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根水
大冰老師在《他們最幸?!防飳懙溃喝绻粋€人能夠堅定在一個理念里生活和成長,那么所謂的煩惱,終將會轉化成安寧和開心,甚至轉化成讓你內心強大的力量。
小城上的天空知道根子的一切心事,只是它只字不提。
多美林卡長出的月亮伸向的阿曲河的海面,流向根子的內心深處,隱隱作痛。
小城的人,都說阿曲河的水,帶有功德。
一甘、二涼、三凈、四香,消除雜念,凈浴修身。
根子,時常用阿曲河的水煮茶,就當洗心。
根子時常想,她應該換種方式與小城相遇。小城里有湛藍色的天空,有平靜的大湖,有干凈的街道、有土土的老房子、有睿智的老爺爺在門前曬太陽,有辛苦了一輩子的老阿媽在寺院前祈禱,有虔誠的柏香味,其實,這一切都符合根子以前對西藏的想象,她想這一切應該是干凈的,是真實的,是屬于自己的。
但生活往往就是枯苦的,應該說,根子對于小城的生活,是枯苦的,她也把自己當做個小城的旅行者,喜歡小城,熱愛小城,在某一刻,突然發(fā)現,原來,喜歡是極難的,熱愛,更是極難得,她也終將不能把自己放在旅行者的角色里,客觀地來喜歡小城。
對小城來講,是件不公平的事。但是,誰在意呢。
夜色匆匆,根子與聚會、高聲談論、阿諛奉承,格格不入,根子就是那樣堅執(zhí)的人,連表面的和諧也不愿意維持的人,即使,生活要打磨她的棱角,弄得她一生酸痛,根子也懦弱,也畏懼,她處理的方式,是孤獨的,一直在逃避,在遠離,她覺得這樣,能保持自己內心的干凈,能滿足自己心性的干凈。
畢竟這也是一種快樂。
根子是不喜歡小城的,無論如何,離開小城的想法,像一顆結痂的穗子,等待秋日陽光,一鐮刀,倒地,收割,裝袋。
根子,覺得自己在小城,是漂浮的,心,是散的。整個人,每天都在游離,在漂浮的難受的時候,喜歡去多美林卡,在橋上、在橋邊。一個人伴著夕陽,靜注阿曲河,只有靜謐在大自然里,享受這天地間的饋贈,感覺自己想一枚看不見的塵埃,根子才覺得自己與小城是相融合的,是和諧的。
廚房的黃豆在豆?jié){機里旋轉翻滾,一粒豆子,追漲者、破碎者、加熱、分離、快速、在分離,一切看起來都是機械化的轉變。在凌晨三點,坐在小房子里的一角,喝一杯熱茶、幾粒葡萄干、一杯豆?jié){,飽和而充盈,這一刻的寂靜,讓根子覺得幸福。
根子喜歡深夜里進食,覺得這樣可以填滿她內心的空虛,雖然她極不愿意展現她抑郁的樣子,但夜里進食是她對抗抑郁的唯一辦法,也讓她大把大把的脫發(fā),好像要把所有的空虛跟內心感到的貧瘠在頭發(fā)上淋漓盡致的體現,直到她戴上眼鏡,看見滿地的落發(fā),長的,短的,碎的,分叉的,根子才覺得這是一件嚴重的事,已經嚴重影響了她的健康。
窗上霧氣,形成一股夢境,根子想象著離開,第一次,迫切的覺得,自己該離開了。
根子很久沒有與人通過電話了,那種放松的、散下一切負擔的通話,好像做了成人儀式,學會了隱忍。除了工作上的事,根子也很久很久沒有主動打電話給其他人,連主動說話的欲望也沒有。甚至,連與母親的視頻也不愿意接,因為她總覺自己的現狀是內疚的,她不該是這樣的,她也不愿裝作快樂的樣子,與母親說話,她知道,一旦與母親聊到某些話題,意見不合,她就會發(fā)脾氣,暴躁,將心里的壓抑完全爆發(fā)出來,她不想這樣,傷害母親。母親,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不該在受到這些傷害。
因為,母親始終是這輩子,最心疼你的人,而母親,卻不是。
其實,母親也一個人,十五年了。
但,從來,不說。
2.土房子
心有隱忍而苦澀的疼痛,是一種惘然。生活總是這樣,像一個腫脹的水泡,亮锃锃的。
根子喜歡舊的物件,舊的顏色,舊的物件里有生活的寬度,有時間的厚度,有歷史的故事,有歲月的沉淀,有生命的質地。
老物件,總讓根子,踏實。
老,是生命的另一種態(tài)度,沉重,默不作聲,而又擲地有聲,最重要的是,快樂,是對生命負責,大多看起來隨意的人,其實對生命,很敬畏。因為敬畏,才有心性隨心所欲。
而大多數的人,在嫉妒,貪婪里,忘記了這項本能,成年后,人性的脆弱、復雜,總是敲打著根子的內心,她不愿意接受,這樣的事實。她總是回想高中、大學時代,但是她已經成年了,工作的年限都足夠讓她再次重讀一個大學了,成年,是一個需要負責的詞語。
小城的鄉(xiāng)旅里有一種民居,小城里的人,都叫它,安多民居,根子喜歡叫它土房子,是一個呈梯形的夯土結構,每層相互獨立,又層層疊加,一般不超過三層。
