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代王朝更迭

第71章縱橫論治安

歷代王朝更迭 湯加鹽大伯伯 3730 2023-01-02 22:43:43

  未央宮中花月夕,歌舞稱觴天咫尺。

  從來所恃獨君王,一日讒興誰為直?

  咫尺之天今萬里,空在長安一城里。

  春風(fēng)時送簫韶聲,獨掩羅巾淚如洗。

  淚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見應(yīng)無期,

  不如南粵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時!

  這首《長門怨》,是南宋大詩人陸游所作,表達了和親女子對中原君王的思戀與怨嗔。每次和親,都有人作為陪嫁品,隨和親女子前往匈奴。自婁敬提出和親之策起,不知道有多少人作為陪嫁品前往匈奴。陪嫁之人背井離鄉(xiāng),也有不愿意的,但無能為力。

  在文帝期間,出現(xiàn)了一位報復(fù)心極重的陪嫁品———中行說。

  中行說——西漢漢文帝時人。原為宦者,因不滿作為漢匈和親的隨員,對漢朝懷恨在心,轉(zhuǎn)而投靠匈奴,后成為單于的重要謀臣。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長安的桃花、李花竟然在十月綻放。

  古人相信,天現(xiàn)異相,必有大事。接著,驕橫乖戾的淮南王劉長造反,死在貶謫途中,劉恒悲痛傷懷。劉長絕食而死的傷心事還耿耿在胸,冒頓突然寫了封信給劉恒:

  前幾年我匈奴右賢王侵犯貴境,致使兩家突生嫌隙,很是不該。為了表示對右賢王的懲罰,我命他攻打月氏。天賜福,右賢王滅了月氏后,樓蘭、烏孫等二十六國都?xì)w附匈奴,北方已被平定,全在我的掌控之中。匈奴希望和大漢再次和好。

  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冒頓這封信表面要求交好,實質(zhì)是威脅。他平定北方,勢力大增,可能效仿南越王,突然在北方稱帝。他這封簡簡單單的信,確實棘手,劉恒招朝臣商議對策。此時的大漢朝廷,真是朝中無人,軍中無將,全體同意和親。朝臣的理由是:匈奴剛統(tǒng)一北方,銳氣當(dāng)頭,就算漢朝贏了,那片鹽堿地也不好。

  劉恒不喜歡打仗,朝臣倡議和親,正中下懷。如果賈誼在朝,必定大發(fā)出兵的宏論。曲高和寡,庸人容不下才人,才人又要遭遇郁悶悲憤的打擊。蒼鷹落水,只能淡然地低頭,閉眼等死,如果勉強掙扎,只會讓后人徒增傷悲。

  天不遂人愿,漢朝的老故交冒頓接到劉恒的和親書信不久,壽終正寢。冒頓死后,他的兒子稽粥繼位,號曰老上單于。在關(guān)鍵時刻,冒頓走了,以前的努力都白干了,一切都得重來。新單于繼位,漢朝要遣送一位和親女子。

  劉恒忙選翁主,翁主指遠(yuǎn)嫁匈奴的劉氏宗親女兒。選好翁主,也選了位陪嫁品,這陪嫁品就是中行說。中行說不想去,被迫而行,他走時留下一句話: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的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我去,我必定作亂。

  中行說說得出,做得到。剛到匈奴,中行說立刻投降老上單于。中行說頭腦靈活,也會說話,將漢朝的一切詳詳細(xì)細(xì)地告知單于。匈奴人對中原地區(qū)的了解不深,頗有畏懼之心,中行說自陳家底,告訴單于大漢朝中無人,軍中無將,和親之弊,逐漸得到了單于的偏愛。

  當(dāng)初婁敬提議和親,說漢朝公主嫁給匈奴,能夠說幾句好話,使兩家和好。還說沒有女婿欺負(fù)丈母娘、外孫毆打外公的道理。婁敬一定沒想到,中行說成了漢朝的奸細(xì)。中行說大肆鼓吹匈奴人脫離漢人物品,擺脫漢人思維,做真正的匈奴人。中行說此舉,很像外國侵略者以經(jīng)濟手段入侵時,有識有智之士發(fā)出的救亡口號:提倡國貨,反對西貨。

