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落日,秋木悲歌。
北齊后主聞報南方兵敗,此時蘭陵王高長恭已死,國中再無良將,乃使南梁降將、原湘州刺史王琳引軍赴壽陽召興,以抵抗吳明徹。
王琳大軍未至,陳將黃法氍攻克歷陽,盡殺守城士兵。后進軍合肥,郡守望風請降。王琳聞秦州與合肥俱失,不敢前進,遂引軍而回,固守壽陽城。
吳明徹乃率得勝之軍,將王琳圍在壽陽。因久攻不下,便在淝水筑堰灌城。
城里軍民皆得水腫腹瀉,病死十之六七。而此時齊將皮景和帶十萬大軍屯在壽陽三十里外,居然袖手旁觀,不采取任何救援行動。
王琳從七月守到十月,糧盡城陷,終被吳明徹俘虜,刺史盧潛一道被擒。
皮景和見勢不利,飛速北逃,將駝馬輜重全部留給陳軍。
無愁天子高緯聞報壽陽已失,終于面露愁色。左右寵臣卻是伶俐,溫言勸道:即齊國盡失黃河南岸,陛下亦可作龜茲國主,何勞圣慮耶!
高緯聞奏,乃轉(zhuǎn)愁為喜。
王琳被押到陳軍軍營,一路百姓號泣跟隨。吳明徹軍中將士亦多為王琳部下,皆流淚為故主請命,爭相送以酒食。
吳明徹本欲將王琳檻送建康,聞而大懼,恐有人在半路上劫了囚車,遂派人追上檻送隊伍,將王琳斬殺在壽陽東二十里處。
消息傳開,江淮軍民哭聲震天,便是田夫野老,莫不為之流泣,如喪考妣。有鄉(xiāng)野老者并赍酒肉,至王琳身死之處祭奠,將浸血之土收集而去。
王僧辯長子王顗當初隨王琳一同降齊,留于鄴城,聞王琳已死,于是出至郡城南門,登上高冢號哭,痛哭以至氣絕身亡。
王琳被傳首建康,高懸市中,故吏朱玚上書朝廷,要求埋葬王琳首級。吳明徹亦屢次夢見王琳向其求取首級,亦為奏請。
陳帝準奏,于是王琳尸首合一,被埋在壽陽附近八公山側。下葬之時,上千士民參加葬禮,傳為異事。其后揚州茅知勝等五人悄悄挖出王琳靈柩,秘密送到鄴城,齊主再次舉行隆重葬禮,追贈忠武王。一代絕世偶像,自此歸于黃土。
吳明徹大敗齊軍,擒殺名將王琳,光復淮泗之地,由此威震天下。
宣帝復使謁者蕭淳風前往壽陽,在城南設壇冊封吳明徹,二十萬將士列旗擊鼓,操戈披甲,無不歡呼雀躍。
太建九年十月,北周聞說北齊敗于南陳,趁機出兵,東伐北齊。
陳宣帝聞報,欲乘機爭奪淮北,遂詔令吳明徹進軍北伐,并使其長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兼理州中事務。
吳明徹奉命揮師北進,執(zhí)如破竹,率部抵達呂梁(今徐州東南,非山西呂梁也),擊敗徐州總管梁士彥,進圍彭城。
與此同時,北周大軍攻破鄴城,北齊滅亡。自高洋建國,歷經(jīng)六帝,享國二十八年。
北周武帝既滅北齊,便派大將宇文忻前來徐州,爭奪呂梁,兩軍對壘,展開激戰(zhàn)。
吳明徹擂鼓邀戰(zhàn),先鋒大將蕭摩訶不請將令,徑率親兵十二騎沖入敵陣,鉈擊棍打,直入中軍,奪下周軍大旗,斬將十余人而歸。
北周軍無不大駭,兵退十里下寨,宇文忻堅守不出。三日后,周武帝又派大將王軌前來,在呂梁下游結成連營水柵,斷絕陳軍歸路。
探馬報進南陳大營,蕭摩訶對大帥吳明徹道:王軌封鎖下游,必要在兩岸筑城。今趁其筑城未就,末將愿率輕騎襲之,其必不敢抵抗。若等其城筑成,則我皆為其虜也。
