意思的是,比起韓國干凈的出局,趙國亡了之后還折騰了一陣子。

  趙遷被俘,邯鄲被破后,趙國那些腿長跑得快的大夫們帶著趙悼襄王的另一個兒子趙嘉逃到了代郡,立他為王。直到六年之后,秦國滅了燕國才回過頭來滅了代郡的趙嘉,算是把尾聲收拾了一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