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范仲淹與大順城

第六章:小人物大事件

范仲淹與大順城 荷雨帶香 4234 2020-03-10 15:43:58

  接到好水川戰(zhàn)敗消息后,仁宗皇帝十分悲痛,一連三天吃不下飯。這年四月,下詔罷免夏竦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職務,降為永興軍通判;同時免去韓琦、范仲淹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史職務,韓琦改知延州,范仲淹改知耀州。

  陜西路三位負責人都為失敗付出了代價,究其原因。夏竦左右搖擺,沒能統(tǒng)一各方意見形成有效方案。副帥韓琦年輕氣盛、意氣奮發(fā),心高氣傲,沒能認真分析現(xiàn)狀。范仲淹思路明晰,策略英明,主張全面防御,卻沒能得到有效支持。雙方在“攻”與“守”,“深”與“淺”兩方面發(fā)生了嚴重分歧。

  以現(xiàn)在標準判斷,這是一屆不團結的領導班子。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落實不到位,副帥缺乏大局意識。民主決策執(zhí)行不力,各唱各調,各上各書,錯失良機,應給予這界領導班子差評。

  筆者認為還有及其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北宋“才華、膽識、謀略”齊備的軍事首腦機構,遇到了一個更為強大的軍事機構。

  慶歷年間,西夏先后對大宋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三戰(zhàn)三捷,西夏取得了輝煌勝利,以軍事手段逼迫北宋在政治上承認西夏國的合法地位,取得真正獨立,朝廷以賞賜錢財維持和平。這些都是由于西夏有一個熟悉北宋軍事指揮體系、邊境布防、風土人情以及地形全貌的華洲書生張元。

  這次宋夏對峙,宋朝將帥包括范雍、夏竦、范仲淹、韓琦、龐籍、王沿、種世衡、狄青、任福等為代表的超豪華陣容。特別是韓琦、范仲淹在邊塞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有一首歌謠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迸c這樣一批能征善戰(zhàn)之人交手還能略勝一籌,可見懷才不遇的小人物張元并非等閑之輩。

  從一首詩就可以看出張元的性格。

  “五丁仗劍決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边@首題為《雪》的詩,就是出自宋人張元之手。該詩氣勢恢弘,語出驚人,想象力豐富,浪漫色彩濃厚,可見詩人性情豪放,胸懷坦蕩,絕非泛泛之徒。

  從這首詩來看,張元不僅精通武略,而且內心暗藏反抗精神,身上有一股俠氣。事實上,張元就是一個“以俠自任”的血性書生。然而,屢試不第,科考失意,報國無門,遭受冷遇,最終讓這個“負氣倜儻,有縱橫才華”的書生走上了叛逃不歸路。

  作為一個對宋朝政治、軍事、外交、科舉影響重大的叛逃人物,《宋史》對張元的記載不過寥寥數(shù)語,而《西夏書事》以及諸多私人筆記對張元生平記載較為翔實。

  張元出生于北宋華州華陰縣,關于其出生日期宋史沒有明確記錄,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郁郁寡歡中走完一生,與其一同投靠西夏的吳昊不知所終。

  華州,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名,在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境內及周邊地區(qū),因州境內有華山而得名,轄境屢有變化。

  華州前據(jù)華山,后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關,歷為關中軍事重地。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又有“山川形勢,甲于關中”之說,歷來地靈人杰,英才輩出。張元就出生于華陰這塊寶地。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華州一直是京畿重地,禮儀之邦。涌現(xiàn)了以唐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郭子儀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歷朝歷代的“人文鼎盛之區(qū)“。

  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961-1023)就出生在這里。他一生勤奮學習,博古通今,愛憎分明,正值不阿,官至相位。幾上幾下,身遭暗算,客死他鄉(xiāng)。為后世所敬仰,甚稱世人之楷模。被人們千年頌唱,如雷貫耳,家喻戶曉,享譽極高。