吳明徹忌其功高,不悅道:拔旗陷陣,將軍之事;深謀遠慮乃老夫之事,休要多言。
蕭摩訶聞言變色,悻悻告退。不到十日,周軍果然在泗水兩岸筑城已就,切斷南陳軍水路;其后周軍乘滅北齊之威,援兵不斷到來。
蕭摩訶眼見己軍已陷入重圍,又進大帳來見吳明徹,流涕請求:大帥!今求戰(zhàn)不能,請將軍速率步兵先走,末將斷后,必保將軍平安回京,尚可保前番勝績,且元氣不損。
吳明徹此時后悔無及,愴然答道:賢弟所言是也。但我奉命出征,今被敵困逼,怎能棄軍而逃?況我軍多為步卒,我為主帥,須親自殿后。賢弟可率馬軍,為我先鋒可也。
蕭摩訶不知主帥已準備死戰(zhàn)就義,本意是讓自己逃生,于是挑選八十精騎,趁夜率先突圍,天亮時到達淮南。
吳明徹率步卒陷于周軍重圍,走投無路,徹底大敗,與將士三萬人均被俘。吳明徹被押送長安,見周武帝宇文邕,威武不屈。
周武帝早聞其大名,意欲勸降,吳明徹固執(zhí)不從,不久憂憤死于長安,年六十七歲。
陳宣帝乃征召蕭摩訶還京,任命為右衛(wèi)將軍。
字幕:西元五七八年,北周建德七年。
周武帝宇文邕再下詔令放免奴婢,詔稱故豆盧寧征江南武陵、南平等郡,所有民庶被虜為奴婢者,悉依去年十一月令同江陵民一并放免。
三月,北周改元為宣政元年,派兵討伐突厥。
四月二十一日,南陳平北將軍樊毅遣軍渡過淮北,于清口筑城。二十五日,北周復至,陳軍復棄清口城渡淮南還,淮北失守。
周宣政元年四月,突厥入寇幽州,武帝率諸軍分兵五路討伐突厥,至云陽宮生病,詔停北伐。六月,周武帝病死,太子宇文赟即位,是為周宣帝,改次年為大成元年。
宇文赟即位之后沉湎酒色,五位皇后并立,又大肆裝飾宮殿,濫施刑罰,派親信監(jiān)視大臣言行,殺害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衰弱,南陳得以茍存。
次年二月,宇文赟懶于朝政,將帝位傳給七歲太子宇文衍,改元大象,史稱周靜帝。自稱天元皇帝,楊麗華為天元皇后,住處稱為天臺,對臣下自稱為天。
九月,周靜帝使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領總管宇文亮、梁士彥等將,攻略陳國淮南。
韋孝寬奉旨,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陸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自率軍攻打壽陽。
陳宣帝命南兗州刺史淳于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軍樊毅都督北討軍事,抗擊周軍。
韋孝寬攻克壽陽,宇文亮攻克黃城,梁士彥攻克廣陵,繼取霍州。陳軍難以抵擋,遂將南、北兗、晉三州以及盱眙、山陽、平陽等九郡民眾,盡數(shù)徙往江南。
周軍乘勢攻下譙州、北徐州,至此長江以北皆入于周。
大象二年三月,周軍伐陳大勝,回師長安。行軍總管宇文亮密謂長史杜士峻:主上淫縱滋甚,社稷將危。孤既忝宗枝,不忍坐見傾覆。今我軍權在手,公謂如何?
杜士峻:今若襲鄖國公而并其眾,推公從父為主,鼓行而前,誰敢不從?
