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蘇東坡是一個人,卻又不是一個人。
年少鋒芒露,那是蘇軾,二十二歲時意氣風發(fā),應試文章有汴京第一之實,至于為什么只當了個第二,那是因為主考歐陽修老師傅想太多,不過這并不影響,彼時嘉佑六年,制策考試直入三等便可見其才志。
總之,蘇軾是那個怎么看都是宰相胚子的年輕俊才,當然后世的人都知道這一切并沒有實現(xiàn),烏臺詩案后,之前的那些美譽煙消云散,之后仕途的顛沛流離、崎嶇坎坷也是古今少有。
但也是如此,我們熟知的蘇東坡才得以上線,他成了真正的性情中人,東西好吃就是他當下最大的快樂,吃貨當中他的詩詞最絕,詩詞功力上乘的人也絕對沒有他那么能吃、會吃。
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東坡當然有在好好當官,該為民辦的事他也絕不含糊,但要說還有什么其他事情能讓他上心,那肯定就是吃這件事,詩詞不算,那是他的本能。
不說東坡在其他十幾個州縣當官的事情,只說他在杭州之時,和吃有關的故事就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捕風捉影的美食流傳也沒少讓我們蘇東坡背鍋。
且不說當時我們的東坡有沒有嘗到那些佳肴,僅僅是與他有關的菜品演變至今,都已成了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這邊就有一則,傳言至今,猶有余味。
相傳一日,大概是元祐五年之時,東坡已為杭州旱災殫精竭慮數(shù)月,便想休整一番,前往極北郊巡視,一來可遠察民情,二來可鄉(xiāng)野采風,最后一點私心想必是看看遠郊有無可食之物。
這里的極北郊大概就是如今良渚區(qū)塊,那時候雖然算不上荒郊野嶺窮山惡水,但也不是什么肥美之地,半日路程能有些人煙已是不錯。
但就是這樣的地方,讓東坡心情舒暢,畢竟他是在松林里撿些松脂嘗一嘗都能高興半天的人,而這北郊地域水系縱橫、山林延綿怎能不讓他興奮。
他在黃州時,抑郁不堪,每日都是破鞋破舟閑云野蕩,也因此找到不少好吃的,現(xiàn)在來到杭州想干出一番事業(yè),反而少了這種覓食的快樂,這次訪郊讓東坡勁頭十足。
風景大好,東坡隨便揀選一處平緩地域上岸,讓僅有的那位隨從在船里等他,就這樣一頭扎進了他自認為的寶地。
流連忘返后樂極生悲,這里放眼望去不是山就是水,一時難辨方向,東坡迷路了。
好在這也不是東坡第一次獨自訪山水,他有豐富的迷路經(jīng)驗,只要沿著河岸走必定會有收獲。
實事上東坡這方面的運氣向來不錯,太陽下山前就讓他找到了棲于岸邊的漁家,打網(wǎng)而生,四散幾戶,儼然一小漁村。
此時大旱剛過,東坡并不想多叨擾這些鄉(xiāng)民,肯定不會討要吃食,只想問個路,但肚子不爭氣,一直咕咕叫。
鄉(xiāng)民樸實,其他東西沒有,但河里的魚鮮管夠。
清水河蝦,東坡不用手剝便吃了一大碗,正當他意猶未盡的時候,鄉(xiāng)民便跑來說他的隨從找來了。
原來東坡迷路并沒有走太遠,只是水系復雜兜兜轉轉饒了不少路。
一天下來沒吃什么東西,就吃了些小蝦,卻也讓東坡陶醉不已,要的就是這種滋味。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這樣的饕餮之時并不是常常能有,更多時候都只能隨地取材,簡單烹飪。
所以來到溪河邊,一道清水河蝦便是美味至極。
東坡乘興而來大善而歸,心靈之境收獲頗豐。
而這打網(wǎng)之村的河蝦,也許也會成一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