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代王朝更迭

第92章利益是罪惡的深淵

歷代王朝更迭 湯加鹽大伯伯 3413 2021-02-28 00:28:56

  秦國擺平魏國后,周王朝國都附近的小國都不敢跟強秦叫板,而是縮頭縮尾地參與合縱,謀求一時之安。秦國憑其勢力已經(jīng)完全控制了周王朝國都一帶的局勢。

  放眼天下,秦國成為最強的諸侯國,南方的楚國、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趙國則已成為二流國家。

  如果要稱霸天下,秦國必須削弱齊、楚、趙,其中齊國和楚國最難對付,因為這兩個國家關系不錯又參與合縱。

  經(jīng)過尋覓美人一事,楚懷王對張儀大有好感,卻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他對張儀非常好,留出上等席位,空出舒適的住所,天真幼稚地厚待張儀。

  接見張儀時,楚懷王開門見山地問,楚國偏僻鄙陋,張儀不遠萬里而來,不知有何教誨。見楚懷王如此直白,張儀也沒有拐彎抹角,他干凈利落地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立刻割讓商、於一帶600多里的土地酬謝。

  商、於之地就是廣大的漢中地區(qū),土壤肥沃、物產(chǎn)豐富,是各諸侯國垂涎之地。秦孝公曾將這片土地分封給改革家商鞅,更增加了這片土地的名氣。

  只要與齊國斷交就能獲得600多里的肥沃土地,楚懷王頓時眉開眼笑。張儀又說,楚、齊斷交后,秦國將嫁女子給楚國,秦國男子將娶楚國女子,使兩國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如骨肉兄弟。

  能夠和強大的秦國通婚,甚至誓約為兄弟也是諸侯國的夢想。楚懷王聽到此處,不多說話,也不細問,允諾與齊國斷交。

  上梁不正下梁歪,國君貪財好利,群臣大多是鼠目寸光之輩,只有屈原和陳軫等人例外。聽說秦國將割讓600多里土地給楚國,朝臣紛紛前來慶賀,只有陳軫發(fā)出異樣的聲音。

  國君正在興頭上,陳軫卻當頭潑楚懷王一頭冷水,楚懷王對其很是憤恨。自古忠言逆耳,遇上楚懷王這種國君,除了成全陳軫的忠義之名外,乾坤之勢無力扭轉。

  陳軫公然唱反調,楚懷王大怒,問陳軫是何居心。楚懷王的言外之意是,既然陳軫對利國利民的事反感,國家就沒有供養(yǎng)他的必要。楚懷王已作此打算,如果陳軫說話稍不留神,錯了一言半語,必然大禍臨頭。

  然而,陳軫是忠臣,凡是忠臣,都有一個特點,他們?yōu)榱死硐氩慌铝餮獱奚j愝F說他希望國家發(fā)展,更希望國家擴張疆土。然而,秦國是虎狼之國,張儀詭計多端,他們從沒干過損己利人的事,割地一事其中必有詐。

  陳軫接著說,秦國結交楚國,全因楚、齊聯(lián)盟互相救援。如果楚國無緣無故就與齊國斷交,必然得罪齊國。一旦楚國得罪齊國,楚國就孤立無援,秦國就會趁機侵犯。如果秦國向楚國宣戰(zhàn),心懷憤恨的齊國肯定會趁火打劫,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陳軫建議收到秦國600多里的土地后,再與齊國斷交。

  這一計,進可攻,退可守,是好策略。如果秦國不割讓土地,齊、楚聯(lián)盟依舊,楚國高枕無憂;如果秦國割讓土地,楚國可先與齊國斷交,獲得肥沃的土地。如此一來,秦、楚、齊三國相斗,楚國居中,可以坐收漁利。然而,楚懷王被利益沖昏頭腦,拒不采納,疾言厲色地制止陳軫。

  對楚懷王而言,利益是罪惡的深淵,他不聽陳軫之言,一步步陷入張儀的圈套。楚懷王發(fā)書齊國,斷絕聯(lián)盟關系;同時授予張儀楚國相印,并贈送大量財物,派一支隊伍跟隨張儀入秦,前往接受600里封地。