宇文亮大喜從之,遂趁夜率領數(shù)百騎,襲擊韋孝寬大營。不料未近營門,左右兩側伏兵大起,將宇文亮及其從騎全部斬殺,并無一個漏網(wǎng)。
原來在此之前,早有宇文亮部將茹寬預偷入大營,將宇文亮之謀密告韋孝寬。
大象二年五月,天元皇帝宇文赟由于縱欲過度,嬉游無度,至于病危。御正下大夫劉昉、內(nèi)史上大夫鄭譯因見靜帝幼弱,于是偽造詔書,托孤于隨國公楊堅,使其輔佐朝政。
二十四日,宇文赟在天德殿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謚號宣皇帝,葬于定陵。
左丞相楊堅因上柱國尉遲迥位高望著,便以會葬宣帝為名,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城取代尉遲迥。
尉遲迥無故被奪封鎮(zhèn),便以反對隨國公為名,起兵稱叛。
周靜帝詔令出動關中軍隊,命韋孝寬為帥東伐,駐軍河陽。尉遲迥命儀同薛公禮等人圍攻懷州,韋孝寬以兵敗之,又進駐懷縣永城橋東南。
懷縣地處要塞,城墻堅固,諸將請求攻占。
韋孝寬卻道:此城雖小而堅,若不能下,必弱我軍威。不如先敗其主力,則此小城之軍又有何作為?
于是舍棄永橋小城不理,竟帶大軍駐扎武陟。尉遲迥派其子尉遲惇率軍十萬進抵武德,在沁水東岸布陣二十余里。適值沁水暴漲,兩軍隔水對峙。
八月十七日,靜帝使監(jiān)軍高颎前來督戰(zhàn)。韋孝寬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fā)起進攻。
尉遲惇令軍從上游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颎則命士卒在上游構筑工事,前銳后廣,前高后低,狀如坐狗之土墩,名曰“土狗”,以阻火筏近橋。
尉遲惇揮軍稍退,欲待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卻乘機擂鼓齊進,全軍渡畢。高颎在對岸監(jiān)戰(zhàn),當即下令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
官軍于是奮力猛攻,大敗叛軍,尉遲惇快馬逃歸鄴城。韋孝寬率部下六名行軍總管,乘勝追擊尉遲惇潰軍,迅速迫近相州。
尉遲迥遂以精兵三千,埋伏于相州南野馬崗,被行軍總管宇文忻率五百騎兵突襲殲滅。尉遲迥又在草橋部署阻擊,亦為宇文忻擊敗,韋孝寬軍于十六日進抵鄴城近郊。
尉遲迥乃集中全部兵力十三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zhàn),另有從侄青州總管尉遲勤來援,先頭部隊三千精騎先達,五萬主力尚在途中。
韋孝寬聞之,不待其援軍悉至,當即發(fā)起進攻。
尉遲迥不顧年老,披甲上陣,部屬均拼死力戰(zhàn),韋孝寬進攻受挫,被迫撤退。
當時行軍總管宇文忻見鄴城百姓數(shù)萬人出城觀戰(zhàn),即與監(jiān)軍高颎、長史李詢商定,命令軍士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后乘勢沖擊。觀戰(zhàn)士民忽被射殺,紛紛逃避,喊聲震天。
宇文忻令三軍趁機揚聲傳呼:賊兵敗矣!
韋孝寬軍于是士氣復又大振,乘亂進擊。尉遲迥軍大敗,率余部退入城中,韋孝寬乘勢揮軍圍攻。長史李詢、大將軍賀婁子干率部首先登城而入,尉遲迥被迫自殺。
尉遲勤、尉遲惇等向青州逃走,被開府儀同大將軍郭衍率精騎千人追獲。
至此,尉遲迥舉兵六十八天,即告失敗。懷縣永橋鎮(zhèn)小城果然陷落,城中士兵全部在游豫園被活埋,關東于是全部平定。
韋孝寬振師回京,次月去世,年七十二歲。贈太傅、雍州牧,謚號襄。
字幕:隨國公楊堅,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小字為那羅延,楊忠之子。
齊王宇文憲曾向武帝宇文邕進言: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后,便問計于錢伯下大夫來和。
來和欲留后路,謊稱道:楊堅忠心可靠,若陛下使之為將帶兵攻陳,則無不下者。
宇文邕放心不下,又暗使相士趙昭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回報武帝:陛下休要多慮,楊堅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貴可言,至多不過官至大將軍而已。
內(nèi)史王軌勸諫道:楊堅貌有反相,不可不除。
宇文邕不悅道:果若天命如此,又何能解焉!
