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統(tǒng)一中原四十年間,北方匈奴屢破眾多邊夷部落,完全控制了漠北與西域,勢力得到空前擴張;打著百蠻大國的旗號,它更將虎狼之足踏向漢地,屢屢侵襲邊境大肆殺掠,已成漢之大患。
但漢帝劉恒繼位于劉氏皇族與呂氏外戚惡斗之后,一直稟承高祖安國立本、修生養(yǎng)息的寬民之政,在國之元氣尚未恢復前,不可能選擇兩敗俱傷的困戰(zhàn)。
中大夫晁錯提出守邊實邊之策,卻也需時日韜光養(yǎng)晦,并不能緩解當下日益慘重的邊民哀苦。
憂灼之下,漢帝重提和親。
此議一出,自然引起預料中的反對,主戰(zhàn)的漢將認為匈奴人從不信守承諾,一邊接受示好一邊仍侵擾不斷,大漢的委曲求全只落得懦弱可欺之態(tài);而主戰(zhàn)的匈奴人則認為漢人所給予的利益遠不及隨時可以搶得的財物,既然自己動動手就能解決,何必乞要他人施舍。
眾多意見紛紛嚷嚷,兩國的博弈往來也相持不下,正在此時,匈奴傳出左賢王的提議,說是可以由單于一直視為男兒培養(yǎng)的幺公主擔任議親使臣。
雖然明知此舉不會懷有好意,而且寄予一個小女子達成己愿的期待也不光彩,但小公主身上所流淌的半軀漢家血脈,卻足以讓大漢君臣深切地希望她能為兩國關系帶來與往不同的改變。
大漢正式提出議親,老上單于雖有猶豫,但最終首肯下旨。
地點選在漢北代國之平城,時日定于三月丁酉日,也就是四日前。
但是,本應依約抵達的浩浩蕩蕩百人團卻突然蹤跡全無,既定路線上漢境內(nèi)的各關各塞接連報告,近日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疑似使團規(guī)模的行隊!
漢使驚恐,即刻向匈奴發(fā)信詢問緣故,但此信尚未達匈奴王庭,老上單于的信簡卻已先至,即是昨日。
匈奴方確證,使團發(fā)出最后信報之地就在雁門山外,單于以盛怒之辭質(zhì)問大漢使團行蹤。
漢使只能以兩國共查真相之措暫穩(wěn)匈奴,但卻得到探卒呈報,對方已集結(jié)重兵向雁門山進發(fā),代王與云中、上郡兩地太守急忙調(diào)配兵馬暗中增布邊境。
又一封加急奏報飛傳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