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菜市
糧市往北就是菜市,是集市最長的一部分,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
夏秋本地菜居多,農人在果樹下隨便種點辣椒、茄子、豆角等時令蔬菜都吃不完,多余的拿到集市無論貴賤都會處理掉,愿意種菜的畢竟是少數。
小鎮(zhèn)河對岸有個村莊,由于渭水繞村而過,土地濕潤,西紅柿、黃瓜、草莓等但凡溫帶能長的都可以種出,是供應本地蔬菜的種菜大村。除了冬季。初冬到來年春末,小鎮(zhèn)褪去綠色的時候,農人能賣的基本只有窖藏的土豆、白菜、胡蘿卜、白蘿卜、大蔥等品種。這期間的蔬菜由菜販子供應。
夏天的菜販子是辛苦的,和本地農人自種的菜再怎么競爭也降低不了成本,而且夏天損耗嚴重,菜販子只能在品種的齊全程度上下功夫。本地菜雖便宜但品種少,買趟菜兜兜轉轉找好久,而菜販子處可以一次買全,結賬的時候再讓點零頭,完全都能拉攏住一批熟客。冬季本地菜退市的時候他們就得了意,天越冷菜價越高,即方便儲存利潤空間還大,有時漲價最狠的年關綠菜價格能超過豬肉。
由于小鎮(zhèn)的傳統(tǒng)是正月不開集市,而正月正是吃喝玩樂的時候,因此年前要囤積至少半個月的蔬菜。臘月便成了菜販子生意最好的時間。
如果年前有大范圍降雪封路,從南方進入市區(qū)的路線受阻,那整車的蔬菜都會延誤在路上,市場只能出售囤積的一點儲備菜。蔬菜價格會立馬大漲,菜販子再加一層運輸成本和利潤,到集市出售時價格已經高到咂舌。
記得有年一進臘月就持續(xù)下雪,路面一直結冰,汽車輪胎都上了防滑鏈。年前蒜薹、辣椒、香菜、芹菜、韭菜等綠菜迅速超過10元,而豬肉也才10元。過年一家人正是享受美食,招待親朋好友的時刻,想不豐盛都難。蔬菜就被搶購,越搶價格越高,這是我最早經歷的搶購商品,房子都是后來的事。
菜販子都是本地人,只是常年經營蔬菜,就從農夫變成了職業(yè)商販。
30年前他們的父輩坐班車托運蔬菜,到他們時開三輪販菜,這幾次回小鎮(zhèn)留意到他們中已經有兒子接班,販菜車換成了能折風擋雨的五菱。攤位也從露天搬進了商鋪,作為最早一批賺了點錢的人,在新街修建商鋪的時候菜販子差不多人手一套。二層住人一層賣菜,每天都可以開張攤。于是蔬菜市場最先隨著菜販子搬到了新街,跟隨搬遷的還有醋、豆腐、小吃等人氣行當。
小鎮(zhèn)人口味偏酸辣,喜好面食,醋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尤喜本地釀造的高粱醋,吃飯可以沒菜但必須有醋。以現(xiàn)代的評判標準,小鎮(zhèn)的三家醋商無不都是老字號,祖?zhèn)髟S多輩的工藝,保持著幾百年不變的口味特色。后來看張藝謀的《紅高粱》,發(fā)現(xiàn)釀酒的場面和小鎮(zhèn)人釀醋的不相上下,只是發(fā)酵曲不同。
由于不添加防腐成分,釀造醋的保質期只有幾天,因此和高頻消費的蔬菜擺在一起。有時去集市的農人并不買菜,而是專為打醋。小鎮(zhèn)的醋沒山西陳醋酸,比鎮(zhèn)江香醋醇,端起一碗直接干掉不會有任何不適,反而能刺激腸胃消化。
在市里上高中時,偶爾會遇到路邊推車叫賣的“小鎮(zhèn)醋”,我都會惡作劇般的上去問問,是小鎮(zhèn)哪家的,我是小鎮(zhèn)人怎么沒見過你之類的玩笑。幾家醋商都是傳統(tǒng)手工釀造,本地供應都緊張,何苦跑外地去賣。
另一樣在菜市高頻出現(xiàn)的是豆腐。
小鎮(zhèn)的豆腐是鹵水老豆腐,以本地人喜愛的漿水酸湯作為原生菌群,質感堅韌,口味清香。做豆腐的商家大都是祖?zhèn)魇炙?,原本作為耕地收入不足的補貼,后來演變成了家庭收入的主力,耕地反而變成了輔助。不要小看豆腐,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山西靈石王家大院,祖上就是做豆腐起家,富了九代400年。
豆腐受捧的另一個原因是肉價貴,豆腐經常只有肉價的八分之一。
只要烹飪得當,豆腐可以做出堪比肉食的口感,煎、炒、烹、炸、燜、溜、熬、燉都行。小鎮(zhèn)的紅白喜事上也會大量使用豆制品。
我吃過最好的一次豆腐是在寺廟,可以說是豆腐宴。
記的初中的一個春天,放學回家后母親給我10塊錢讓去觀音寺,說修繕的大殿完工了,寺里做法事有素齋吃,其實就是還欠點工程款。開齋法事雖然沒有要求,但民眾一般都不空手,多少都會布施一點香火燈燭錢。
春天原本蔬菜少,又是寺廟,豆腐就作為主力撐起了全素宴。什么豆腐丸子、什錦豆腐、麻婆豆腐、糖醋豆腐、醬豆腐、炸豆腐、釀豆腐、拔干絲、豆皮包子、豆腐湯,幾乎每道菜都有豆腐?;厝ノ疫€和母親說,如果每頓素齋都這么好吃,我愿意吃一輩子。
對了,在寺廟的法會上我還碰到了物理老師,希望一貫嚴謹的他是沖著素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