最終不殺楊堅。
宣帝宇文赟即位,立楊堅長女楊麗華為皇后,楊堅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赟對楊堅疑心更大,曾直言不諱對楊皇后說道:我定要滅你全家!
并命內(nèi)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道:若楊堅有無禮聲色,當即殺之!
后召楊堅入宮,議論政事。楊堅心中早有準備,不論宇文赟如何相激,皆神色自若,致宣帝無機可乘,遂罷殺心。
楊堅退而大懼,便通過內(nèi)史上大夫鄭譯轉(zhuǎn)奏宣帝,令自己離京出藩。此奏正合宇文赟心意,當即任命楊堅為亳州總管,使其帶兵離京,南下平陳。
楊堅離京南下亳州,族弟楊素知楊堅甚得眾心,遂主動投附,深自結納。楊堅也知楊素之才,非常器重,便奏拜楊素為大將軍,攻殺尉遲迥同黨滎州刺史宇文胄。
楊素由此改任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弟楊岳被封為臨貞公。
周靜帝宇文衍改名宇文闡,納內(nèi)史上大夫鄭譯及小御正劉昉奏請,命國丈楊堅為丞相,統(tǒng)領文武百官。楊堅至此以外戚身份控制北周朝政,開始篡奪帝位計劃。
乃矯詔誘騙北周宗室五王: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回到長安,并雍州牧畢王宇文賢,一并誅殺。
大象二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
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承繼大位。便以隨為國號,但因“隨”字為走部,恐國祚走失不永,遂造新字,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北周就此滅亡,共歷五帝,國祚二十四年。
北周之亡,亦標志北朝時期終結。自北魏初建至北周覆亡,北朝共統(tǒng)治中國北方長達一百九十五年,至此退出歷史舞臺,歸結于隋。
字幕:西元五八二年,隋開皇二年,陳太建十四年。
陳宣帝駕崩,太子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后主。
陳叔寶字元秀,小名黃奴,乃宣帝陳頊嫡長子,母為皇后柳敬言。梁承圣三年,陳頊被魏軍擄至長安,陳叔寶與母柳氏、胞弟陳叔陵作為人質(zhì),被扣留在穰城。
陳文帝陳蒨即位,命周弘正于天嘉三年迎回陳頊,陳叔寶及母弟得還南朝。
陳叔寶被立為太子入主東宮,師從周弘正學習《論語》、《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并多次親自釋奠太學。尤為喜愛文藝,大量文士成為東宮僚屬,常舉辦文學宴會。東宮文士有江總、姚察、顧野王、褚玠、陸瑜、謝伸及義陽王陳叔達等,約三十余人。
陳叔寶為太子,其二弟陳叔陵一直懷有篡位之心。宣帝陳頊病重,太子與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侍疾,陳叔陵暗命掌藥吏磨刀,準備刺殺太子。
宣帝倉猝去世,陳叔陵命侍臣出外取劍,侍臣未領會其意,取上朝時木劍呈之。長沙王陳叔堅見陳叔陵舉止有異,暗中窺測,以作防備。
太子陳叔寶在宣帝靈前大哭,陳叔陵以銼藥刀砍擊陳叔寶,中其頸部,鮮血淋漓。
陳叔堅、柳皇后及乳母吳氏幫助太子逃出,陳叔陵逃奔東府城。陳叔寶帶傷召見大將蕭摩訶,命其率兵平叛,屯兵于城西門。
陳叔陵大為惶恐,遣使送蕭摩訶鼓吹一部,以三公許之,被蕭摩訶斬殺。陳叔陵只好從南門出逃,被蕭摩訶追上殺死,陳后主遂殺陳叔陵諸子。
陳叔陵伏誅,叔寶即皇帝位,以長沙王陳叔堅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蕭摩訶為車騎將軍、南徐州刺史,封綏遠公。
陳叔陵家中財資數(shù)萬,悉數(shù)賞賜給陳叔堅與蕭摩訶;并選蕭摩訶之女為太子妃,結為姻親;以司馬申為中書通事舍人。