  匈奴人喜歡吃漢人的絮食物,如米飯、饅頭等口感細(xì)嫩的物品,中行說教導(dǎo)說:“匈奴人還沒有漢朝一郡的人多,匈奴之所以強悍,勝過漢人,全因衣食不同。匈奴人所吃的能強身健體,漢人吃的只會使人萎靡不振。如果匈奴人貪圖漢食口感好,全都喜好漢物,最終依賴漢物,漢朝只出十分之二的財物就能使匈奴人歸附。漢人的衣服容易破,沒有氈毯皮袍好;漢人的食物吃不飽,沒有肉食充饑?!毙倥擞X得中行說之言有理,放棄漸漸喜愛的漢物。

  匈奴人不會計數(shù),中行說教匈奴人計數(shù)。中行說盡心盡力,倡導(dǎo)匈奴人不要用漢貨,以免根深蒂固地依賴漢人。他伶牙俐齒,深得匈奴人喜歡,漸漸改變匈奴人的想法和行為,并且他還繼續(xù)改變。

  漢朝送給匈奴的所有東西,中行說讓單于全部反送給漢朝,只將書簡放大一倍,改“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中行說一方面勸教匈奴人,力使匈奴人成為真正的匈奴人;另一方面同大漢使者辯論,滅漢人之氣,揚匈奴威風(fēng)。漢使者說匈奴人輕賤老弱,中行說反駁說,如果漢軍出征,也會有老人送食給年輕的孩子,這和匈奴的慣例沒本質(zhì)區(qū)別。漢使說匈奴人子娶父親的姬妾等行為不合禮法,中行說反駁說那是為了延續(xù)宗族后代。

  中行說才思敏捷,無論漢使怎么說,他都能反駁,指出匈奴人行事的好處,貶低漢人行為。漢使還想再說,中行說威脅說:“你將漢朝送的禮物給足量,否則大軍南下,漢人危險?!?p>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在漢朝邊境搶劫。

  縱橫家和法家代表———晁錯

  繼賈誼之后,大漢又有一位能人橫空出世,他就是晁錯,其本人宣揚———縱橫論治安。

  賈誼是劉恒的智囊,晁錯是太子劉啟的智囊。他兩父子都好智囊,但兩位智囊都因他父子而死?!拔木爸巍比缫粓@子的鮮花,賈誼和晁錯就如兩株參天大樹。這兩株大樹粗壯挺拔,一株招展儒家風(fēng)范,正氣浩然;另一株延續(xù)法家剛正,凜不可犯。

  晁錯是潁川人(今河南禹縣),為人嚴(yán)峻、剛直、苛刻。一句話,他有法家代表所要求的品行。他曾經(jīng)在張恢門下學(xué)習(xí)申不害和商鞅的思想,文章博學(xué),任太常掌故。晁錯的性格和學(xué)識預(yù)示了他今后的命運,他是政治上的強硬派,愿為理想犧牲自我。讀到晁錯,不禁想起雨果筆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虛構(gòu)的人物,晁錯的品行也近乎虛構(gòu)。

  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尚書》之學(xué)將近滅絕。齊國有位叫伏生的人通曉《尚書》,伏生年出九十,不可征召,朝廷派晁錯前往學(xué)習(xí)。晁錯學(xué)成歸來,滿嘴《尚書》,就如賈誼滿口《詩》《書》,被升為太子舍人,封博士。晁錯和賈誼才學(xué)相仿,履歷相似,只是所學(xué)不同,一個崇尚儒學(xué),一個信奉法家。

  晁錯激流勇進,上書要求太子學(xué)習(xí)術(shù)數(shù)。術(shù)數(shù)指治國方略和統(tǒng)治手段,多數(shù)皇帝將其偏激化,歪曲為南面之術(shù),后發(fā)展成官場厚黑學(xué),世人痛惡術(shù)數(shù)一詞。劉恒見晁錯才氣蓬勃,封他為太子的屬官。劉啟品行很像劉恒,智識不及晁錯,總在辯論上輸給晁錯。晁錯才勝太子,人人敬服,被譽為智囊。晁錯辯才勝過太子,他的剛嚴(yán)之氣起了很大作用。

  老上單于聽信中行說,不時派軍侵?jǐn)_漢朝邊疆。晁錯上書陳述對策,此疏被稱為《言兵事疏》。晁錯的策論學(xué)得好,賈誼死后,晁錯就是第一。晁錯言事,見解深刻,思想精簡,滿紙剛正威猛之氣。相較而言,晁錯的理性發(fā)展得好,賈誼以感性分析見長。

