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魏宮蓮

【007】南北朝服飾飲食

魏宮蓮 紅豆八寶飯 2852 2022-11-17 00:00:00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lǐng)、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jù)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lǐng)袖。

  朝服:同于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qū)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lǐng)。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fù)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臺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fù)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古代的藥房:

  沒有單獨的體系。是和治病連鎖的,類似于現(xiàn)在的醫(yī)院和診所。具體來說,

 ?、傺屿湮迥?公元162年)當時軍隊中的這種醫(yī)療組織叫做“庵廬”

 ?、诒蔽盒⑽牡?元宏)曾在洛陽設(shè)立“別坊”

 ?、厶瞥尼t(yī)院都叫做“病坊”

 ?、芪宕鷷r,個別病坊曾有改名為“養(yǎng)病院”

  南北朝宮廷飲食

  宮廷飲食

  南北朝宮廷飲食,南北朝這一時期是中國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的文化、藝術(shù)、風尚熔于一爐。

  在烹飪飲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xí)慣、特點都帶到中原地區(qū),使宮廷飲食出現(xiàn)了胡漢交融的特點。

  南北朝宮廷飲食

  南北朝

  鲊

  鲊,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傳統(tǒng)佳肴,魏晉南北朝時宮中尤為盛行。

  東晉名將謝玄于軍務(wù)之余釣魚,自制成魚,寄給遠方的妻子,遂被傳為風流佳話。

  《大業(yè)拾遺》記載,隋大業(yè)年間,吳郡官員曾向隋煬帝進貢過鲊,隋煬帝食后贊不絕口。

  中國史料中記載制作鲊之法有七八種之多,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是《齊民要術(shù)》中的。其書載:

  作魚的時間,一年四季都可,但春秋兩季最合適。因為冬季氣候寒冷,不易發(fā)酵;夏季天氣太熱,容易生蛆。

  正統(tǒng)的鲊,原料是鯉魚。魚越大越好,以瘦為佳。肥魚雖好,但不耐久。凡長到一尺半以上,皮骨變硬,不宜作菜的魚,都可以作。

  其制法是,取新鮮的鯉魚,先去鱗,再切成6.6cm長、3.3cm寬、1.65cm厚的小塊,每塊都得帶皮。其所以要將魚切得這么小,是因為魚塊過大,則外部發(fā)酵過度,酸烈難吃,而靠近骨頭部分卻生而有腥氣,塊小則發(fā)酵比較均勻。

  切好的魚塊可以隨手扔到盛水的盆中浸著。切完后,整盆漉起來,再換清水洗凈,漉出放在盤里,撒下白鹽,盛在簍中,放在平整的石板上,榨盡水。炙一片嘗嘗咸淡。

  接著將粳火煮熟當作糝,連同茱萸、桔米、好酒等原料在盆里調(diào)勻。取一個干凈的甕,把魚擺在甕里,一層魚,一層糝,裝滿為止。

  把甕用竹葉和菰葉或蘆葉密封好,放置若干天,使其發(fā)酵,產(chǎn)生新的滋味。食用時,最好用手撕,用刀切則有腥味。

  由此可見,鲊屬于生食的菜肴,經(jīng)過多種工藝加工而成的。

  五味脯

  該脯在魏晉皇室中深受歡迎。做五味脯一般在農(nóng)歷二月和九、十月間;牛、羊、獐、鹿、豬肉都可以做,可以切成條子,也可切成長片,但要順著肉紋切。

  把肉上的骨頭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入豆豉再煮,至色足味濃,漉去滓下鹽,切細蔥白搗成漿汁,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姜末,將肉脯浸入鮮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

  片脯浸三個晝夜取出,條脯須嘗一下是否入味,再決定何時取出。取出后用細繩穿掛在屋北檐下陰干。條脯到半濕時,反復(fù)用手捏緊實。脯制成后放到寬大清潔的庫中,用紙袋籠裹懸掛好,冬天做,夏天吃。

  鱧魚脯

  鱧魚俗稱烏魚。其制法是,先作極咸的調(diào)味湯,湯中多下生姜、花椒末,灌滿魚口,用竹杖穿眼,十個一串,魚口向上,掛在屋北檐下,至來年二月、三月即成。把魚腹中五臟生刳出來,加酸醋浸漬,吃起來其味雋美。魚用草裹起來,用木捶輕捶魚肉,其肉白如雪,鮮味無與倫比,過飯下酒,極是珍貴之食。

  胡羹

  西漢張騫通西域后,中亞飲食之法漸有傳入漢室者,胡羹即是其中之一。魏晉南北朝時在宮廷中十分流行。胡羹的制法是:羊肋三公斤,加羊肉二公斤,水四升,煮熟,肥肋骨抽掉,切肉成塊,加蔥頭五百克,芫荽五百克,并安石榴汁數(shù)合調(diào)味。安石榴是安息石榴的簡稱,是從伊朗傳入的。

  膾魚莼羹

  晉代著名文學(xué)家陸機有次去拜訪王武子,王武子是晉武帝的女婿。

  王武子指著面前擺的鮮羊奶酥,問陸機:“你的家鄉(xiāng)江南有什么比得上這個的?”

