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城自第一場雪落,天氣益寒,風如刀割。街市行人寥寥無幾,除卻巡城軍士,便只余筑城工匠。
去歲韃靼進犯,偏頭關城御敵不慎,其一即城墻破敗,多處補修不及,其城東因丫角山在一側攔截,有防御之能,更是多年未曾修繕。
沈昭初至偏頭關城時,見其破敗之狀,一時竟以為自己誤入荒城。
自同和年間,大長公主越居庸關,三征漠北,將韃靼逐至草原深處后,邊疆平息了數(shù)十年,先帝朝偶有爭端,然多拒敵于長城外,是故內關城防日漸衰敗。
直至永明末年,韃靼長驅直入,橫掃邊關,如入無人之境,似平地一驚雷,朝野內外終日闊談之臣方知邊關防御之孱弱。
固有杜鞏誘敵在前,邊關防御不及在后,然城防體系單薄仍是永明之戰(zhàn)潰敗的主要緣由。
尚在大楚建朝時,因草原異族屢屢入侵,遂在此建城池。大周新立,重修關城。然黃土修筑,又經(jīng)百余年刀砍斧劈,炮火肆掠已不似往日堅固。
是故沈昭駐偏頭關城后,當即著手城防事宜,其中城墻修繕為首。包括女墻、馬面、門樓、外壕等。且磚石燒制技術已有發(fā)展,黃土城墻皆可包磚。此外,又于城外擴建校場,招兵買馬。
然城墻修繕卻多有坎坷——
“少明,我觀你所建之城墻,其構造與別處似有不同——”
周謹立于城樓前,向四周看去,細細打量起來。較之尋常城墻的凹凸齒形,此處卻是齊平,且高出數(shù)尺。
“女墻變作平頭墻,馬面敵樓又被拆除。連門樓亦有改制……其中設門板是為何?”
沈昭聞言,便將落在羊馬墻之上的目光收了回來。
“此亦非我獨創(chuàng),乃借鑒前人。女墻低小,其效不如平頭墻,除墻上三處方眼,墻頭亦置排叉木,仍有御敵之能。馬面亦如此。
而門樓除置放弓弩刀槍外,其上暗板可拆除,置巨木石碎攻門者。其下城門亦設三重,以巨石木柵代之。此皆為守城之法——”
她語氣微頓,轉頭看向遠處的戰(zhàn)壕?!叭皇貫橄拢樯?。惟愿此無可用之時?!?p> “此乃你撤釣橋之故?”
沈昭不禁失笑,“重行兄知我!”
“固為出入之便……難免涉險。此等膽量我弗如遠甚!”周謹笑了起來,又道,“其后筑羊馬墻,置兵力,一壕兩城亦可御敵?!?p> “我欲于大城內再挖一壕,壕垠筑墻,即兩壕三城?!?p> “以偏關之力……”周謹不免驚詫。他在此處已游戲數(shù)日,對偏關貧苦之狀深有所感,固為護城,然民力有限,此行想來不易。
“正因如此,以致偏關城墻直至今日未曾完善?!鄙蛘盐⑽㈩h首,似又想起一事來,“依你之見,誰最不認可此事?”
“李正?!?p> 周謹?shù)恼Z氣極為篤定。
偏關守備李端,字正。
沈昭聞此亦不詫異,只不緊不慢地,“足見重行兄來此亦經(jīng)思慮?!?p> 她的語氣轉而微沉,“功勛已報,調令再遲亦會傳來,屆時李正遷至他處,若偏關受擾,其責在我。而此刻銀庫在他懷,用作修城無疑割其肉。”
“想必不止如此?!?p> 若偏關城破,沈昭身為守將,恐難逃脫,生死即在頃刻間,上任守備已有前車之鑒。周謹眉頭一皺,忽然知曉祖父為何使他調任此處。
“克扣、壓權事小,其意在取你之性命——此舉實屬小人行徑!”