后主在內(nèi)宮養(yǎng)傷月余,病愈升朝,立妃沈氏為皇后,冊立皇子陳胤為太子。封諸皇弟陳叔儼為潯陽王,陳叔慎為岳陽王,陳叔達為義陽王,陳叔能為巴山王,陳叔虞為武昌王。
陳自開國以來,內(nèi)廷陳設簡樸。陳叔寶嫌其居處簡陋,乃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
三閣皆高數(shù)十丈,袤延數(shù)十間,窮土木之奇,極人工之巧。窗牖墻壁欄檻皆用沉檀木,飾以金玉珠翠,門垂珍珠簾,內(nèi)設銷金帳,服玩珍奇,器物瑰麗。閣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名花。每當微風吹過,香聞數(shù)十里。
陳叔寶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中有復道連接。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皆以才色見寵,輪流召幸。
張麗華曾于閣上梳妝,臨軒獨坐或倚欄遙望,見者皆以為仙子臨凡,縹緲在天。
至德元年,長沙王陳叔堅權傾朝廷,日漸驕縱,后主日益忌憚。都官尚書孔范、中書舍人施文慶搜羅長沙王之錯,向陳后主進讒構陷。
于是陳后主保留長沙王驃騎將軍本號,使外任江州刺史。
于是下詔,大封宗室:立張麗華之子陳深為始安王,皇弟陳叔平為湘東王,陳叔敖為臨賀王,陳叔宣為陽山王,陳叔穆為西陽王,陳叔儉為安南王,陳叔澄為南郡王,陳叔興為沅陵王,陳叔韶為岳山王,陳叔純?yōu)樾屡d王。
隋開皇七年,信州總管楊素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吳州總管賀若弼、光州刺史高勱、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呈獻平陳之策。
楊素在永安建造五牙、黃龍戰(zhàn)船,加強水師,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廢料,威懾陳軍。
開皇八年末,隋文帝下詔,歷數(shù)陳后主二十款大罪,散寫詔書二十萬紙,遍諭江外。
于是修建戰(zhàn)艦,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總管韓擒虎、賀若弼等為將,率五十一萬大軍,分道直取江南。
隋軍東接滄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shù)千里,兵威之盛,自晉滅東吳以來未見。
此時陳叔寶卻深居高閣,整日花天酒地,不聞外事。沿邊州郡飛報隋兵入侵,朝廷上下不以為意,只有仆射袁憲請出兵抵御,后主不聽。
及隋軍深入,州郡告急,后主依舊奏樂侑酒,賦詩不輟,笑對侍從道:昔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者何為!
孔范奏道: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隋軍豈能飛渡?邊將欲建功勞,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定做太尉公矣。
后主聽后大笑,深以為然,君臣上下歌妓縱酒,不問軍情。
開皇九年十月,楊堅在壽春設淮南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為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楊素與楊廣、秦王楊俊并為行軍元帥,高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水陸軍五十一萬八千人,統(tǒng)由楊廣統(tǒng)帥。
十二月上旬,楊素先率舟師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發(fā)起攻勢。軍至流頭灘,陳將戚昕率青龍戰(zhàn)船百余艘、戰(zhàn)士數(shù)千人堅守前方狼尾灘,以遏隋軍。