三,真的是一個特別的數字。
土房子用當地片石碼列做基礎,支模板,取黃土,混上青稞秸稈,注水,攪拌,混合,倒入模板,眾人踏墻而夯,手里的夯墻工具,呈T型,鄉(xiāng)旅人,齊聲高歌,一眾用力,把所有的力氣都注入在這黃土夯墻上,讓人無法不對這樣的墻體、建筑,肅然起敬。
由土而生的房子,值得被關注,也值得被遺忘,遺忘是它的本性,是土的本性。
土,是大地的最終歸屬。
夯土房,生土建筑,是一種樸實無華的藝術,又是一種簡單的高雅藝術,在大地在蕓蕓眾生中,無聲的野蠻生長。像是大地母語式的問候,問候這世間所有的肌理,自然地回饋,甘之如飴。
泥土間的空隙,經歷“夯”后,變得結實,在青稞秸稈的拉力作用下,變得渾然天成,根子想,黃泥土河青稞秸稈就像一對親密無間的戀人,一生相依,從出生到轟然倒塌,都緊緊的相依在一起,世間有多少戀人,希望這樣,可以這樣。
渾厚,是土房子的代名詞,根子一走到鄉(xiāng)旅,滿心歡喜。歡喜土房子的外墻上長滿了青苔,那是另一個生命的生長,溫潤、真誠。
被太陽曝曬過的土房子,最是根子喜歡的顏色,外墻干干的黃色,粗糙的顆粒感,好像更有滄桑感了,根子喜歡滄桑感,讓人心性變得遼闊,一瞬間,可以讓根子從女性過渡到男性,性別的轉換,是根子從小幻想的一件事,根子一直覺得自己的心性應該偏數男性化的,但她,時常冷淡。
所以,上帝不會偏愛某一個人,生命是輪回的,大自然是公平的,只是這種公平,需要無數次的更替,才會深刻。
你看,又一座土房子沒了內墻。
3.伸臂橋
人的孤獨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在破解這種孤獨感。但內心的純粹和堅韌,能夠愛上孤獨、享受孤獨,心靜,便覺得有力量。
生命,總應該是有自我滿足的。
大地的表達方式,應該有兩種,一個是土,一個是木。
遇見伸臂橋,是根子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層層相疊的原木,形成一道粗獷的圓弧,木榫相接,原始相連,是怎樣的力學結構承載了小城數千年的命脈。
木頭是會呼吸的。
橋墩、伸臂、橋面。每一個層次結構,像極了父親的手臂,肱二頭肌,手臂,雙手,承載的是根子童年到成年精神支撐,延伸到不可知的未來。
卯榫結構是巧妙的,是晶瑩剔透的。
過橋,去見喜歡的人,過橋,去見喜歡的世界。
用禪宗里的話,過橋,去遇見自己。
根子看見,二樓土房上,放著一把獨木梯,直通天庭。
是的,樓梯,也是木頭。
一個腳印,一個坑。
一個坑,一個梯步。
土房子里面,也是木頭的。
4.石頭山
人性,是矛盾的。美好的事物,需要被依持,做舊的物件,用來拿來回憶。唯一青山遠目,不能做舊,年復一年,干凈體面。
大地的表達方式,應該有三種,一個是土,一個是木,還有一個是石頭。
蓮寶葉則,尊嚴的玉石之峰,是小城的一座神山,阿曲河就發(fā)源于此。又稱,石頭山。
石頭山,有高原冰川的拉力作用,在小城,是神圣的,在安多地區(qū),也是極為神圣的。
白塔青湖,高山神門,扎尕爾,天空之凈,天空之靜,天空之境。
根子徒步進過石頭山,坐車進過石頭山,每一次進入都心生敬畏,看每一座山峰,都像是一座神像,小心翼翼,生怕冒犯。
峰巒延綿,站在高處,看得見小城的脈絡如此清晰,清晰的讓根子覺得自己內心貧瘠,一塵不染的山峰,有著深刻的記憶。像深海的藍鯨,從不輕易,浮出水面。
根子是虛妄的,是渺小的。
油潤的石塊,沉在扎尕爾措的湖底,就像人的心,也應該沉了很多石頭,浮出水面的,漸漸變紅,淀在水底的,漸漸通透,變成了玉。做人也應該如此。
巨大的山體空間里,是不會遺忘彼此的,因為一切聲音必有回音。根子想,這應該是一個摸藍天的好地方,可是無論根子爬多高,都離天很遠。
保持距離,應該也是一種善意,距離,需要成全,不急功近利。
5.神之座
立定心意,是一件極難得事,真實的生活,是每一天活著,并想這如何生活,分內的事是工作,不知不覺,日子便過了四分之一。
根子后來,想,生活分內的是,應該是學習,學習是一種清福,大多數人都不會享受這種清福,根子,也是,無福消受這種清福。
根子,以前就想,在一個有天井的房子里,喝茶,看書,練瑜伽,學禪意,輕食,養(yǎng)生,一只花貓,坐在鋪墊,墻角有盛開的黃花、綠葉,有生長的繁樹,這應該就是人間享樂了,遇見神座,根子便更加向往這種享樂,覺得神座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在此之前,根子離不開這座小城。
神座,神之仙座。
