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洲是俗語,其實是流經(jīng)村莊的季節(jié)性小河。
村里的岡洲有兩條,一條從大洼流出,另一條則發(fā)源于北邊的大木源,它們一南一北圍繞著后山和村子中心,一路向前,在西邊的白虎山下會合,然后穿過山下的猴子巖,流進山外的河流。猴子巖是村民眼中第一位的旅游景點。東邊入口高達十數(shù)米,河床邊臺地上還有以前人們熬制鹵水的灶臺遺址。洞中有很多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瀑等,且洞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干涸的,所以常常吸引人們前來游玩。只是低矮處的石筍,早被人敲盡挖絕,但人們又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岡洲在大山里的部分四季流水潺潺,清澈見底,而山外的大部分時間和河段,都僅是干涸的卵石河床。但雨季的岡洲則活力四射,甚至狂放不羈。春夏時節(jié),一場暴雨過后,滾滾洪流從山中奔騰而下,烈時以雷霆萬鈞之勢,挾裹亂枝大石,發(fā)出地動山搖的聲音,令人膽顫心驚。洪水有時會沖破河床的束縛,席卷河邊的田地道路,留下一片狼藉。印象中最大的洪水發(fā)生在我小學時,將村口的河邊道路以及路兩邊大伯家的兩片果蔬繁茂的菜園沖毀殆盡,岡洲也向北改了道。
洪水過后的很多時候,岡洲是水靈的,溫柔的,有限的水帶給人們的是無限的潤澤和歡樂。
隨著天氣日漸變暖,孩子們就開始在略帶寒意的水中撒歡了。大家最愛在岸邊新形成的沙灘上開挖屬于自己的水利工程,看誰引的水可以流得更遠。端午過后,岡洲里的一個個塘堰又成了大伙的澡堂和游泳池。有的“游泳池“被我們掏得又大又深,清亮的水也變成了藍綠色。天熱的時候,我們恨不得整天都泡在水里,一會像魚一樣睜著眼睛在水底游來游去,一會用雙腳打著水花在水面撲騰。游累了,就光著屁股坐在水邊的石頭上休息,讓太陽暖和暖和有些發(fā)涼的身體。看見女生遠遠地經(jīng)過,連忙害羞地撲通一下又跳進水中。有趁中午去玩水的學生,下午興高彩烈地回到學校,老師責問他是不是又去玩水了,他低著頭說沒去,可濕漉漉的頭發(fā)早就出賣了他,引來老師的冷嘲熱諷和旁人的偷笑。
除了可以游泳洗澡玩沙子,岡洲還會有意外的寶藏。老王田的岡洲邊,有時會被大水沖出底部細膩的白膏泥,那是上等的陶土,常被孩子們用來捏小碗小杯小人。十公岡洲邊的泥水坑里,有泥鰍和螃蟹,數(shù)量不多,抓到要靠耐心,還要靠點運氣。
看似平淡無奇的岡洲,讓略顯蒼白的童年變得活潑而多彩。
對大人來說,岡洲的存在更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特別是水流相對豐沛的南岡洲,地位更是突出。很多的水被分布南北的一條條溝渠引向高處,或者方便生活,或者澆灌田地。其中一條水溝,流過劉家和唐家的南邊,水邊人家用這條涓涓細流洗洗涮涮,飼畜澆菜。這條水溝也從我家旁邊流過,我有時用這水洗洗東西,有時就純粹是在玩水。記得水溝里有一種可怕的蟲子“鐵絲線”,一尺多長,和縫衣針一般粗,顏色米黃。它能把牛尾巴絞斷,大家擔心它會傷人,所以看到它總是想除之而后快。我們常把它從水里撈出來,放到被太陽曬得滾燙的石板上曬干變脆,以使其徹底死去。
澆灌房前屋后幾塊地還不夠,人們要讓岡洲水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我出生后不久,上千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shè)者,在崇山峻嶺間開始了一項改造山河的宏偉工程。
先是在大山里截斷北岡洲上游,在野雞坪下開渠將水引到大洼前箭沖里的南岡洲。再在下邊截斷南岡洲,依山開渠將水引到村子南邊的山間小盆地瑤塘,形成一個小小的水庫。然后在瑤塘北邊山下打洞設(shè)閘,控制出水。還沿村子南邊山腰新修數(shù)里石渠,在羊隘再鑿一洞,引水直奔山外。原來還計劃另外從村南邊的上蕉源河打洞引水進瑤塘,以加大水量,并搬遷了住在瑤塘邊上可能淹沒區(qū)的幾戶李姓人家??上Ш罄m(xù)工程不了了之,建好的宏大工程也壽命不長,作用有限。七十年代末竣工后只運行了年把,隨著集體農(nóng)業(yè)的壽終正寢,這一水利工程即日益萎縮,逐漸荒廢。原來石渠下新墾的黃土梯田,在勉強支撐了數(shù)年后,重新成為旱地。沒有了水的石渠,發(fā)揮了一段時間的山中便道的功能后,走向破敗,最后湮沒于野草藤蔓之中。水壩和引水土渠毀于山洪,瑤塘重新靠底部泉水茍活,變身淺淺的魚塘;羊隘隧洞成了過山的捷徑,最后也同樣被遺棄在時代的洪流里。
對于岡洲來說,這些不過是它漫長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喧囂過后,它又重歸自由,重歸自己桀驁不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