  陸機回道:“千里莼羹,未下鹽豉”。

  陸機把莼羹與羊酪酥相提并論,足見此羹之珍美。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中也認為:作羹用的配菜,莼為第一。

  農(nóng)歷四月份莼菜生莖而未長出葉子,叫做雉尾莼,是莼菜中第一肥美的。用魚膾配上這時的莼菜做羹,其味更鮮美。

  經(jīng)過陸機的提倡,這道羹在晉代上層貴族中很快流行起來。

  蒸豚

  即蒸小豬,這是魏晉宮廷的席上珍品。其制法為:取肥小豬一頭,治凈,煮半熟,放到豆豉汁中浸漬。生秫米一升不經(jīng)水,放到濃汁中浸漬至發(fā)黃,煮成飯,再用豆豉汁灑在飯上。細切生姜桔皮各一升,三寸蔥白四升,桔葉一升,同小豬、秫米飯一起,放到甑中,密封好,蒸兩三頓飯時間,再用熟豬油三升另豉汁一升,灑在豬上,小豬就熟了。

  胡炮肉

  取一歲肥羊,現(xiàn)殺現(xiàn)切,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細縷菜絲,下入豆豉中,加鹽、蔥白、姜、花椒、蓽拔、胡椒調(diào)味。將羊肉洗凈翻過來,把切好的羊肉裝到肚中,以滿為度,縫合好,在凹坑中生火,燒紅了,移卻灰火,把羊肚在火坑中,再蓋上灰火,再起火燃燒,約燒煮一頓飯的時間,便熟了,其肚香美異常。

  跳丸炙

  這是古代《食經(jīng)》中的一道名菜。把羊肉、豬肉各五公斤切成細絲。加入生姜三升、桔皮五葉、藏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使成彈丸大小,另外用二、五公斤羊肉做肉羹湯,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這就是我國早期的肉丸子。

  武昌魚

  清蒸武昌槎頭鳊魚,早就是我國的名菜,而武昌鳊魚出名則始于三國時。那時東吳政權(quán)遷都武昌,民謠乃云:“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但武昌魚一直在宮廷飲食中占有一定份量,特別是東晉,皇室上層貴族常以食清蒸武昌魚為樂事。

  面筋

  據(jù)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并到處蓋廟宇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晚年他提倡齋僧吃素。據(jù)古代筆記中說,從小麥麩皮和面粉中提取面筋,就始于梁武帝。當初稱麩,后來叫面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剛”(豆腐、筍、蕈、麩)之一。

  駝蹄羹

  我國食駱駝歷史很久,駝峰、駝乳皆曾入饌。三國時曹操的愛子曹植曾不惜千金,制作一味七寶駝蹄羹,甚受魏晉皇室喜受。宋人蘇東坡曾賦詩:“臘糟糝寄駝蹄”,寫的即是糟駝蹄。

  惜乎魏晉以后,七寶駝蹄羹之法失傳多年,七寶,估計是七味配料。所幸明代食譜中,有“駝蹄羹”之制法,現(xiàn)錄之如下:將鮮駝蹄用沸水燙腿毛、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治凈,用鹽腌一宿。再用開水退去咸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加調(diào)味品供食。

  髓餅

  此為南北朝時的餅,用骨髓油同蜂蜜和面粉制成薄餅,放在燒餅爐中炕熟。餅肥美,可久貯,像南方的火燒。

  截餅

  用牛奶加蜜調(diào)水和面,制成薄餅,下油鍋炸成,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此餅似為魏晉南北朝皇室中的奶油餅干,質(zhì)量頗佳。今之奶油餅干不用大油加燒,而用烘爐烘干,技術(shù)大有改進,風味更妙。

