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是一個美麗的村莊,我說的是,原來。我出生在這里,彎曲地生長,彎曲地前行,一如村里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
村莊四面環(huán)山,其實是一個崎嶇的盆地。東邊是高大的土嶺,它是南嶺山脈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山谷孕育了大大小小的溪流,是一些土著生靈最后的伊甸園,也是村民靠山吃山的寶庫。西邊則是一排綿延十來里的險峻石山,每隔幾座山峰,就有一處低矮的缺口,是山村通向外邊的捷徑。村子西南邊的羊隘,是走得最多的要道。數(shù)百米長的石階,被幾代人踩得錚亮。先人在隘頂栽有樟樹松樹和苦楝樹各一棵,長久地庇護著翻山越嶺的鄉(xiāng)親。村莊的南北兩邊,石山土嶺兼俱。沿著北方土嶺間的豁口和低谷,修了可以通行機車的道路,雖然繞得遠一些,卻是唯一的選擇。
巍峨的五指山屹立在村莊的中心后邊。其名來源于它形如半張開手掌的五座山峰。由于它在村子的后面,大家更習慣叫它后山。
后山又像皇帝的龍椅,于是最先抵達這兒的第一大姓唐家和第二大姓劉家,一西一東占據(jù)了山前的風水寶地。除了那條作為并不明顯分隔線的中央巷,兩姓村中各有一條主要的巷子貫穿南北。不同的是,唐家進村的門樓在北,劉家進村的門樓在南,這也許反映了兩姓在此定居的先后。從門樓進去,被踩得光滑的石板路,如樹枝般通向各個角落。幾棟黛瓦飛檐的老房子,挨著門樓向村子中心延伸。唐家的老屋尤其顯得宏大厚重。這兒的老房子主要有兩處,都有房屋圍合的天井,都有高高的門檻通往堂屋,都有精美的磚石木刻。挨著門樓的一處最大,天井外的前廳大門高高在上,氣勢非凡。天井四周分布著幾排的房子,連同其衍生的家族,被稱為老堂屋,住在這里及旁邊的人叫“外頭人”。另一處建筑偏南,屬于我所在的家族,我們這些老堂屋南邊的居民,就是“里頭人”。這些老房子由糯米灰漿粘合的青磚墻壁,高大,灰暗,斑駁,有的地方長出了青苔甚至野草。精雕細琢的木質(zhì)門窗,已被百年的炊煙薰得發(fā)黑。高墻深宅內(nèi),開枝散葉的族親們擠滿了每一個逼仄昏暗的空間,時兒親密無隙,時兒吵吵鬧鬧。老屋的南邊,包括我家在內(nèi)一座座新建的水磚房則顯得從容許多,屋與屋之間綠意盎然的菜園隔出了恰到好處的距離,既樸實無華,又充滿活力。
同樣充滿活力的一棵棵大樹分布在村子的南北兩頭,特別是北邊,一條從后山綿延到唐家的樹的屏障,在冬日里阻擋著凜冽的北風。唐家北邊的大樟樹最老者已有數(shù)百年,乃至被人視若妖神,釘上銅釘以求平安。門樓前的大樟樹下,有平整的大石頭和暴露的巨大樹根,是孩子們?nèi)鰵g的樂園,也是苦夏里鄉(xiāng)親們午后休憩的涼亭。旁邊的一棵桂花樹,主干中空,枝疏葉少,但每年秋天盛開的花朵總是帶給大家熱烈的芬芳和歡樂。上溯幾十米處,唯一一棵柏樹的枝條被人們用來扎制葬禮的花圈;旁邊的另一棵樹上攀援的秤砣果,粘稠的白色汁液曾被用來制作美味的涼粉。
后山腳西邊偏北處的出水巖,是這個村莊眾多泉眼中最大的一處山泉,亦是村民的生命之泉。水流四季不斷,清冽甘甜,冬暖夏涼,部分泉水沿著劉家唐家的北緣,流過大樟樹,直到村前的農(nóng)田。在水流平緩的地段,兩邊砌有條石,形成幾個水池,被稱為水沽頭,從上往下分別用于挑水、洗菜、洗衣和洗生產(chǎn)用具。每個早晨和黃昏,是水沽頭最熱鬧的時候,家長里短和歡聲笑語總是伴著水花翻飛。
村莊四周,是層層疊疊的田地,基本上水田和旱地各占一半。門口田、大田面、泮田、老王田、大地、長地,說的是這些田地的特點,而有些地方的名字,則說明了它的方位或者前世今生,如白山腳、黑墨林、廟邊、油麻洼、林家廠等。油麻洼和林家廠同時也是這個村子的兩個聚居點,前者位于東北角,只有幾戶人家,后者位于北方偏西,是第三大姓。
這就是高車村,一個有層次有故事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