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腕豪:開局暴打微服私訪的女帝

第六十二章 古人一天幾頓

  余勝其實覺得在小洛姑娘的客棧有點吃不飽,因為基本上是一天兩餐好吧。

  那么古人一天吃幾頓飯呢?無論是上學的,還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餐制的標準。那古人一天吃幾頓飯呢?

  我們來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會,人們靠采集和狩獵獲得食物,食物來源很不穩(wěn)定,一天吃幾頓飯也不固定。食物豐富的時候,可能一天吃好幾頓,一直吃到撐;食物匱乏的時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頓飯。

  電視劇《我愛我家》中,葛優(yōu)飾演的二混子是個四處混吃喝的流浪漢,他對自己的胃口這樣描述:“這就是我們行業(yè)的特點了,有吃吃得下,沒吃扛得住,一頓飯前后管一個禮拜,這樣的胃口才過得硬。”那時古人的胃口估計也差不多這樣子。

  進入農(nóng)耕社會后,人們的食物來源相對穩(wěn)定了,開始有了規(guī)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

  咱們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記載了商朝時的一日兩餐制。那時候人們將一晝夜分為八個時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這八個時間段并不是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分割,而是根據(jù)人們的作息活動將一晝夜劃分成八個長短不一的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的名稱則表示這個時間段的主要作息活動。

  比如說,「夕」是時間最長的,整個夜晚都叫夕,就是人們睡覺的時間段?!傅咕褪窃绯科鸫驳臅r間,大約是早上 5 點到 7 點的黎明時分。你應該也猜到了,這八個時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對應的就是吃飯的時間段。學者分析,大食的時間應該是上午 8 點,小食的時間應該是下午 4 點。也就是說,在商朝的時候,古人是一日兩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從西周開始,咱們又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是為「十二時辰計時法」。這十二個時辰中,有兩個叫「食時」和「晡時」的時辰,就是古人一日兩餐的時間,分別是上午的 7 點到 9 點和下午的 3 點到 5 點。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時」和「晡時」又叫作「辰時」和「申時」。古人的一日兩餐,上午餐稱「饔」,下午餐稱「飧」,正所謂「朝曰饔,夕曰飧」。因此還有了成語「饔飧不繼」,意指吃了上頓沒下頓,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先秦時期形成的一日兩餐的傳統(tǒng),到唐朝時發(fā)生了變化。唐朝時,在上下午兩餐的中間,多了一頓點心。

  也許是因為唐朝時人們白天活動的時間較之前延長了,兩頓飯中間隔得太久容易餓,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頓點心,是為午飯的雛形。今天南方一些地區(qū),仍然管吃午飯叫「吃點心」,這種說法可能就是延續(xù)了古人的叫法。

  但需要說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階層,普通民眾依舊是一日兩餐。

  到了宋朝,商品經(jīng)濟活躍,城市空前繁榮,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必要了。以至于有的學者認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經(jīng)普及。

  普及這一說法多少有些夸大,但至少較之前更為普遍了。宋代夜市發(fā)達,晚上還可以吃夜宵。所以,宋代可能還有一日四餐的情況,但這屬于城市中的特殊情況。在宋代,一天吃多頓飯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

  明朝時,江南地區(qū)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