  我們不難想象,在張元成長過程中,本土名人寇準曾對他產(chǎn)生過積極影響。在這種影響下,他刻苦認真,發(fā)憤圖強,從小便立下鴻鵠之志。

  張元原名叫“張源”,字雷復,少輕時與吳久俠、姚嗣宗等人交好,于是結拜為異姓兄弟。三人一同參加科舉考試。

  宋時的科舉考試,三年一個周期,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科舉考試分為三大步: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鄉(xiāng)試通過后能成為舉人;會試通過后能成為進士;殿試通過后便是進士及第。當然能走到殿試這一步已屬不易,但由于實行末尾淘汰制,被刷下來的稱為黜落。而這些黜落的考生,前面考的也就全部作廢,只能從頭再來。

  張元從小寒窗苦讀,熟讀四書五經(jīng),他中了舉人后,又多次參加省試,甚至一度到京城參加殿試,但張元命不好,每次被落榜。

  古時的科舉考試可不像今天這么公平,經(jīng)過重重考試最終進入殿試,這時候到了皇帝發(fā)揮權力的關鍵時刻。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反抗,同時他們就是法律,掌握生殺大權,可以隨意剝奪別人生命,更不用說一個殿試資格了。

  張元只有迷人的身影,沒有強大的背景??v使?jié)M腹經(jīng)綸、學識五車,沒人舉薦,皇帝也要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失敗是可以想象的。

  盡管內心憤恨,但他的民族大義這時候還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退而將目光轉向了武略。

  當時西北地區(qū)不穩(wěn)定,黨項人崛起,已經(jīng)威脅到大宋安全。宋朝在西北邊境部署了大量邊防軍。張元認為,既然科場落魄,索性棄筆從戎,在經(jīng)略邊關方面展露才華,出謀獻策,立下軍功,也不失為入仕的一條捷徑。

  這條路同樣阻力重重,難以實現(xiàn)。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前唐侍衛(wèi),他最后卻自己稱了皇帝,為了避免這類事情再次發(fā)生,宋朝自開國就打壓武將,不給他們實權,就算是同等職位的官職,文官也是比武官好很多。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宋朝軍力部署內強弱枝,邊境戰(zhàn)事不斷。

  張元等人到了邊關,毛遂自薦想從軍,但邊關將領卻瞧不起這三個讀書人,認為讀書人怎么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會添亂,沒幾天便打發(fā)他們回到原籍。

  既然文人瞧不起武將,武將自然不會對文人有好感??梢哉f張元的運氣實在不濟,他遇到的是武將,百無一用是書生,要改變武將這一認識絕非易事。

  滿腹才華的張元,兩條路都受到重重阻力,怨恨日漸增加,抱怨命運不公,反抗的本性被徹底激活。

  為了發(fā)泄心中不平,和同伴做了幾件出格的事情,應該是青春期少年都會有的沖動吧!但等待他的卻是縣長一頓毒打,將一顆裝有夢想的心徹底擊碎了。

  經(jīng)過痛苦掙扎和認真研究,一個能改變張元命運的人出現(xiàn)了。

  這個人就是李元昊。

  李元昊,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后。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

  但李元昊對宋、遼的封爵都不感興趣,他在接待宋朝使臣時,不以臣禮事宋,對宋仁宗封賜的詔書,遙立不跪拜。勉強受詔,則心內憤憤,環(huán)顧左右大臣說:“先王大錯,有如此國,而猶臣拜于人耶!“既而利用設宴招待宋使臣的機會,在宴廳后傳出鍛礪兵器的鏗鏘之聲,給宋使制造精神威懾;在禮儀上又故意刁難宋使,意在激怒宋朝,挑起事端。

  他率先自禿其發(fā),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huán)飾。強令部族人民一律執(zhí)行,限期三日,有不從者處死。一時黨項部民爭相禿發(fā)。在服飾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氈冠紅里,冠頂后垂紅結綬“。官員則按等級職別規(guī)定服飾。庶民百姓,只準穿青綠色的衣服,以別貴賤。

  從這些細節(jié)中張元看到了李元昊的野心,投靠西夏的意志愈發(fā)堅定。

  景祐四年(1037年)春夏之際,張元、吳久俠、姚嗣宗來到邊境,就在越境的前夜,姚嗣宗打了退堂鼓。夏州即在眼前,故鄉(xiāng)已拋腦后?!疤甑前耸?,文王一見便同車。如今向西江邊釣,也被官中配看魚?!边@是張元在邊境作的詩,他自比姜子牙,期待遇到像周文王那樣能禮賢下士、人盡其才的明主。

