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節(jié) 散章—恐艾和恐狂犬問題
我在前面說過,恐艾滋和恐狂犬癥患者,之所以因為一次危險遭遇,極端恐懼自己感染致病病毒。是因為他太過妥協(xié)和退縮的人格,平時總是要以外人的不幸,來襯托自己的快樂。
一旦不幸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會獲得對等的恐懼。
如果現(xiàn)實給予他較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他的人格暫時不再需要退縮;可想而知,他就會獲得超常的恐懼。(這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xué)推理)
所以,在他感覺越幸福的時候,這種擔憂和恐懼就越強烈。
如果他們本身有心理疾病,他們甚至?xí)杏X以前那些心理疾病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仿佛在一瞬間完全消失了;似乎再也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他們甚至渴望那些心理疾病再度出現(xiàn),以此轉(zhuǎn)移和消除對生理疾病或者死亡的極度恐懼。
通過對上面這種恐懼心理的比對,如果大家仔細了解了前面的章節(jié),
就會發(fā)現(xiàn):這與S男家中突然闖入陌生人,危脅到母親和她的生命;而他的本能意外受阻;無力反抗;幾乎是完全吻合的。
前面所有的心理分析,最終回歸到S男面對死亡危脅時的心境。
也由此印證了:我在前面有關(guān)“呼吸”的章節(jié)中,所闡述的——母子的身心是想連的,孩子本身的身心也是相連的。
?。ㄕ驗槿绱?,恐狂犬和恐艾者,極端擔心連累到自己的家人。)
所以,身體和心理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
唯獨在身體受到死亡挑戰(zhàn)時,心理疾病才能夠完全消失。
抑郁的時候,他感覺度日如年;可突如其來的身體死亡危脅,他又渴望生命無限長久.
但如果面對這種死亡危脅挑戰(zhàn)失敗,心理疾病又會回歸。
所以,恐艾和恐狂犬是有嚴格的記憶基礎(chǔ)的。
不能簡單地判定他們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太過夸張。
因為所有復(fù)雜的心理問題全部調(diào)動并集中于此,容不得他們有一刻的逃避.
所以,有些心理疾患者在經(jīng)過深層地心理分析后,幾乎所有問題都已得到解決。
唯獨偶爾會突然閃過“死亡“地強迫意念,轉(zhuǎn)瞬即逝.
那是因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被他集中還原到最初和母親面對死亡危脅時的記憶.
最后的問題僅僅是用“本能“而不是“過早防衛(wèi)“,消除“死亡恐懼“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他感覺即便有這種短暫地“死亡強迫“,也比以前抑郁的時候要好太多;是一種本質(zhì)地突破。
以前即使沒有這種癥狀,他也感覺這一輩子注定完了,沒有希望了,只能茍活著。
但現(xiàn)在他卻完全沒有這種絕望和厭世了。
回到主題:
但如果把恐狂犬和恐艾完全歸于心理因素,可能會引來大家的質(zhì)疑。
因為患者確實曾經(jīng)做過一些危險舉動,是有可能感染病毒的。
唯一的辦法是送去醫(yī)院檢查,而不是通過心理調(diào)節(jié)來解決他們的恐懼。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恐狂犬和恐艾者又是極端恐懼去醫(yī)院檢查的。
也許大多數(shù)人會責(zé)怪他們太過矛盾,無法理解。
但是,即使是如此矛盾,也是合理的。
如果大家了解了前面“自然生長”此章,就可以了解:一個害怕關(guān)注有關(guān)自己的負面消息的人,表面上是他太過退縮,不自信。實際是他的潛意識對自己十分自信,根本不想去關(guān)注那些東西。只是受外界的暗示,形成意識;導(dǎo)致潛意識和意識的沖突。
同理,恐狂犬和恐艾者害怕去醫(yī)院,也是潛意識地對自己的絕對自信——不會感染病毒。
也許,這還是心理上的。
那么他到底有沒有感染病毒,還是需要醫(yī)院的檢查??!心理醫(yī)生是沒辦法斷定的。
但我想說的是:未必。
此話怎說?
我們知道,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共餐,與人擁抱、握手……,是根本不會擔心自己感染艾滋或狂犬病毒的;也根本沒必要去醫(yī)院檢查。
即使是稍微危險一點的舉動,他們也同樣不會擔心。
因為他們的潛意識有一種防衛(wèi)機制,可以判斷:在這些情況下,是不可能感染病毒的。
同樣的,心理疾患者也有心理防衛(wèi)機制。只是他們對外界的危險性極端夸大了。
所以,常人認為不足為患的,在他們看來是異??謶值?。
但請不要試圖用安慰的方式撫平他們的恐懼。
因為你的話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外在暗示。
患者之所以異??謶郑彩且驗橥庠诘陌凳?。
如果依靠這種暗示,患者永遠會徘徊在恐懼與輕松之間,無法自主。
只能依靠患者本能的心理機制來判斷。
何謂患者本能的心理機制?
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恐狂犬和恐艾者之所以害怕去醫(yī)院檢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諱疾忌醫(yī),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相信自己沒有問題;但因為本身的心理機制變形了,再加上外在的暗示,而把自信變成了害怕,所以非常矛盾。
但那種潛意識的自信是不會變形的,和常人相信共餐和握手不會感染一樣。
潛意識的本能機制因為能夠規(guī)避風(fēng)險而自信;也因自信而能夠規(guī)避風(fēng)險。
等到他們必須得去醫(yī)院的時候,他的恐懼和矛盾同時也不復(fù)存在,而保持一種近乎無意識地朦朧。(這也是曾經(jīng)最健康時的一種記憶。)
這樣,心理健康依舊會保持,而不會受生理的牽扯。
心理疾患者那些看似盲目和錯誤的舉動,都深深蘊藏著本能的防衛(wèi)和判斷機制。
只是因為壓抑太深,而異??謶?。
所以,只需要明白這種潛意識的本能機制便可。
如果不是通過心理疾患者本能的判斷,而是依靠外界的引導(dǎo),消除他的恐懼.
是無法令他根本改變的.
心理疾病仍然不會離開他.
因為根據(jù)前面“記憶的空洞“那章所述:患者極端擔心身體上的疾病,而忽略了當下的快樂和常態(tài).會在當下留下一個記憶空洞.日后的生活,他的記憶會來彌補這個空洞.造成人格的退縮,誘發(fā)心理疾病.