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天網(wǎng)恢恢
【原文】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①。天之所惡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àn)然而善謀③。天網(wǎng)恢恢④,疏而不失。
【注釋】
①或:這句中的兩個“或”都是“有的”的意思。
②惡:不喜歡。
?、劾A:緩慢的意思。
?、芑只郑簭V大的樣子。
【譯文】
勇于堅強就會遭到殺害,勇于柔弱就能保全性命¨這兩種行為一個得利,一個受害。天遭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么緣故呢?有道的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說話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而善于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稀疏但并不會有一點漏失。
【導讀】
老子再次提出一個警告:應知進知退,不可恃勇妄為。告誡統(tǒng)治者,妄為妄爭是禍患的根源。真正的得道之人會順應自然,凡事依道而行。
【解析】
本章中,老子以一個“勇”字開篇,前半部分講天道的生殺、利害、好惡十分微妙,甚至連圣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其奧妙:后半部分講道發(fā)生作用時完全是自然的,不用人為的造作,自然能夠得到完美的結果。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痹谶@里,“敢”的意義可以延伸為自身招致災禍的魯莽不智的行為。魯莽是一種性格缺陷,這種行為往往會侵害他人,并從而導致他人對自己的報復,極有可能會被殺甚至株連九族,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老子所說的“勇于敢則殺”并非夸張之辭。整句話的大意是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時候,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勇敢到有所顧忌的時候,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怎么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呢?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勇敢應當是敢為而又有所不敢為,而不是恣意妄為,什么事情都敢做。
老子又說:“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于敢”和“勇于不敢”這兩種行為同樣是勇,但是因為它們的程度不同,所以導致的結果也就有很大差異。老子一向主張自然無為,這是他思想體系的核心,前面的章節(jié)中老子一再為我們闡釋了無為的內涵,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并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同時,老子也反對恃強凌弱和肆意妄為。我們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違逆的,如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就一定會受到懲罰。“勇于敢”是恣意妄為,它違逆了自然之道,所以做出這種行為的人會遭受懲罰。與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順應自然之道的行為,所以做出這種行為的人可以保全性命。老子把生死和勇放到同一高度來論述,可見把握好“勇”的度對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弊匀坏姆▌t,是不交戰(zhàn)而善于勝利,不發(fā)言而善于回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卻善于謀劃。也就是說,自然無欲無求卻贏得了萬物的歸順和愛戴。我們人類之所以要“爭”,是因為有私欲,一旦有了私欲,人們就會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與他人、與自然爭奪。人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自己所謂的“勇敢”。這種勇敢其實是違逆天道的,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這段話的言外之意是說,由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類生活的不變定律,這樣就可以促使我們棄惡從善,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回歸到大道中去,大道的德行就是這樣實現(xiàn)的。
最后老子以“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作總結,不但警示人們不可“勇于敢”,還省略了一個不言自明的結論: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勇于敢則殺,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則活,必齊命也。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孰,誰也。誰能知天下之意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猶難于勇敢,況無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則吉,逆則兇,不言而善應也。處下則物自歸。垂象而見吉兇,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勇于主動堅決地作為必然不會得到安詳?shù)乃劳?。勇于處于被動雌柔的地位必然能夠擁有完滿的生命。都是有勇氣但是做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同,所以說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孰,是誰的意思。誰能夠了解天意呢?只有圣人。以圣人的明智還難于做到勇于主動堅決地作為,何況沒有圣人那樣的明智,而想做到主動堅決了。所以說圣人還為難呢。
只有不爭,天下萬物才都不能與他相爭。順應道的規(guī)律就會吉利,違逆道的規(guī)律就會遇到災禍,所以應該不說什么卻善于順應自然規(guī)律。處于低下的位置,萬物就會自發(fā)地歸順。觀察事物的征象而能知道吉兇,在事前就端正心態(tài),平安的時候也要時刻留心危險,沒有出現(xiàn)征兆的時候就先謀劃應對的方法,所以說寬緩從容卻善于計謀。
蘇轍《老子解》
勇于敢則死,勇于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幸其惑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故雖圣人猶以常為正,其于勇敢未嘗不難之?!读凶印吩唬骸坝煲?,揣利害,不如其已?!被继斓乐y知,是以歷陳之也。
勇于主動堅決地作為就會遭到殺戮;勇于處于被動雌柔地位就能使自己和他人存活、保全,這是事物的常理。但是主動堅決的人有時又能夠保全,被動雌柔的人有時又難免遭到滅頂之災,世人所以寧愿僥幸而忽視常理。天道源遠流長,綿延久遠,有一次偶然情況發(fā)生了,誰知道是什么導致了事情這樣發(fā)生呢?所以圣人還是以通常、普遍的情況作為正確、正當?shù)?,還是以主動堅決為困難?!读凶印氛f:“迎合天意,揣度利害,還不如放棄這樣的企圖?!睋奶斓离y于認識,所以用歷史的經(jīng)驗來陳說。
不與物爭于一時,要于終勝之而已?!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蔽从星蠖粦咭病I裰袼?,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誰召之哉?繟,杳然舒緩,若無所營,而其謀度非人之所及也。
