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來得早,早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jīng)翻箱倒柜地把冬衣拿出來在太陽下晾曬。挑選了一件稍薄點的羽絨服套在了身上。
在過去,立冬就意味著冬季的開始,這一天因是秋冬之交,所以老人們也表現(xiàn)得非常隆重。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兩個節(jié)氣,一是立冬,二是除夕。因為每到這兩天,家里總是會聚在一起包餃子,各個分工明確。外婆調餡,外公和面。外婆調出來的餃子餡兒是我最愛吃的。以至于長大之后,無論再去過多少名聲在外的餃子館,也都不覺得比得過外婆的味道。
兩只紅白相間的大搪瓷盆,盆邊印著“喜”字或“鴛鴦”。據(jù)說這是外公和外婆結婚時家里特別添置的,因此用得也特別仔細,只有在熱鬧的“大場合”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一只盆里是噴香的餃子餡,一只盆里是濕沙布蓋著的潔白且軟硬適中的面團。早早等候在一旁的姨姨舅舅們,搬桌子的搬桌子,拿餃子簾兒的拿餃子簾兒。舅舅和姨父們搟面皮,舅媽和姨姨們圍著圓桌,一邊聊著家常話,一邊手腳麻利地包好一個個胖嘟嘟的餃子,再用大拇指在餃子中間稍稍一頂,一個月牙兒形狀的餃子就完成了。
姥姥抱著我說:“吃了餃子,冬天就不會凍耳朵了?!?p> 那月牙兒形狀的餃子也的確像極了耳朵。以至于有一年在外上學凍了耳朵,我也固執(zhí)的認為是因為那年立冬我忘了吃餃子。
母親和父親做收尾工作,一把包好的餃子投入大鍋里煮。母親說,等水開三次,餃子全部浮起來就是煮好了。至于為什么是三次,我想大約源于“三生萬物”或“事不過三”??傊?,“三”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總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煮出來的熱滕滕的第一碗餃子,必然是由我歡歡喜喜地端給外公外婆的,不過事實上,端給外婆的那一碗也總是我的。哥哥姐姐總是羨慕地看著我坐在外公外婆中間,心安理得的享受著饋贈。
因著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外公外婆便格外疼愛我。在一大家人的團圓中,在充滿歡聲笑語的氛圍中,在餃子飄散著香氣和熱氣的氤氳中,讓我保留下了兒時最歡快的記憶。
而每每回家之前,手中也總是拎著滿滿一袋,包好凍起來的餃子,足夠吃上好些天,延續(xù)了立冬的歡樂。
盡管冬天很冷,但那交替著用雙手捧起、放下、再捧起的盛滿餃子的碗,以及呼著熱氣也迫不及待地要吞進嘴里的餃子,卻是我兒時在一年中最為向往的。
有人說,童年時快樂的記憶是為了成年后的不快樂而準備的。我想,他說的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