每逢戰(zhàn)亂,朝廷會撥餉銀修繕城池,安頓災民。李端無權壓制,若非有人默許……沈昭之險境隨時可見。
沈昭神色坦坦蕩蕩,“話雖如此,可城池最終仍被修繕。既是為民獲利,李正等人之舉何足為慮?!?p> 李端雖為偏關守備,然偏關將士之數(shù)在岢嵐道西路為首,危及自身性命之事,誰敢輕率!在此事上,李端亦是被逼宮。
沈昭此言一出,周謹轉瞬明白過來,卻又不解道:“既為守城,又何必行攻伐之舉?韃靼擾邊非今日之事,以你一人之力逐其于塞北,何其艱難?!?p> 聽得此言,沈昭卻鮮見地沉默了一瞬,她的目光落在西北方向,一片起伏的山巒掩映著塞北黃沙。而偏關人都知曉這片青山后是奔騰的黃河以及一大片肥沃的土地。
“將異族永逐于塞北確非一日之功,然國朝疆土豈可流于旁人!”
沈昭的手摩挲著粗糙不平的城墻,似是邊疆的沙礫,又似裸露于沙土的尸骨。
“重行兄可知,邊關軍民未必亡于異族?西北風大沙重,缺衣少食,開中法、屯田制皆難自給,是故軍民漸失。然西北果無可存之處?聞春夏之際,時有軍民渡河播種,然顆粒難收?!?p> 周謹猛然間知曉她之意。
邊關軍制敗壞,百姓生存益艱。非是氣候愈發(fā)惡劣,其緣由在河套失守。
正始末年,太祖崩逝,國無新君,諸王爭位,朝野頹敗,又逢前朝余孽趁亂舉事,戰(zhàn)亂頻發(fā),尸骨遍野,為禍大周數(shù)年之久,以致經(jīng)濟蕭條,人口驟減。
此后大周雖平息戰(zhàn)亂,薊州、宣府一帶卻仍受異族窺視,且世祖踐祚遷都于北平,急需兵力。彼時山西行都司地廣人稀,遂將其西部兵力遷于京師。山西失十三衛(wèi),領地由此減少。
同和年間,大長公主三征漠北,迫使部分異族遷向土默川,后定居于此。以致宣府一帶雖太平,山西大同卻屢受其擾。
太康年間,先帝始掌權,工于心計,離間臣民,遂黨派之爭頻發(fā)。彼時韃靼再度犯邊,國朝卻因黨爭延誤戰(zhàn)機,以致其侵蝕至黃河內部即鄂爾多斯地區(qū)。邊疆戰(zhàn)亂由此而起。
此后,大周數(shù)次欲收復失地,然皆敗北而歸。此已成朝野有志之士之心疾。
周謹恍惚憶起少時,曾于堂前闊論,言及收復之事披霄決漢,又痛斥朝廷不謀其事。激昂之言猶在耳邊,而今再聞沈昭之意,一時竟是感慨萬千。
他怔了半晌,而后大笑起來。
“我等守城戍邊,是為民生安樂,若民無生存之道,殺敵何用?河套失守多年,正當收復之際!”
沈昭的冷沉之色收斂了兩分,眼角染著笑意,“依你之見,此舉非是癡人說夢?”
“怎會是癡人說夢!”
周謹似是想起沈昭往日所為,眉頭舒展開來,語氣里帶著幾分感慨。
“昔于金陵求學,何曾想會有今時?在旁人眼里,收復失地非一家之言,于你而言卻未必?!?p> 沈昭深知其意。
依周謹之見,她之兄長忝為帝師,今上視她如姊妹,陸太后更是親賜昭平縣主之位——已然天子近臣,大周女眷有幾人可出她之右?
然黨爭在前,朝廷行事舉步維艱,且大周國庫空虛,想必一旦她上書言及此事,朝野定會群起而攻之——甚至撤職待家。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p> 此前收復河套之事并非無人提及,然皆胎死腹中,其中難度可想而知。而今沈昭可為天子近臣,比之前人卻便利許多。
周謹微微頷首,繼而笑道:“若是竇黨知曉你西征之后非但不覺艱辛,更有如此雄心壯志,想必對你來此追悔莫及!”
然收復之事少則十年,屆時沈昭未必在此……卻不知沈昭作何打算,畢竟邊關非久留之地。
沈昭當即冷哼一聲。
“及至出兵收復之際,竇黨再悔恨交加亦無益!”
萬山載雪
本書仿明制,但許多地方根據(jù)劇情而改。城墻修繕借鑒《守城錄》。還有歷史上河套地區(qū)很小,作用也不大,這里改成那一大片都是肥沃土壤了。 然后打滾求推薦收藏評論~ 感謝潑茶求書香、登山客、千神徒書友的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