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wǎng)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后知其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不需要與外物爭一時的高下,關鍵要最終得勝。“天哪里講話呢?四季依時輪回,萬物自然生長?!睕]有有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的事物。神的想法,凡人是不能夠猜度、思考的,如果神的想法真的可以知曉,那么神還能對人發(fā)揮什么影響呢?繟,寬緩從容,好像沒有目的和想法,而這樣的謀略不是人能夠達到的。
世人以感官來感知世界,只看到其中極小的一部分,而看不完全,有以善召來災禍的,有以惡得來幸福的,沒有不覺得天網(wǎng)網(wǎng)眼太大,經(jīng)常漏過東西的。只有能夠對道有從始至終的了解,掌握所有的變化,然后就能夠知道天網(wǎng)的廣大,雖網(wǎng)眼稀疏,但不會遺漏。
【經(jīng)典解讀】
真正的勇敢不是肆意妄為,而是知進知退,知道堅守柔弱、下流。《呂氏春秋·貴公》上說“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就是這個道理。世人總以為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以為能夠憑借強力讓身邊的人畏懼、佩服為勇敢。尤其是那些還不懂事的青少年,總是覺得“牛哄哄的”、“痞子氣的”是勇敢,覺得《古惑仔》電影中那些小混混是勇敢,其實這都是因為心智不成熟而造成的笑話。
真正的勇敢是有道德、有原則、懷著慈愛之心的勇敢。孔子認為勇是由仁者之心產(chǎn)生的,故而言“仁者必有勇”;荀子在《榮辱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有豬狗般的勇敢,有奸商和盜賊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喝搶吃,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大,眼紅得只看到吃喝,這是豬狗般的勇敢。做事圖利,爭奪財物,沒有推讓,行動果斷大膽而振奮,心腸兇猛、貪婪而暴戾,眼紅得只看見財利,這是奸商和盜賊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權勢,不顧自己的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他也不改變自己的觀點,雖然看重生命,但是,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敢?!边@些儒家的大師們認為符合仁義的才是勇敢,這和老子的看似有異,實則相通。
“勇于敢則殺”,看似是勇,實則非勇,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小人之勇,孔子所說的暴虎馮河之勇,是自取滅亡之道。而真正的勇則是“勇于不敢”,正是心中有“道”、有“德”、有“大義”、有“大志”,所以才能忍辱負重。于是乎,藺相如回車避廉頗,韓信當街受胯下之辱。得道之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會逞強妄為,能夠愛惜自己,遠離災禍。如何才能遠離災害呢?那就是回歸于自然之道,不爭、不先、不賣弄智慧。
萬物都遵從自然規(guī)律而運作,它們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自然的規(guī)范是寬廣無邊的,它看似虛無疏松,實則事事俱到,絕不會疏漏分毫。老子通過對兩種不同的勇的論述來告誡統(tǒng)治者不可隨意壓迫百姓,不可任意凌辱鄰國,不可倚仗威勢讓天下臣服;而是要能夠順從百姓的意愿,能夠有所不為。
【哲理引申】
戰(zhàn)國初期,這山以東形成了六國爭雄的局面,而一度強大的秦國則已經(jīng)逐漸被大國遺忘。因為地處偏僻的雍州,秦國屢次東進都被強大的晉國阻斷,之后又屢屢被魏國打敗,失去了大量土地。曾經(jīng)舂秋一霸,淪落為中原諸侯國眼中的蠻夷之邦,連諸侯會盟大會都沒有資格參加。
公元前362年,秦國迎來了一位新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以后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yè)為已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向天下征集復國強兵之策。一位在魏國不得志的年輕人聽到了秦國求賢的消息,于是離開中原,遠赴關中,這個年輕人就是商鞅。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fā)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jīng)》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見孝公。商鞅連續(xù)用帝道、王道、霸道之術游說,秦孝公都不能接受。最后他再次進見秦孝公,暢談法家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聽得十分入迷,于是決定啟用商鞅進行變法。
商鞅變法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對他們進行了同樣強烈的反擊,堅持“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強行推行變法。商鞅之法雖然改革了很多秦國腐朽的制度,但過于刻薄寡恩受到了眾多指責。一次太子不小心觸犯了法律,商鞅就下令將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處以劓刑,公孫賈處以黥刑。商鞅在秦國為相十年,秦國的宗室貴戚大多十分怨恨他。
商鞅不僅在變法中勇于懲戒那些阻撓者,在戰(zhàn)爭中也敢于采取特別手段。公元前341年,秦孝公趁魏國主力在東方同齊、趙作戰(zhàn),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國公子卬迎戰(zhàn)。公子卬與商鞅在魏國即相識。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得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惫訁n應約赴會,卻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
宗室趙良勸說他效仿秦穆公時國相百里奚,多施仁政,減少酷刑,告別富貴,歸隱田園,但未能被商鞅采納。不久秦孝公去世,太子繼位,商鞅失去了變法的靠山。這時,曾經(jīng)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立刻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自知怨恨眾多,于是決定逃亡。當他逃亡到邊關之時,天色已晚,曾經(jīng)為了防止人民生亂,商鞅為秦國制定法律規(guī)定,晚上在路上走路是犯法的,于是他只好投宿??蜕嶂魅瞬恢巧眺保娝磶{證,告訴他,根據(jù)商鞅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才知道自己制定的法律有多么嚴格,不近人情。
而后,商鞅準備逃到魏國去,但魏國人因為他欺騙公子卬的緣故,不讓他入境。商鞅只得逃往自己的封地,妄圖用封地的守兵去攻打鄭縣,結果兵敗被俘。秦惠王根據(jù)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按謀反罪來處決他,下令將其車裂處死,并對國人宣布:“不要像商鞅—樣背叛國家!”
改革者將商鞅看為一個敢于同舊勢力做斗爭的勇士,一個富國強兵的功臣;而保守者多將其看為一個廢棄仁政、一味憑借酷法的無道妄為之人。可以說這兩方面因素他都具有,他的確使秦國強大了起來,但嚴刑酷法同時也埋下了秦國突然崩潰、滅亡的隱患。商鞅沒能堅持老子“守下、無為”之道,雖然建立了功績,卻落得五馬分尸的下場,不得不讓人感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