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20章 人皇伏羲八卦宗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15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4210 2021-02-04 00:59:02

    第06章谷神不死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謂玄牝(pìn)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③。綿綿若存④,用之不勤⑤。

  【注釋】

  ①谷:形容虛空。神:形容不測的變化。

 ?、谛?pìn):象征深遠而看不見的生育萬物的總根源,這里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議的生殖力。牝,生殖。

 ?、凼侵^:這叫作。

 ?、芫d綿:冥冥無形象,連續(xù)不斷的樣子。

  ⑤不勤:不勞倦,不窮竭。勤,盡。

  【譯文】

  虛空不定的變化是永不停歇的,這就是生育萬物的神秘莫測的總根源。微妙的生母之門,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它綿綿不絕地存在著,作用無窮無盡。

  【導(dǎo)讀】

  老子提出了“谷神”的概念,用“谷”來象征其形狀,說明它廣大而虛無;用“神”來摹其變化,闡述它變幻無窮。他用“玄牝之門”來比喻“道”,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天地萬物“生產(chǎn)”于道的畫面。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里繼續(xù)闡明“道”的特征。他所運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用“谷”象征道,說明道既是空虛的又是實在的;用“神”比喻道,說明道變幻莫測;用“玄牝之門”比喻道是產(chǎn)生萬事萬物根源;等等。老子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上而言,道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上而言,道無處不在,無窮無盡。道孕育著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边@里的“谷神不死”是就道而言的,說明道是博大無邊、變幻莫測、永恒不滅的?!靶弊鳛橐粋€概念,在《道德經(jī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它原義是深黑色,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yǎng)出天地萬物的母體。把神秘莫名的“道”喻為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形象地表現(xiàn)了無所不能、孕育著萬物的道的特性。這種粗拙而簡明的表述方法,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毙虻拈T戶,是孕育天地、化生萬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大。“玄牝之門”、“天地根”,都用來說明道為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釋為胎息養(yǎng)生之術(shù),認為“天地之門,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所氣。每至旦,面向午,展兩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節(jié),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以吐故納新。是蹙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氣之時,意想太平元氣,下人毛際,流于五臟,四肢綿受其潤,如山納云,如地受澤,面色光渙,耳目聰明,飲食有味,氣力倍加,諸疾去矣。”(《御覽方術(shù)部》引《修養(yǎng)雜訣》)這是把老子的思想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shù)聯(lián)系起來的解釋。這種思考的角度,也不失為對老子學(xué)說的一種發(fā)揮。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彼ㄖ傅溃┖孟窬d綿不絕地存在著,它的功能也永遠使用不盡。道無跡可尋,可又無所不在地發(fā)揮作用。它先天地而生,亙古長存,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化育著自然萬物;又像是天地萬物的仲裁者,決定著物事、人世的沉浮興衰。

  道博大無邊、無所不能,又永恒不滅、無跡可尋。它是萬物之母、一切之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萬物皆循道而白為自作,生生不息。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谷神,山谷兩邊是山,中間空無。沒有形狀、沒有影子,對什么也不反對、不抵抗,于卑下的地位泰然處之,安靜而沒有衰頹的時候,谷就是靠這種特性存在,這種特性沒有形態(tài),來自一種達到極致的東西,就是道。處于卑微的地位,保持安靜的狀態(tài),又不能被感官捕捉,而無法為其命名,所以被稱之為玄牝。門,是說玄牝的由來。植根于本源,與太極同根,所以叫做天地的根本。說道是存在的,卻看不見它的形態(tài);說道是不存在的,萬物都遵循它的規(guī)則生長、發(fā)展,所以說它綿綿不絕地存在而又若有若無。沒有東西不能完成,發(fā)揮影響卻絲毫不勞神費力,所以說作用無窮無盡。

  蘇轍《老子解》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虛而無形,尚無有生,安有死邪?謂之谷神,言其德也;謂之玄牝,言其功也。牝生萬物,而謂之玄焉,言見其生之而不見其所以生也。玄牝之門,言萬物自是出也。天地根,言天地自是生也。綿綿,微而不絕也。若存,存而不可見也。能如是,雖終日用之而不勞矣。

  谷地是空虛的而還是具有形體,谷神則是虛無而沒有形態(tài)的。虛無而沒有形態(tài),連存在都不存在,哪里談得上滅亡呢?將道稱之為谷神,是形容它的品質(zhì);管它叫玄牝,是說它安于卑下、雌柔而生成萬物的功績。牝是指生成萬物的巨大生殖器,而說它是深黑色的,是形容它雖然生成萬物卻不知道如何生成的。玄牝的門戶,是萬物的由來。天地根,是說天地由此生成。綿綿,是形容微弱、模糊卻綿延不絕。若有若無,是說道存在但是不能被看見。如果能夠像道這樣綿延不絕、若有若無,那么就能一直發(fā)揮自己對萬物的影響與作用卻絲毫不勞累。

  【經(jīng)典解讀】

  何為“谷神”,眾多學(xué)者各有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用“道”的特質(zhì),來代指“道”的,“谷”指空虛博大,“神”指變幻無窮;用“谷”來象征“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的綿延小絕?!肮壬癫凰馈钡莱隽说赖奶匦?空虛廣大、變幻無窮,沒有窮盡。也有人對“谷神”另有解釋,比如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就提到,谷開始就是一般所謂山谷的簡稱,因為山谷的特殊構(gòu)造,其中氣流涌動,聲音回環(huán)如有神人居住,古時人們見識淺薄,便依此形成宗教式的神話,塑造了很多莫須有的傳說。可以說這種“谷神”和平時常說的“山神”、“河神”相似,老子在這里說谷神,只是借用了其中間空而無物的性質(zhì)。