一個靜謐的村莊,村莊里到處都是有土而生的土房子,窄石長巷,很容易讓人想到鄭愁予先生的《錯誤》:“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試圖觸及的,也不過是自己的真心,可是,是人,就難逃世俗,根子想暴富,遠離世俗,享樂,人間快事。但她更明白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自知,從來不需要用力解釋。
神之座,應該是適合觀星的地方,根子常想在深夏時期,到山頂,撩夜間滿月,捕夜間辰星,但根子總是不給自己,與神之座獨處的機會。
根子,也羨慕那些能做自我的人,敢于跳出舒適圈,尋找自我的人,根子也盡力的在尋找,索然中,降低了自己的層次,獲得滿足,也是一種和解。
扎布拉山長滿了很多松樹,六月份的松樹腳下長滿了蘑菇,菌類。不知有沒有毒,要經過拉姆的認定,根子才敢采摘。
通向山頂的路,是青石板,是神之座的村民一塊一塊背上山,找平,壓實,活生生硬是砌出了一條路,5公分的厚度不能代表神之座的厚度,尊崇自然,團結艱苦,是神之座的精神,是神之座的脊梁。
精神一詞,是從很多人的汗水浸泡出來的。
神之座,很有多土房子,也有很多木圍欄、木糧架、木櫈、木橋、木門、木窗、木桌,這些都是極易讓人感到純粹的物件,伴著熱曲河吹來的微風,將神之座一分為二,一面,見自己。一面,見未來。
村里,很安靜,很干凈,讓人很舒服,讓心很干凈。
熱了,去山里走走,乏了,去昂堂叔叔家坐坐,累了,去經堂轉轉,看看村里的老人、小孩、長路、老房,一切都消散了。
生命的呼吸都回饋給了一泥、一房、一木。
窗明幾凈、若木黃墻。
夜幕塵光,歲月可嘆。
世外桃源,不是桃花盛開,是遇見陶淵明,遇見純粹的自己。
6.曼扎塘
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么》說:“心的真相是無相。”人生能幾、人生能何,其間之度,心色妄然,后容之世,猶如水中月、空中花,能勝物而不傷物,上善,舍心而厚萬物。
曼扎,在藏語里有“壇城”的意思。
壇城,在梵語中,叫:曼荼羅。
壇城,須彌山之壇城,觀想之,以須彌山為中心為一小世界,佛法所見,未吾凡人所測。
層層疊加,供養(yǎng)曼扎,沉修福德。
曼扎,是藏傳佛教中常見的法器,象征把整個宇宙縮小在上面,以實物,觀想,作供養(yǎng)。供養(yǎng)曼扎,是密宗積聚福德與智慧的方法。
根子看著須彌山觀想體系,山外之山,中心立柱,柱頂切利三十三天,其實她連:“身上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都做不到。自念自己也不過是壇城南瞻部洲的一粒浮沉,小城里,一個平凡不能在平凡的螞蟻。
曼扎塘,是小城的一處天然高原濕地,屬黃河上游涵養(yǎng)之地,大地之腎,藏先天之精,陰陽相合,水草游走,牛羊豐美,黑仙姑(黑頸鶴)守護之地。
初見曼扎塘,宛如天仙門庭,肅然起敬,嘆為觀止。
站在遠處高山鳥瞰,河流彎曲游走,猶如神龍靜憩,心身收緊,生怕驚嚇。
山脈,龍脊,連初升的太陽,都心生三分敬畏,拋開一切塵事雜念,只想盤坐蓮花,雙手合十,隨著大地的呼吸,冥聽風聲、水生、云聲,本是無樹,鏡非有臺,塵本非塵,虛無一物,何來塵埃。這大概就是心的真相吧。
眼觀萬物,卻不能觀萬象,浩海如煙,包羅萬象,心本無相,相隨心生,如若不動,相隨心滅,修身修心,如如不動,自然安得。
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7.游牧云
一座小城,兩種氣候。
有時候,生命就像一朵云,在山,在河,在海,在晴日、在雷前、在雨時,風吹一吹就散了。
根子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喜歡正午的云朵帶著日暮的夕陽,穿過塵埃的軀體,在墻面打出一條道來,用手輕輕一抓,低進麥浪了,任有云灰飛煙滅,恣意妄為,帶進一條深色的大海。
小城的云,就像小城的名字,一個可以用耳朵訴說的地方,云水相逢,總是深情。
從“游牧味道”飄來的云,像極了二十歲的根子,初來乍到,滿身歡喜。根子有時候想到自己已經已婚了,也會考慮生小孩的事情,雖然根子極其相當丁克,但是她也曾想過自己的孩子叫云兒或云子,按照本性成長。
這個名字,根子一直記得。
生長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