  目送張儀入秦,楚懷王很高興。這么容易就說服楚懷王,是接受任務以來最容易的一次,張儀更高興。想當初,張儀入魏,耗了4年多的時間都沒徹底說服魏國,最終還要借助秦國大軍,真令游說之舌受辱。

  盡管楚懷王糊涂,他也做了一件聰明事。他派遣一支隊伍跟隨張儀,實質是監(jiān)視張儀,預防張儀私下使用詭計。

  但割地一事不過是張儀的一時謀略,信以為真的楚懷王派遣使者前去接收土地,自然不會有好結果。秦國憑借張儀的巧言善辯,甚至不惜出動大軍,好不容易擴張疆土。自從秦國崛起以來,只有其他國家割讓土地給秦國,絕沒出現(xiàn)過秦國割讓土地給其他國家事。

  所以剛到秦國,張儀便略施一計使楚國使者定在秦國,久久不歸。

  進入秦國都城,下馬車時,張儀假裝沒拉穩(wěn)車上的繩子,跌下馬車,摔傷筋骨。

  傷筋動骨100天,張儀躺在床上,三個多月沒上朝。張儀不上朝,割讓600多里土地的事就這么耽擱著,楚懷王十分焦慮。

  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摔傷了又借病不上朝,聰明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欺詐。如果張儀誠心割讓土地,即使病了也可以命人傳話給秦王。張儀緘口不言,不肯割讓土地的意圖昭然若揭,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張儀的行為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楚懷王卻對張儀深信不疑。張儀摔傷了,楚懷王雖然看出是一場表演,但楚懷王認為張儀故意摔傷是因為楚國與齊國的斷交做得不徹底。

  為了徹底與齊國斷交,迎合張儀,楚懷王表演了一出狠毒的戲,惡言惡語地辱罵齊王。楚國已經(jīng)和齊國斷交了,使臣不能隨意出入齊國。為了進入齊國,楚懷王派遣勇士到齊國,強行借用齊國的符節(jié)。

  勇士持節(jié)過關,像潑婦罵街一般辱罵齊王。出動勇士,強借符節(jié),惡言辱罵,只有一心趨利的楚懷王會這么做。

  士可殺,不可辱,身為國君,更加不能受辱。楚國無故斷交,為了合縱大業(yè),齊王一直在隱忍,沒想到楚國居然越發(fā)得寸進尺。

  如果這樣的丑事都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楚懷王的表演踏入了齊王的禁區(qū),為了報復,齊王不惜破壞合縱。

  齊王砸碎合縱的符節(jié),低聲下氣地巴結秦國。秦、楚、齊三國的關系發(fā)展至此,優(yōu)勢、劣勢易位,秦國暫時退出,靜觀楚、齊相斗,坐收漁利。

  剛開始,秦國的目標是齊國。然而,頭腦簡單的楚懷王被張儀玩弄于股掌,一步步將楚國帶入眾叛親離的悲慘境遇。

  都說張儀的舌頭是禍根,其實應該說,張儀的舌頭是禍源,楚懷王才是禍根。

  楚國使者在秦國等了100多天,楚懷王那邊催得急促。待使者終于逮到張儀后,死活不放,要求張儀兌現(xiàn)諾言。

  張儀告訴他們,說他會兌現(xiàn)割讓六里土地的諾言。楚國使者一聽,目瞪口呆,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使者回報說張儀只割六里地,楚懷王大怒,想要發(fā)兵攻打秦國,他還沒發(fā)現(xiàn)自己仍被張儀牽著鼻子轉。楚國國力不及強秦,派軍進攻秦國無異于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再說,齊國無緣無故被楚國惡言辱罵,恨不能將楚懷王生吞活剝。如果楚國卷入戰(zhàn)爭,齊國必定趁機報復,那時楚國必然腹背受敵。