  臨行前,路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并'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翱磥恚瑥堅皇呛翢o忠君愛國觀念的人,但是一個較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他認為自己的才干遠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輩,有這些人當政,他永無出頭之日。他要尋找一切機會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為此,不惜叛宋投夏。

  想要投靠李元昊,但沒有熟人介紹,顯然是很難成功的。不過張元一向是個驚世駭俗的人,他帶著吳昊在西夏的一家酒館里終日飲酒,還在墻上很醒目地寫上“張元、吳昊到此一游”。

  西夏巡視的官兵看到后,認為這是犯了李元昊的避諱,于是將張元二人抓捕入監(jiān),并報告了李元昊。

  李元昊大為驚奇,經(jīng)過親自審問,知道張元二人是有才之人,于是不但沒有追究犯諱的重罪,還委以重任。

  朝廷得知張元投靠西夏后,宋仁宗大驚,“詔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幾察出入,饑寒且死”。

  為了解決張元的后顧之憂,一場營救張元家人的大幕在李元昊親自安排下拉開帷幕。

  公元1039年的某一天,一個普通監(jiān)獄的監(jiān)獄長傳來了一道圣旨,把牢獄中的數(shù)十名囚犯押往宋朝汴梁都城。就是這個決定,讓監(jiān)獄長釀成大錯,原來這是西夏人精心密謀已久的劫獄,在這一次行動中宋人張元家人被秘密接往了西夏。

  沒有后顧之憂的張元和新主子李元昊,從此帶給北宋長達七年的戰(zhàn)爭。張元得到了重用,不到兩年,就當上了元昊的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相當于宰相。元昊攻宋的許多謀略都是張元提出的,好水川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都有張元參謀贊畫之功。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zhàn)中張元輔助元昊大敗任福等人率領的宋軍,宋軍僅陣亡就高達一萬多人,望著好水川內遍布的宋軍尸體,西夏軍師張元趾高氣昂地在界上寺墻壁上題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耙运诬姷氖窖聿┤」γ?,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并在詩后題言譏諷韓琦,署名時寫了一大串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

  由于獻計有功,張元又被升為國相,李元昊對他更是器重至極。

  張元一心想滅掉宋朝,于是極力勸說李元昊乘勝追擊。先奪得陜西,再入主中原。并建議李元昊聯(lián)合契丹,共同對戰(zhàn)宋朝。

  李元昊接連取勝,雄心大振,在張元主導下,率兵攻打渭州。這時朝廷已采納范仲淹積極防御策略,在邊塞大修城寨,提升了邊防防控能力。在范仲淹親自指揮下,渭州一戰(zhàn),西夏幾乎全軍覆沒。

  連年征戰(zhàn)雖然對大宋造成了致命影響,但對西夏這樣的小國來說,代價巨大,財力已經(jīng)不允許繼續(xù)作戰(zhàn)。西夏國內貴族們紛紛上書要求休戰(zhàn),國內局勢也發(fā)生了變化,為了自保,李元昊決定和宋朝議和。

  張元心有不甘,多次勸阻李元昊不要和宋朝議和,但無濟于事。宋慶歷四年(1044年),西夏與大宋和談結束了長達七年的邊境戰(zhàn)爭。張元知道其理想無法實現(xiàn),于是郁郁不樂,在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

  宋夏議和后,宋朝從張元這件事,意識到科舉制度必須改革。一個落榜書生就把宋朝搞的如此疲憊不堪,當年要是知道張元叛逃,不如直接錄用為進士。

  根據(jù)王詠的《燕翼詒謀錄》卷五記載說,正因為張元當年的“走夏州“,即張元叛宋投夏之事,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當時科舉進士中的殿試實行末尾淘汰的錄取制度,而對凡是中了進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即使那些科舉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盡量防止再出現(xiàn)文人叛逃為敵所用之事。

  張元最終以悲劇落幕,他的鴻鵠之志沒有完全實現(xiàn),極端主義使他成為叛國者,但是這個小人物帶給北宋的影響卻很深遠。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