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村頭晚霞紅,月上柳梢夜色濃。
柴扉虛掩犬不吠,炊煙消散人夢中。
在北方平原地區(qū)有這樣一個小村莊,大概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明朝時期從其他地方遷來的,全村都是同一個姓,源于一個老祖宗。
這里沒有什么礦藏水產(chǎn),村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一個汗珠掉八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依靠土地里的微薄收入辛苦過活。
幾百年里已有許多的家族衰敗沒落,傳承至今逐漸形成了幾個大院,但總人口也就四十多戶二百多人。
而我的祖上是代代單傳,自然始終是單門獨戶。在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沒人就要挨欺負,什么好事也輪不到我家,而遇到難事那就更是難上加難,窮得都沒人愿幫你,窮得任誰都可以欺負,就這樣我們家成了窮大輩。直到我爺爺這輩才出了兄弟三人,但也仍然是村中最窮的家庭,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
再來看看這個村莊吧。
村口散落了幾棵十多年的楊樹榆樹,不時有幾只麻雀喜鵲的落在樹上叫幾聲。
村南那可是一片寶地,全村各家各戶的棗樹,村里說“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桿”,這些棗兒可是不小的一筆收入啊。
村北是一片沙土坑兒,那可是我兒時的游樂場。
村中一條五十多米的土路貫穿了全村,路兩側的矮小土坯房擁擠雜亂,用麥秸和泥做的墻皮裂著曲折的紋路,怕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就會一塊一塊的脫落了。
家家戶戶都養(yǎng)雞養(yǎng)鵝養(yǎng)狗,偶爾來個竄村的流動小販吆喝,狗吠聲、鵝叫聲就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我們家的院落在村中間,處于過道的最后邊,只有一大一小兩間土坯房,一圈土坯院墻圍起來一個不大的小院,除了幾只雞和一個柴堆空蕩蕩的什么也沒有了。
家里窗戶都是用紙糊的,采光效果極差。屋里的墻面被灶臺煙熏的黑黑的,除了灶臺那里貼著的灶王爺圖外,實在沒什么能讓人看下去。
屋里土坑上鋪著草墊子和草席,兩床露著棉花的破被窩兒,而那一個藍花瓷貓睡枕是老奶奶的陪嫁。墻上的窯窩里放著一盞煤油燈,這唯一的照明工具,但也是舍不得常用,就算是點起來也要將燈草調到最低,那可真稱得上是如豆燈光。
我的老奶奶獨自帶著爺爺兄弟三個就住在這里。
像老奶奶這樣一個裹小腳的婦女頂門梁過日子是真不容易,除了地里的活需要賣力氣外,還要面對村里的人情世故。
聽爺爺說,老奶奶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摸黑織布,一刻也停不下來,一門心思的過日子、解決吃飯的問題,十分的辛勞。再加上吃不飽營養(yǎng)不良,背稍弓,臉蠟黃,眼深陷,看著真讓人心疼。
這一切爺爺兄弟三人自然是看在眼里,哥三個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就是這樣也多打不了幾顆糧食,吃飯始終是個大問題。
其實,那時村里基本上沒有條件好的,生男孩就是為了解決勞力問題!爺爺?shù)耐姘榫艢q就已經(jīng)扶梨耕地了,這是一個村里傳為美談的事,時常會被大人拿出來教育孩子。
我的老奶奶雖然心疼爺爺哥三個,可是當生活的重擔壓的她喘不過氣來時,她也會恨鐵不成鋼的叨叨幾句,一邊叨叨一邊流淚,情緒得到發(fā)泄后,又繼續(xù)忙活起來。
她知道這一切都急不得,現(xiàn)在還是都要自己擔下來,生活再難也要繼續(xù)。
老奶奶心里有事啊,她想要攢錢買一頭牛耕地干活,讓日子過得紅火起來。
她想要做兩扇大門,讓這個家看起來更像個家。
她想要給三個兒子娶媳婦,讓他們把家傳下去。
她想在村里給孩子們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們活的更有顏面。
可這一切都要從幾畝地的微薄收入里來,誰知道需要多久?。?p> 日子就這樣重復的過著,消息閉塞的農(nóng)村人為了生活忙碌的不停歇,雞一叫就下地干活,天一黑就上炕睡覺,靜謐祥和的農(nóng)村生活倒也愜意。平日里,人們見面談的都是地里莊稼,或者來幾句玩笑話,緩解一天勞作的辛勞。
偶爾有誰家雞丟了,那在村里就是件大事了,有同樣義憤填膺的,有幫著分析破案的,有背后偷偷議樂的,也有看熱鬧的……像這種熱鬧,我的老奶奶是不屑于去的,她只是數(shù)數(shù)自家的雞多沒多?但是好像也沒有多過,否則就更要被村里人說三道四、吵鬧不休了。
時間那么漫長又那么快,生活既平靜又瑣碎,就在這個小村小院里,老奶奶帶著爺爺哥三個終日辛勤勞作,日子也有所好轉,老奶奶的心愿也逐步實現(xiàn)。
家里的大門裝上了,那是兩扇10公分厚的木板門,門上細細的12個鉚釘,一個鉚釘下面有一個銅錢,配上土坯院墻,這個門可真算得上是高大上了。
這個小院里的日子開始好了起來,三個壯小伙的人生也開始了。
爛豆小生
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