  “玄牝之門”、“天地根”,都用來說明“道”為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始源。“玄牝”一般都被解釋為母體生產(chǎn)之門,也有觀點認為“玄”即天,“牝”即地,《易經(jīng)》中即有“天地玄黃”、“牝馬地類”之說。故而“玄牝之門”和“天地根”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玄牝產(chǎn)生萬物的形容十分形象,其實人類在思索天地產(chǎn)生的時候,經(jīng)常與母體、生殖相互聯(lián)系。例如,神話傳說中盤古就是產(chǎn)生于個陰陽相交的大蛋中,而后才開辟出了天地萬物。無獨有偶,心理學(xué)大師弗洛依德在論及人與文明的關(guān)系時,也使用了類似的描述方法。他把人類的住房分析成是母親的替代物,說:“子官是第一個住房,人類十有八九還留戀它,因為那里安全舒暢?!?p>  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xiàn)為對母體的依戀,而天地,既大自然就是人類整體的母體。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這種本性在人類精神需求上,就表現(xiàn)為向往自然,依賴自然的強烈原望??山璎F(xiàn)在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類失去了太多的東西一一無論在物質(zhì)還是在精神之上。城市的喧器、工業(yè)的污染、生態(tài)的惡化、都市中巨大的精神壓力,都要求人類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重新定位人在世間萬物中的地位。人類只有依照天地大道行事,遵從自然規(guī)律,才能讓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繁榮,即“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也是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告訴人們的道理。

  【哲理引申】

  什么才是人生真的追求,也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中國讀書人名傾莊于儒家學(xué)說:修身、齊家、治因、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他們熱夷于入世入仕,以“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天下開太平”為已任。然而,這并非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生活,功名利祿也不是所有人都汲汲若渴的。《列子》、《莊子》等著作中就講了很多真正的得道之土,他們或埋名于市井,或隱姓于山川,以清心寡欲為好,以談泊名利為則??赡芩麄兊拿植粸楹笫浪?,但他們真正得到了人生的樂趣,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謂的“無名、無為”。

  還有些人,開始積極入世,后來飽經(jīng)紅塵,感悟了人生大道,從此開始追求清凈閑適的生活。北宋文學(xué)家晁補之在經(jīng)歷宦海沉浮后寫了一首《摸魚.東皋寓居》就很能體現(xiàn)這種思想:

  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湘浦。東皋嘉雨新痕漲,沙觜鷺來鷗聚??皭厶?,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zhí)?,柔茵藉地,酒盡來能去。

  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候萬里,歸計恐遲暮。

  晁補之生性聰敏,有很強的記憶力,他剛懂事就會寫文章,王安國一見到他就感到很驚奇。十七歲那年,父親到杭州做官,他隨同前往,于是薈萃了錢塘山川風景人物的秀麗,寫成《七述》一書,帶去見杭州的通判蘇軾。蘇軾原先也想有所感賦,讀了他的書贊嘆說:“我可以擱筆了!”

  晁補之少熟讀四書五經(jīng),滿懷治世救國的理想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他考中進士,參加了開封府考試和禮部別院的考試,全部都第一。宋神宗看了晁補之的文章后說:“這是深于經(jīng)術(shù)的,可以革除現(xiàn)在的浮藻風氣。”他被調(diào)為灣少的司戶參軍、BJ國子監(jiān)教授。宋哲宗元祐初年,晁補之任太學(xué)正,李清臣推薦并認為他可任館閣,皇帝召他面試,他被開為秘書省正字,又遷校書郎。元祐七年(1092年)任著作佐郎。但當時朝廷黨爭激烈,根本沒有供他一展才華的機會。元祐末、紹圣初,宋王朝政局大變,章敦為相,新黨復(fù)起,乃盡逐元祐相臣,晁補之因與日黨蘇軾等人關(guān)系緊密,受累離開京帥。

  以后的官宦生涯中,他隨著黨爭形勢而起起代伏,如同亂流中的落葉,到處遷徙。最后他看清世事,回家修筑了一座“歸來園”以自娛,自號歸來了,忘情于仕途,羨慕淘陶淵明的為人。

  美國著名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沏》讀起來膾炙人口,完全感受不到現(xiàn)代那種喧囂煩雜的世俗社會,很多人好奇這樣的著作是怎么創(chuàng)作出來的。其實梭羅和我們平時想象中的作家大不樣,他還是一位環(huán)保主義者,是一位關(guān)往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生態(tài)主義哲學(xué)家。1845年7月,梭羅決定開始項為期兩年的試驗,于是移居到離家鄉(xiāng)康科德城不遠,優(yōu)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只是這種對自然的擁抱,讓他擁有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一部偉大的著作。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整天面對著鋼筋水泥、電子產(chǎn)兄。擁堵的交通、喧囂釣噪音、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現(xiàn)代病”、“城市病”、“職業(yè)病”越來越多,成為社會和諧的重大不足。而且,隨著城市的擴張,社會本身也川始越來越脫離白然,甚至很多地方城市、現(xiàn)代化和大自然載然對立。在這種環(huán)境下,為了社會的叫持續(xù)發(fā)展,為了人生更加美好,回歸大自然,擁抱大白然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你被生活中的喧囂折磨得難以入睡,當你被城市的霧霾熏得頭昏腦脹時,不妨去人自然中走走,去那里尋找心靈真正的歸宿。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