狼尾灘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隋將皆憂心忡忡。
楊素說道:成敗在此一舉!若我白日乘船而下,灘險水急,天制不由人力,則我軍危矣。不如水陸協(xié)同,分進合擊,乘夜突襲,將其擊敗。
遂率黃龍戰(zhàn)船數(shù)千艘,趁夜令將士開進,實施正面突破;令開府儀同三司王長襲率引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陳將戚昕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自江陵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擊陳軍白沙。隋軍水陸配合,于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昕部,主將逃走,部屬全部被俘。
楊素對俘虜慰勞后全部釋放,秋毫不犯,南陳國人大悅。
隋朝水軍繼續(xù)東下,大小戰(zhàn)船鋪滿整個江面,旌旗盔甲耀眼奪目。楊素端坐于平乘大船之上,容貌體魄雄健魁偉,陳國諸將望而生畏,皆爭相歸附。
陳荊州刺史陳慧紀派南康內(nèi)史呂忠肅率軍屯守歧亭,在兩岸巖石上鑿孔,系三條鐵索橫截江面,阻遏隋軍戰(zhàn)船。呂忠肅盡出私產(chǎn)充軍,故荊州軍斗志高漲,防御嚴密。
開皇九年正月,楊素分兵與大將軍劉仁恩,猛攻陳軍岸上柵障營壘。呂忠肅率軍據(jù)險抵抗,激戰(zhàn)四十余次,隋軍傷亡慘重,死五千余人。
陳軍盡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賞,激起隋軍憤怒,拚死力戰(zhàn),呂忠肅被迫放棄營柵,連夜逃走。楊素令士卒毀掉攔江鐵索,繼續(xù)沿江而下。
呂忠肅退據(jù)荊門延洲,依恃荊門山險要再次阻遏隋軍。楊素派巴延士卒千人,乘五牙戰(zhàn)艦四艘,以拍竿擊碎陳軍戰(zhàn)船十余艘,俘二千余人,再次大破陳軍,呂忠肅只身逃走。
陳信州刺史顧覺駐守江南岸安蜀城,此時也棄城而逃。
公安守將陳慧紀盡燒輜重,率軍三萬、戰(zhàn)船千余艘,順流東撤,企圖入援建康。被隋朝秦王楊俊阻于漢口以西,巴陵以東無敢守者。
陳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降于楊素,由是湘州平定,長江上游便為隋軍控制。
陳禎明二年,隋朝大將賀若弼出鎮(zhèn)廣陵,陳后主命蕭摩訶為南徐州刺史,防御隋軍。禎明三年正月初一,陳后主召蕭摩訶回朝過年。
同日賀若弼渡江襲擊京口。蕭摩訶請求出戰(zhàn),陳后主不許。賀若弼兵至鐘山。
蕭摩訶又奏請道:賀若弼孤軍深入,營寨未下,我若出兵偷襲,定能得勝。
陳后主仍不聽,下令群臣,只管歡度佳節(jié),休管城外之事。直到隋軍主力到齊,陳后主方召蕭摩訶,說道:隋兵均已齊集長江,極利一舉全殲,公今可替我與敵軍決戰(zhàn)矣。
并命中領軍魯廣達駐兵白土崗,任忠、樊毅、孔范向北依次列陣,蕭摩訶位于最北。陳軍營地南北長達二十里,致各軍進退,互不相知。
賀若弼登山偵察,與楊牙、員明等七位總管列陣以待。
此時陳后主卻與蕭摩訶之妻私通,以致蕭摩訶聽聞大怒,就此無意作戰(zhàn)。只有魯廣達率眾死戰(zhàn),四次擊退隋軍。
賀若弼令趁風舉火燃燒濕柴,沿江施放煙幕,則煙障大江,對面不能見人。隋軍在煙幕掩蔽下渡江,乘陳軍勝而驕惰,猛攻孔范部軍。
孔范一觸即潰,其余陳軍大亂,全線潰退。蕭摩訶此時并無戰(zhàn)心,只在帳中大喝悶酒,終被隋將員明所俘,送往賀若弼處。
賀若弼命將其推出斬首,蕭摩訶神色自若,引頸以受。賀若弼服其勇壯,便親釋其縛,以禮相待。蕭摩訶惱恨陳主奸污己妻,于是便降隋朝。
于是隋軍大集,兵圍建康。
任忠入告陳叔寶:隋軍進城矣。陛下宜備舟楫逆流而上,會合大軍,臣當舍死保駕。
后主遂命其出宮部署,令宮人打點行裝。誰知任忠因見大勢已去,竟觍顏降敵,并領韓擒虎軍直奔朱雀門。
陳軍欲戰(zhàn),任忠大呼:老夫尚降,何況爾等!
