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小城根子

第四章 生長坦然

小城根子 老灶兒 1435 2020-06-21 18:53:30

  1.黑青稞

  周夢蝶先生在《讓》里寫到:“我寧愿為圣壇一蕊燭花,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p>  成長之路,學(xué)會低頭,也是一種智慧。

  青稞,是高原最初的谷物,古樸、又純粹,堅強、實在。

  黑青稞,是小城最初的承諾,耐寒,耐旱,耐貧瘠。

  小城保留著原始的農(nóng)耕方式,這里沒有現(xiàn)代化的種植機械,春耕播種,“二牛抬杠”,疏松土壤,原本緊實的土地變得松軟溫柔,朦朧中等待青稞種子的著床,聽,是生活落籽的聲音,一聲春雷,一場雨夾雪,喚醒大地,孕育是大地的本能。

  青稞是通人性的谷物,帶著晨曦在薄霧中,破土而出,綠芽生長,鋒芒畢露,歷經(jīng)電閃雷鳴、風(fēng)雨交加、冰雹襲擊、結(jié)穗后的青稞,一天天垂落下去,穗子把莖稈墜成一個謙卑的弧度,一呼一吸間,生長過程就像完成瑜伽里拜日十二式的前三式,祈禱、伸展、前屈,面向陽光,沉默、堅韌、完成一輪又一輪的生命交替,成為主食,交以牧民,延續(xù)。

  這謙卑的弧度,讓根子想起幾十年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母親,堅韌,堅強。

  日升月落,青稞將太陽的顏色印在了小城的九月,金鼓之地,一片金黃。青稞熟了,壩上處處高歌,一彎腰,左手抓桿,右手鐮刀一落,排木相立,小城的牧民將青稞拴成術(shù),分成“人”型,搭在青稞架上,穗羽垂立,保持最后的驕傲。

  正午驕陽,青稞束鋪滿夯緊的屋頂,藏族阿媽,揮起連枷用力一拍,又一揮,又一拍,青稞粒與桿屑隨風(fēng)飛舞,“風(fēng)包機”咯吱作響,將青稞粒與桿屑、麥芒分離,干凈的青稞粒一盆一盆倒進糧袋,碼滿了夯房的一面墻,攤場、起場、放束、打青稞、分離、裝倉、簡單的生活又充滿了踏實。

  鐵鍋在土灶上微熱,將青稞粒倒入過鍋中,反復(fù)翻炒,黑青稞的麥香從鍋里飄向房前屋后,沁人心脾,深吸一口,永生難忘。

  木漿葉片,水力驅(qū)動,古法水磨。

  小城傳統(tǒng)的黑青稞采用水磨方法成青稞面(糌粑),一般水磨房建于溪水渠間,底層為木漿葉片連接石磨盤,二層以木板隔開,開一方形口子,圍成一25厘米高的無蓋木(石)盒,中間放置上下兩個磨盤,下磨盤轉(zhuǎn)動,上磨盤吊一呈倒三角錐的牛皮袋,青稞倒進牛皮袋中,猶如沙漏一般那流進上磨盤中間口子,水落流擊,沖擊木漿葉,帶動磨盤轉(zhuǎn)動,水的柔情,石的溫情,與青稞糅合,糌粑從下磨盤中牛角做的口子流出,水磨出的糌粑粗細適中,格外醇香。

  糌粑放入碗中,放上一坨酥油,少許白糖,沖入紅茶水,用食指不斷攪拌,逆時針旋轉(zhuǎn)碗,沿著碗壁,四指揉捏糌粑,成坨,入口,口齒留香。

  世間萬物,皆有使命。

  青稞一穗,為小城,點亮光芒,為離開的人,留下一份念想。

  根子,來小城后,也吃糌粑,只是不放酥油。

  新事物的也需要慢慢的磨合,不習(xí)慣,日復(fù)一日,也會磨成習(xí)慣,最后,才明白,習(xí)慣與喜歡,不相關(guān)。

  2.書之筆

  身心不亂,自然安樂,身心安定,自然平靜。

  楊絳先生《將飲茶》說:“世態(tài)人情,比明月清風(fēng)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可一抬頭,心亂如麻。

  再一抬頭,過半世,憂,依舊心亂如麻。

  見字如見人,寫字即寫心。

  根子遇見藏文書法,是在小城的一次節(jié)慶活動中,一隅的藏文書法,沉靜、獨具力量。

  竹桿一削,削掉心浮氣躁

  筆桿一立,立起萬水千山

  藏文書法,所用之處皆自然,竹筆來自高原箭竹,墨汁用高原柳樹煅燒冷卻,藏紙是由狼毒花根制作而成,盤足端坐,靜而習(xí)之。

  書法,需要靜,需要沉,下筆時需要,練時需要。

  下筆深刻,成書干凈,筆墨淡淡,內(nèi)心濃郁。

  善于書法的人,好像都不善于主動言辭。

  根子想,都說,藏文時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習(xí)藏文書法,應(yīng)該就是美自不勝收吧。

  書寫規(guī)則,人生法度。

  習(xí)書體,不急不躁,苦中作樂,修心性,凝神聚氣。

  人生如習(xí)字,好事多磨,潤物無聲。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