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國之難
建筑、服飾和名稱,乃至語言,都存在不同。
趙知來在北方讀過書,他聽得懂二虎的方言,也會說,但某些細(xì)節(jié)還是有區(qū)別。
先前,只是判斷出明朝服飾,但對時空位置,沒有什么準(zhǔn)確的把握,現(xiàn)在正好打聽清楚。
二虎說房府坐北朝南,它由十來個四合院組成,花園在北邊,主宅后方,而花園往北是仆院,再出北門,隔著一條路,就看見府河。
仆院依北墻而建,跟前面院落脫離,光暈的位置就在仆院。
“二虎,你跟房府是什么關(guān)系?”
“公子……”
二虎原是富戶小廝,因鬧饑荒,被那家老爺開革回去,他說到這來是為了逃荒,爹娘已經(jīng)餓死在路上,家里親戚在房府做事。
房府在保定府安州城,老太爺是原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房壯麗。
二虎聽說他已經(jīng)被清兵殺害,兩位姑姑投河殉節(jié),其他家人要么遇難,要么被擄走了,房家只有二老爺在外游學(xué),幸免于難。
他們兄妹幸好晚到幾天,否則同樣要遭遇清兵。
“公子,我們遇到不少死人,毛丫都嚇壞了?!?p> “我家那邊老人家說了,爹娘一定會保佑孩子,你們不要怕?!?p> “公子,你家在哪?。宽^子也跑到你家去了嗎?”
“我家啊……我腦袋受了傷,記不得了,想必應(yīng)該遭劫了吧……”
趙知來眼神有些恍惚,他家還真遇到不少事,算得上劫難。
他一家四口,趙知來今年二十五了,離奔三不遠(yuǎn),上面有一個姐姐,家里原有一座軋石廠。
前些年,市里一位大老板搞集資,趙父也投了幾百萬,后來投資失敗,資金鏈斷裂,那位老板跑了路。
面對到期欠款和高額利息,趙父無力承擔(dān),走投無路之下跳進(jìn)了池塘。
趙父不僅搭上了自家資產(chǎn),還借了不少親朋老鄉(xiāng)的錢。
就拿隊里一位老伯來說,辛苦一輩子,靠外出打工攢了五萬塊,被趙父全借了過來,盡管老伯沖高額利息而來,但錢也是人家的血汗錢。
趙母說不還清欠款,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就一邊變賣軋石廠,一邊起早貪黑干活,一筆一筆去還,后來相關(guān)部門追回部分資金,總算將缺口降到百萬以內(nèi)。
那時候,趙知來借助國家助學(xué)貸款和學(xué)校勤工儉學(xué),幸運地完成了學(xué)業(yè)。
等到畢業(yè),家里欠債只有二十來萬,但趙母因勞累過度倒了下去,趙知來剛出來工作,要承擔(dān)欠債,要還助學(xué)貸款,壓力很大,姐姐就將母親接走,照顧起居。
趙知來只能時常去看一看,他常常痛恨自己,不能讓母親接受更好的療養(yǎng),心里充滿失敗感。
現(xiàn)在好了,借助時空通道搞貿(mào)易,他能掙不少錢,可以讓母親享受生活,也可以還梅麗的錢,了卻一樁心事。
梅麗原是趙知來媳婦。
畢業(yè)那會,梅麗經(jīng)常噓寒問暖,讓他心生愛意,后來確立關(guān)系,女方愿意借錢,替他還債,但條件是入贅。
他不想母親勞累,也不想離開梅麗,就做通母親工作,去領(lǐng)了證。
婚后前兩年倒也其樂融融,只是后來不再膩乎,也開始為瑣事拌嘴。
等到梅麗去基層掛職,兩人就有些疏遠(yuǎn),說幾句話都缺乏耐心,還總是找些由頭責(zé)怪他,一會嫌棄趙知來掙錢少,一會又嫌棄他工作不好,要他去考公務(wù)員。
為了家庭和諧,趙知來只能妥協(xié),答應(yīng)參加考試。
但梅麗又弄出幺蛾子,埋怨他看書劃水,速度太慢,讓他辭職備考。
趙知來沒有同意,想和梅麗講道理,可講幾次就要挨罵幾次,裂痕越來越大。
后來一件事成了婚姻破滅的導(dǎo)火索。
那是一個周末,趙知來家親戚帶著小孩過來借住,趙母平時禮節(jié)很多,就讓他客氣一些,說小孩第一次上門,要包紅包。
而梅麗剛好在家,趙知來就把事情告訴她,讓她去包。
只是梅麗說什么都不干,沒有辦法,趙知來只好請親戚吃餐飯,走的時候買些禮物。
梅麗回到家就大發(fā)雷霆,亂砸一氣,說他親戚來了,打擾不說,還又吃又拿,怎么不見對她家親戚那樣好。
趙知來解釋不通,又不想和她吵架,就出去躲躲清靜。
這一下子算是捅了馬蜂窩,梅麗發(fā)泄不出怒火,直接給趙母打去電話,破口大罵,還讓她趕緊還錢,氣得趙母病倒在床。
從姐姐那得知情況后,趙知來再也忍不下去,你罵他多少次都行,但不能不尊重他母親。
回去質(zhì)問她,兩人就吵了起來,吵著吵著,誰都不肯讓步,一沖動離了婚。
想到這里,趙知來不勝唏噓,不清楚為何走到那一步,只是事到如今,想得再多也沒用,只能徒增煩惱。
接著繼續(xù)和二虎開聊,聊著聊著,趙知來終于知曉所處的位置,真到了明朝。
對于明朝,他素來抱有莫大的敬意,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是何等氣節(jié)。
與之相比,幾百年后去割地賠款,算是打斷了民族脊梁,既然有機(jī)會走一遭,總要改變一些東西。
如今是崇禎九年,清軍第三次入關(guān)劫掠,沿著京城劃了一圈,一共攻克十二座城池,打了五十六場勝仗。
八月,破安州城,房壯麗與知州崔維嵂殉難。
九月,俘虜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離去。
在殺進(jìn)安州之前,清軍曾兵臨高陽城下,孫承宗率眾固守城池才得以保全。
只是等到崇禎十一年,清軍還是攻破了高陽,孫家四十余口遇難,孫承宗自縊而死,可謂是滿門忠烈。
后世有人說,要想固守大明江山,唯一人可勝任,那就是孫承宗。
對歷史英雄人物,趙知來不想妄加評論,但朝代更迭不能只看某一方面,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等因素都會施加影響,而根本原因是土地與人口,兩者矛盾已日益尖銳,無法調(diào)節(jié)。
明朝末年,連年天災(zāi)不斷,民眾食不果腹,甚至有母烹其女者。
天下流民四起,反叛作亂,就不足為奇,清軍則伺機(jī)竊取了天下。
歷史存在局限性,歷史中的人物不可能扭轉(zhuǎn)歷史。
但不可否認(rèn),孫承宗是明末偉大的戰(zhàn)略家,擁有改變局勢的能力,如果想在亂世有所作為,必須借勢,那孫承宗就是理想的對象。
現(xiàn)在是九月末,高陽就在安州隔壁,離清軍破城還有兩年,還有時間,開始準(zhǔn)備,為時不晚。
想到孫承宗,就會想起盧象升,同樣在那一年,他將戰(zhàn)死疆場。
明軍驍勇善戰(zhàn)的統(tǒng)帥愈來愈少,局勢越發(fā)艱難,但趙知來還是有不少書生意氣,每每讀到那段歷史,總會勾起他的家國情懷,總想讓這片土地恢復(fù)寧靜,不再餓殍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