  晁錯指出,自漢朝以來,匈奴“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致使民不聊生。民不堪命,不能怪百姓無用,因為“‘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晁錯從地形、兵將和兵器三方面分析漢朝和匈奴的同異,指出“以蠻夷攻蠻夷”之策,要求培養(yǎng)一支和匈奴的作戰(zhàn)習(xí)性相同的軍隊。晁錯此論,很像中行說對匈奴人的勸說,都指出生活習(xí)性對人的影響。

  “以蠻夷攻蠻夷”之策,劉恒開始著手培養(yǎng)一支鋒銳的軍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軍中大將在急切間難以培育。“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自大漢建立,朝廷都沒出現(xiàn)一位像蒙恬一樣的必勝之將。大將一日不出現(xiàn),漢朝消除匈奴威脅的瓶頸就突破不了。

  如大江解凍一般,晁錯之才洶涌澎湃,滾滾而來,一發(fā)不可收拾。為配合“以蠻夷攻蠻夷”之策,晁錯接著提出募民實邊之策。晁錯說秦朝沒計劃地“謫戍”是種錯誤,會激發(fā)民怨,致使百姓揭竿而起。他建議劉恒以獎勵政策鼓勵百姓到邊疆定居,開發(fā)邊疆,如免去有罪之人的罪,對沒罪之人封賞。

  “以蠻夷攻蠻夷”和募民實邊一旦形成氣候,匈奴就無法肆意侵?jǐn)_邊境,晁錯的分析可謂鞭辟入里。漢朝訓(xùn)練軍隊,募民實邊,匈奴人很害怕,急欲破壞。這兩條政策實施沒多久,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單于率十四萬大軍從朝那蕭關(guān)(今寧夏固原東南)到彭陽(今甘肅鎮(zhèn)原東),一路侵掠,打砸搶毀,殺北地都尉,火燒回中宮(今陜西隴縣西),驍騎直逼甘泉(今陜西淳化西北)。

  甘泉與長安的直線距離約八十公里,輕騎一天可到,長安告急。朝臣心慌,劉恒指揮淡定,不失黃老風(fēng)范。面對一幫無用的朝臣,疲弱的軍隊,也只有劉恒這種仁厚且淡然的君主能夠忍受。倘若是暴躁的劉邦,不知要砍多少人的頭。存在就是合理的,即使不合理,存在也會慢慢合理化。劉恒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也抽離朝廷的陽剛之氣,將朝臣文弱化。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是什么性格,臣子也要扮演天子的性格,否則遭遇就如賈誼。

  匈奴此次來勢不小,劉恒命中尉周舍和郎中令張武領(lǐng)戰(zhàn)車千乘、騎兵十萬守在長安城外;封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速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任成侯董赤為將軍,領(lǐng)兵迎擊匈奴。

  漢軍大出動,匈奴沒逃跑,兩軍相交一個多月。經(jīng)歷千難萬苦,漢軍才將匈奴驅(qū)逐出塞。漢軍雖然贏了,斬殺匈奴卻很少。這是一場疲弱的、消耗生力軍、考驗供給的戰(zhàn)爭,一場戰(zhàn)爭打下來,兩軍各有損傷。這場戰(zhàn)爭將兩軍的弱點暴露無遺,匈奴兵少,漢軍無將。冒頓曾經(jīng)率領(lǐng)三十萬進軍平城,老上單于率領(lǐng)十四萬南下,匈奴兵越來越少。

  單于見漢軍無將,日益驕橫,揚長避短,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游擊戰(zhàn),什么時候想殺入就殺入,致使百姓死傷無數(shù),云中和遼東兩地最為慘重。正如晁錯所說:“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p>  此次驅(qū)逐匈奴,劉恒雖然調(diào)出很多將軍,但沒有一員猛將。他是位仁愛的皇帝,在他心中,戰(zhàn)爭是罪惡,他只想與匈奴和和氣氣地交往。他不明白戰(zhàn)爭,更不理解侵略,他只求百姓能生活好。劉恒如此,晁錯與他背道而馳,君臣異路也就預(yù)示著晁錯官場之路難以青云直上。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