  豚皮餅

  此餅類似澄粉皮。其制法為:用熱湯和面,稀如薄粥。大鍋中燒開水,開水中放一小圓薄銅缽子,用小勺舀粉粥于圓銅缽內(nèi),用手指拔動缽子使之旋轉(zhuǎn)。把粉粥勻稱地分布于缽的四周壁上。缽極熱,燙粉粥成熟餅,取出。再舀粉粥入缽,待再熟,再取出,此餅放入冷開水中,如同豬皮一樣柔韌,食時澆麻油和其它調(diào)味。此餅相傳漢人為紀念屈原時所作,后為宮中之食。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上水后和成團,壓扁火烤或者蒸熟,稱為餅。饅頭便是由餅發(fā)展而來。從此,肉、面、米成為中國宮廷中的主食。

  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宮廷御食中的湯餅,是一種煮熟的面食,餅是當時面食的通稱。漢代的湯官負責供應(yīng)御膳中的餅類。

  魏明帝時,明帝曹睿曾經(jīng)懷疑大學(xué)者、大玄學(xué)家何晏白皙的面色是因為涂粉。

  為了驗證這一懷疑,明帝召見何晏,特地在宮中賜食湯餅。何晏誠惶誠恐,湯餅熱騰騰,吃得滿頭是汗。

  明帝在一旁,小心地用朱衣揩拭何晏的面孔,汗水擦去,面孔依舊白皙。何晏驚詫不已,明帝則是笑容可掬的。

  原本是記載下來說明何晏生得白皙,或者用的粉餅好,到了美食家的眼里就看到那時宮廷里已經(jīng)有湯餅吃了。吃得滿頭汗的。

  至少在南北朝時,中國的宮廷中就已出現(xiàn)了發(fā)面餅。

  南齊宮室曾用面起餅作為祭品,發(fā)面食品在這一時期以及以后,便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美味的御膳的行列。

  一生向往賢達的大圣人孔子,從古書上得知,圣哲的周文王喜歡吃菖蒲菹,就是一種有香氣的水草制作的醬。

  孔子一心向賢,也試圖對菖蒲菹從心里到味覺都產(chǎn)生興趣??鬃用刻於及演牌演蠑[上食桌,縮著鼻子吃下去,過了三年以后這才稍稍適應(yīng)。

  孔子是位講求美食的圣人,尤其是肉食,他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钡鬃咏?jīng)過嘗試,確實發(fā)現(xiàn),古代先賢的食物、嗜物卻并不很美。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時的宮廷飲食上承秦漢,這個時期的食物精是精細,但在美食的色、香、味方面,卻遠遠不能和后世相比。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特殊,社會格局也是五光十色。當時最為奇特的現(xiàn)象大概要算食在門閥,就是宮廷的膳食遠不如門閥貴族的飲食,美味佳肴在門閥而不在宮廷。

  晉武帝司馬炎有一次到大臣王濟家中做客,王濟的父親王渾是晉朝的大將,王濟是一代名士兼駙馬。

  晉武帝在王濟家中進食,竟然發(fā)現(xiàn)這里的美味佳肴,有些自己是從未嘗過,尤其是其中的一樣,用琉璃器皿蒸熟的食物,真正是美味無窮。

  晉武帝嘗過以后,間這道菜如何做法,王濟回答說:“用人乳蒸之?!蔽涞勐牶?,臉上現(xiàn)出不平之色,沒有吃完就憤然離去。

  宋文帝劉義隆常到大臣謝弘微家進食,謝弘微出身世族,是位天才的理膳能手。

  宋文帝每到謝家,謝弘微便忙和家人一同在廚房中烹制,有條不紊,呈上美食,供文帝美滋滋的飽餐一頓。

  南齊武帝蕭賾是位嚴明的皇帝,但卻常到尚書虞悰家求食扁米粽子。

  虞悰奉旨獻進扁米粽子和雜肴數(shù)十與(器具),宮中太官御廚自愧不如。

  齊武帝親自向虞悰求其飲食秘方,虞悰不肯獻出。有一次,齊武帝喝酒大醉,周身不舒服,虞悰僅拿出醒酒鯖鲊一種秘方,齊武帝很高興,仍沒有責怪之意。

  宋明帝劉彧以貪杯、嗜食、肥胖著稱,他最愛吃的美食之一是逐夷,就是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制成的一種醬。

  宋明帝將逐夷用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shù)缽,非常陶醉。

  有一天,宋明帝劉彧召見揚州刺史王景文,對他說:“這是奇味,你有嗎?”

  王景文搖頭,回答說:“臣一直很喜歡吃,但家里貧窮,很難得到?!?p>  明帝心中高興、得意,越發(fā)嗜食此物。結(jié)果,由于貪吃,明帝五臟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無法透過氣來,加上大量飲酒,終于飽食而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