  見國家大禍臨頭,陳軫再次奮勇直諫。陳軫說,秦國實力雄厚,攻打秦國有弊無利。與其出兵秦國,不如割讓土地求和,聯(lián)合秦軍攻打齊國。

  如果楚、秦合軍一處,齊國不能抵擋,一定會割地求和。楚國割地給秦國,再割齊國的地彌補,以地補地,楚國受損不大。陳軫洞悉時局,知己知彼,辦事穩(wěn)妥可靠。然而,此時的楚懷王仍不用忠言,一意孤行。

  楚懷王調動大軍,以屈匄為將軍,浩浩蕩蕩地進軍秦國。打仗講求的是實際戰(zhàn)斗力,而不是表面的風光。楚國軍隊浩浩蕩蕩,氣勢駭人,然而,楚軍只是空有其表,并無真正的作戰(zhàn)實力。

  國家崛起后,秦軍南下征討蜀國,多次出軍魏國,軍隊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相比而言,楚軍遜色很多。首先,秦人以耕戰(zhàn)為業(yè),兵士是靠打仗吃飯的專業(yè)人才,戰(zhàn)斗力很強。楚國軍隊平時耕田種地,急時參加戰(zhàn)斗,專業(yè)素質不如秦軍。

  其次,秦國軍隊久經(jīng)戰(zhàn)陣,飽受磨煉,斬殺敵人越多封賞越厚,以戰(zhàn)斗為樂;楚軍卻害怕戰(zhàn)爭,厭惡打仗,士氣不如秦軍。

  最后,這些年來,秦軍戰(zhàn)斗,百戰(zhàn)百勝,敵人望風披靡,楚軍早就震懾于秦軍的威勢。只與秦軍交戰(zhàn),楚軍也并無勝算的把握,何況另有齊國支持秦軍。齊國加入戰(zhàn)斗,不僅使楚軍的戰(zhàn)斗力相對削弱,更凸顯了楚懷王的暗弱無能。

  齊、楚聯(lián)盟天下皆知。楚懷王聽信張儀利誘之言,見利忘義,公然辱罵齊王,這有損他的國君形象。國君無能至此,有力量、有謀略的人絕不肯為這樣的人賣命。

  外有外患,內有內憂,楚懷王無能,必定不能保全國家。

  秦、齊聯(lián)軍,分兩頭攻打楚軍,楚軍不堪一擊,被斬殺8萬多人,大將屈匄戰(zhàn)死,丹陽、漢中等地被搶奪。這一仗打下來楚國元氣大傷,百姓困頓,軍隊疲弱不堪,民不堪命。

  國家遭受戰(zhàn)禍,民不聊生,楚懷王不但不知自省,反而大喊大叫,聲稱要報仇雪恥。然而,報仇講求實力,沒有實力,縱然雄心比天高,仇仍然不能報。

  當時秦孝公繼位后,立志報復魏國,廣招天下賢才,任用商鞅改革,經(jīng)過十多年才積蓄出報仇的能力,楚懷王卻并無此耐心。

  第一場戰(zhàn)役慘敗,楚懷王不知吸取教訓,仍一味死纏爛打,再次調集大軍反撲。

  秦軍銳氣當頭,秦惠王正想一舉殲滅楚軍,徹底擊毀楚國,使它沒有爭戰(zhàn)天下的能力。楚懷王開動大軍傾巢而出,正合秦惠王心意。

  楚軍來勢兇猛,秦軍更加兇猛,因為多來一個楚軍,秦兵殺敵立功的機會就增加一個。秦、楚兩軍在藍田(今陜西藍田西)相遇,拉開陣勢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陣地戰(zhàn)。

  秦軍盼望殺敵立功,楚軍渴望殺敵報仇,因此秦兵不放過楚兵,楚兵也不饒恕秦軍。大軍混戰(zhàn),殺聲震天,尸積如山,血流成河。

  盡管人多勢眾,報仇心切,楚軍還是慘敗。楚軍大敗后,為了社稷安危,楚懷王不得不割地求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