眾軍聞此,一哄而散。文武百官皆遁,只有仆射袁憲、后閣舍人夏侯公韻未去。
后主欲逃,袁憲諫道:事既如此,陛下宜正衣冠,駕御正殿,仿梁武帝見侯景故事。
陳叔寶明知梁武帝終被侯景餓死,自然不愿蹈此覆轍,逕率張、孔二妃及十來個宮人,逃出后堂景陽殿,乃與諸妃跳井。
隋軍排闥而入,向井中窺視喊叫,無人應答。
士兵揚言要落井下石,方聽井中有人求救,于是拋下繩索往上拉人,只覺沉重異常,疑有三百余斤。隋兵本謂后主體胖,將人拉出后方才吃驚,卻見繩索彼端,陳后主、張麗華及孔貴嬪三人連串而綴,狀如葡萄。
韓擒虎令后主手書,招降陳朝未降將帥,一面收圖籍,封府庫,令將張麗華及施文慶等奸佞梟首于市。
陳后主歸降隋朝,南陳滅亡,凡歷四帝,國祚三十三年。
楊素與楊廣、楊俊、高颎、王韶、韓擒虎、賀若弼振師還朝,隋朝終統(tǒng)一全國。
自匈奴漢主劉淵起兵至此,“五胡之亂”共計二百八十六年,終告結束。
隋朝統(tǒng)一后,楊堅對陳叔寶極為優(yōu)待,常請宴會,后主反求封號。
文帝嘆息:陳叔寶全無心肝。
監(jiān)守奏說陳叔寶常在醉鄉(xiāng),好食驢肉,每日與子弟飲酒一石。
文帝道:由其性暢飲可也,不然如何度日?
文帝東巡邙山,后主奉召賦詩: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
楊堅評道:卿如將作詩飲酒功夫用于國事,豈能落此下場!
畫外音:至此,《華夏真相全集兩晉篇》八十六集,全部完結。至隋唐兩朝,兩代開國之主楊堅及李淵,亦皆源出后周宇文鮮卑,身上皆有胡人血統(tǒng),并非純種漢人。至若其兩朝皇后獨孤氏、長孫氏等,更是胡人后裔,并非華夏族類。然自北魏孝文帝改制以來,直至于西魏、北周三朝,歷代國主皆能身體力行,奉行漢制漢文漢服,故能使泱泱華夏文化傳承五千年而不致斷絕,其數(shù)代胡人皇帝,功莫大焉。至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以來,則胡漢泯為一體,融不可分矣。至若此后五代時契丹之胡,兩宋時遼、夏、金、蒙之胡,因有中原根源所在,亦不改我華夏文明也。蒙元一代,朝廷雖將天下之人分為四等分別對待,但不強改華夏衣冠,不逼漢人強說蒙語,使?jié)h文明得延,不亦天不滅漢乎?明太祖朱元璋使?jié)h人再統(tǒng)天下、重霸江湖,亦有史以來絕大功臣者。至若滿清入關剃發(fā)易服,乃有康熙、乾隆二帝推崇漢文漢制,甚至較之元明之時更有盛之,致滿漢蒙回一體,乃天不絕我漢祚,其意明矣。壯哉炎黃!偉哉華夏!倉頡漢文之功,不亦煌煌乎?豈容廢也。
有古風《亂七八糟歌》為證:
自古帝王希一統(tǒng),江山國祚十萬冬。
總有權臣懷二意,撥弄蕓蕓大千生。
國民皆喜聽三國,默誦名將上百名。
不知紛亂起四方,兩晉五裂國十分。
今日無人聽五胡,除非醉意到九成。
江淮南北十六國,盡是胡僧道八經(jīng)。
漢景帝時有七亂,皆乃自斗由七親。
西晉糟糕始八王,莫非無明焚六根。
我謂禹王劃九州,其實相生順五行。
世事從未有十全,儒釋道俗豈四宗?
市井冷眼觀百態(tài),都揣兩意懷三心。
謊言一日說千遍,惟此為實無二真。
空讀史文破萬卷,蕭繹焚書為一嗔!
此詩乃是說話人顯擺小小文才伎倆,搜腸刮肚,將這凡塵人間之事,從一到萬,復自萬歸一,嵌入其中,便道盡兩晉、五胡、十六國,以及南北朝之事也。
說不得便如古人之言,道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信然是也。書不盡言,請列公復參考正史,權作收場!
?。ㄈ就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